有一天晚上,我坐在書桌前發呆了整整二十分鐘。
沒有想什麼深奧的問題,也不是刻意在冥想,就只是...放空。 突然間我驚覺,我有多久沒有這樣什麼都不做了?
實習的這一年,我好像一直在趕路。 學衡鑑、學團體、學治療,還要在這些忙碌的縫隙裡思考覺茶課的方向。 每次挫敗了就再爬起來,一直努力,一直試著往前走。
但那個晚上的二十分鐘,讓我突然停了下來。
我們好像總在「做些什麼」。 滑手機算休息嗎?追劇算放鬆嗎?大口吃著美食,真的有舒壓到嗎? 其實心裡都知道答案,那種疲憊感還是在的,對吧?
最近我一直在想,關於成長這件事,我們是不是一開始就理解錯了? 我們總覺得要一直努力、一直前進、一直突破自己。
但你有沒有注意過,品嚐美食最享受的時刻,往往是吞下去之後,那個味道慢慢在口中散開的瞬間?
就像最棒的點子,總是在你最放鬆的時候才會出現,洗澡時靈光一閃、散步時豁然開朗,或像我那晚,只是單純發呆的時候。
那段「什麼都不做」的時間,反而最有創造力。 就像美食的餘韻需要時間才能浮現,我們的靈感與能量,也需要這樣的留白。
這就是我想跟你聊的,重啟的藝術(Renewal)。
🍃 大自然早就告訴我們答案了
你知道嗎?茶農總是順應季節在製茶。
春冬適合做不發酵或部分發酵的綠茶和烏龍茶,因為低溫讓茶葉生長緩慢,累積了更多甘甜;夏秋則適合做發酵較重的東方美人和紅茶,讓充足的陽光轉化成另一種風味。
而在採收之間,茶樹需要休養。修剪、施肥、等待,這些看似「什麼都沒做」的時間,其實是在為下一季的豐收做準備。
茶農懂這個道理。他們知道,好茶需要等待,急不得。
但生活在城市裡的我們,好像把這種順應自然的智慧給忘了。總覺得要一直產出、一直忙碌,才算是有在努力。
🍂 為什麼暫停這麼難?
還記得實習前讀到一個研究,說我們的大腦在深層睡眠時,會啟動一套清理系統,把白天累積的代謝廢物清掉。就像電腦需要重開機,我們的身心也需要這種「重新整理」的時間。
但更重要的是,當我們真的停下來,才會聽見一些平常被忽略的聲音:
- 那個一直被你推開的疲憊
- 那些來不及消化的情緒
- 還有那個真正渴望什麼的自己
- 那個在鏡子中,好想休息一下,但又不敢的表情
我發現,最難的其實是允許自己暫時不那麼用力。
尤其是當身邊的人都在往前衝的時候。
🍵 像茶一樣,學會等待的藝術
在設計「茶的四大本質」時,我刻意把「重啟」放在最後。 這個位置很特別,它既是結束,也是下一個循環的起點。
想像一下泡茶的過程:
- 第一泡是初識:茶葉剛醒來,帶著一點羞澀,味道還在慢慢舒展
- 第二泡是盛放:所有的香氣和滋味都打開了,這是茶最想表達自己的時刻
- 第三泡是沉澱:味道開始內斂,卻有了更深的韻味,像是把故事說到了心裡
而每一泡之間的等待,都是茶葉在調整呼吸,準備下一次的轉化。
好茶從不急著把所有滋味一次釋放。它知道,留點時間給自己,反而能走得更遠。
所以在覺察課裡,我會帶大家練習「有意識的暫停」。 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重啟方式
也許是安靜泡一壺茶 也許是出門走走 也許就是容許自己發個呆
重點是在那個當下,你清楚知道:這不是偷懶,是在為下一次綻放做準備。
🌿 如果你也累了...
我知道要停下來真的很難。 腦袋裡總有個聲音在催促:「不能停」、「會落後」、「還不夠好」...
但是,如果連茶葉都懂得在對的時間休息,我們為什麼不行?
人生是場需要配速的馬拉松。懂得適時重啟的人,反而能跑得更遠。
如果你也想試試看另一種生活節奏,學會更有智慧地前進,同時懂得適時按下暫停鍵,歡迎來覺察課找我。
我們一起喝茶,一起練習,一起找回那個既懂得休息、也懂得綻放的自己。
也許,最動人的風味,都是在等待之後才會出現的。
你說是嗎?
如果這篇文章觸動了你,歡迎分享給同樣需要重啟的朋友。 讓我們一起,在這個總是催促著快一點的世界裡,重新學會慢下來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