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企業主學員提出了一個非常真實的問題:「我們這個產業除了遭遇大環境的衝擊之外,同時也面臨二代不接班的困境。但目前依靠著老客戶,一樣有訂單可以做。若是接下來如果想接新訂單,該怎麼做才好?」
這個問題其實是很多中小企業轉型的真實縮影:有現金流、有訂單,但看似穩定的表面下,卻藏著產業老化、人才斷層、缺乏系統性經營的長期隱憂。
我用企業經營的角度,提供一套可以實際操作的「企業經營思維流程」。如果你打算承接新的訂單、切入新市場,你該如何思考與準備:Step 1:機會辨識—產業分析與財務報表回顧
要不要接這個訂單?這不是業務部門或個人勇氣的問題,而是要先從「大環境與企業內部的綜合分析」出發。
- 檢視這幾年的訂單結構與毛利率變化?
- 分析新訂單是否來自新產業、新應用,是否代表新的市場訊號?
- 判斷現有人力、生產設備及相關資源能否負荷擴張,還是會過度拉高營運風險?
- 這裡的關鍵是——別因為「還有訂單」就忽略產業的結構性變化,穩定並不等於安全!
Step 2:策略擬定—商業模式設計與建立
當你打算接新訂單,重點不是「接或不接」,而是能不能建立一套可以複製與放大的接單機制 。應該優先思考:
- 客戶結構是否健康?是否過度依賴某一類族群或產業?
- 是否僅靠人脈與關係經營?還是已經有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 新訂單是否能納入你未來的「核心價值主張 」之中?
如果營收來源越分散,就越具規模潛力,才會是值得投入資源去追的訂單方向。
Step 3:落地執行—人才、流程與數據建設
你需要做的不是「接一個訂單」,而是設計出「能承接訂單的系統化做法」。
- 建立跨部門合作的 SOP 與接單流程。
- 用數據記錄每一個報價、製程與交期的學習成本。
- 盤點內部職能缺口 ,提前佈局人才培訓與組織再設計。
- 這一切都圍繞一個核心:「你能不能用系統做事,而不只是靠人做事?」
Step 4:資產累積—從訂單經驗中提煉可傳承資產
今天接的每一張訂單,不該只是營收,而是未來的資產來源。
- 有形資產:製程優化報告、標準作業書、客戶合約條件範本。
- 無形資產:品牌聲譽、員工技能升級、甚至某些核心know-how能否轉為專利?
企業價值的本質,不是你今年營收多少,而是你累積了多少「可複製、可傳承的價值」。
Step 5:再次機會辨識—從「接訂單」走向「整合市場」
當接單模式穩定、有系統、有人才支撐,下一步就不是只接訂單,而是主動設計市場結構 。
- 是否能往上游整合、與客戶共創產品?
- 是否能與其他產業合作,進行異業併購、技術交換?
與你分享海涵人資觀點,希望能有所幫助。
❤️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章,請轉發給身邊有需要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