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位高階主管好友最近分享了一段讓我心疼又熟悉的經歷——
他在會議上被某位合作多年的副手突然質疑,語氣帶著不耐與指責。
儘管那只是一次溝通失誤,他卻整整失眠了三晚,滿腦子都是:「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我是不是做錯什麼了?」我請他慢慢把感受說出來,才發現,他的不舒服其實來自對方「語氣中缺乏尊重」;但更深層的,是過往他曾經因為表達需求而被上司羞辱,導致他下意識地對「被否定」極度敏感。
這不是脆弱,而是未療癒的傷。
為什麼我們容易「反應過度」?
因為我們的情緒不只活在當下,還攜帶了過去。
有時候你生氣,不是因為對方今天做得太過分,而是因為你曾在類似場景裡被傷害過。
這樣的你,不是太敏感,而是太努力。
努力自保、努力不再受傷,卻常讓自己筋疲力竭。
三步走出情緒泥潭
我們可以練習三步驟:
- 停:先停下來,確認情緒從哪來?
是現在這件事不合理?還是舊傷復發?
- 看:做情緒考古學家
也許他今天真的語氣差,但不等於他一直如此。讓我們為自己釐清事實,脫離過度反應的迴圈。
- 應:選擇建設性回應
✅ 如果你感覺真的被不尊重,可以有禮且堅定地表達:「你這樣說讓我不太舒服,我們可以換個方式討論嗎?」
✅ 如果只是被過去經驗觸發,也可以溫柔地說:「我需要一點時間理清自己的感受,再來談這件事。」
療癒,不需要別人「認錯」才能開始
很多人會說:「如果他願意承認傷害過我,我就能好起來。」
但真相是——你的修復,從來不必綁在他人的歉意上。
對方如果願意承認,那是關係有機會改善;
但即使他選擇否認,你仍有權選擇照顧自己,不再陷入羞辱與否定的互動。
你可以說:「原來你是這樣想的,但我有不同感受,這件事對我造成了傷害。」
你不是在指責對方,而是在尊重自己。
真正的療癒,不是「對方改變」,而是你開始允許自己
當你能清楚知道:
- 哪些是不該再忍耐的界線;
- 哪些是自己舊傷在吶喊;
- 哪些是可以選擇放下的期待,
你就有機會,從反應模式中抽身,活出更自由的自己。
給同樣正在掙扎的你
請不要責備那個還在練習表達、偶爾還是會反應過度的自己。
因為每一次的「想說卻說不出口」,每一次的「情緒湧上來卻選擇沉默」,都是你努力學習「尊重自己」的證明。
你正在往前,別懷疑。
✅你也曾有過這樣的心情嗎?
A. 明明對方沒惡意,自己卻控制不住情緒
B. 想表達不舒服,卻又怕破壞關係
C. 面對情緒,只想趕快裝沒事
👇 歡迎在留言中分享你的選項及經驗
💌 轉發給你身邊也在職場學習自我照顧的朋友--我們一起,走出情緒的迷霧,溫柔而堅定地走下去。💛
📣 如果覺得文章有打中內心請點愛心❤️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