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概都曾有過類似的經驗,花上好幾個小時玩著自己喜歡的遊戲卻絲毫不覺得疲倦,甚至精神百倍,但只要拿起書本或工作文件不到三十分鐘,一股難以抗拒的疲勞感與厭煩感便席捲而來,眼皮也彷彿有千斤重。
常常將這種現象歸咎於自己意志力薄弱或是天生就不愛讀書,但這背後的原因或許遠比單純的「不夠努力」要複雜得多,它觸及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也就是我們可能從一開始就誤解了「學習」這件事在大腦中真實的運作方式。
這不是一篇要提供速成學習秘訣的文章,市面上的技巧已經太多,我們真正需要的,或許是從根源上改變看待學習的眼光。
你的大腦不是硬碟:認識學習的兩種知識形態
要理解學習,我們得先破除一個根深蒂固的迷思,那就是把我們的大腦當成一顆等待存入檔案的硬碟,以為學習就是把知識「記下來」這麼簡單。如果真是如此,那擁有一目十行、過目不忘能力的人,理應在所有領域都無往不利,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
這背後的原因,是知識在我們的大腦中,其實是以至少兩種截然不同的形態存在的。第一種叫做「陳述性知識」,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知道是什麼」。它包含了所有可以被語言描述的事實、概念、歷史事件與科學定義,好比說「台灣最高的山是玉山」、「牛頓三大運動定律的內容」或是「某個英文單字的中文意思」。這些知識是靜態的、是客觀的資訊,是學習的基礎材料。
然而光有這些材料是遠遠不夠的,真正能讓我們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是第二種知識,叫做「程序性知識」,也就是「知道怎麼做」。它是一種內隱的、往往難以言說的技能與能力,像是騎自行車的平衡感、流利使用一種外語進行對話的語感,或是解決一道複雜數學題時的解題思路。程序性知識是動態的、是與個人實踐緊密相連的能力。
這兩者的鴻溝,是所有學習者都會面臨的挑戰。打個比方,我們可以把一本游泳教學手冊的每個字都背得滾瓜爛熟,精準地說出自由式划手的角度與換氣的時機,這代表我們掌握了完美的「陳述性知識」。但當我們真的跳進泳池時,卻很可能瞬間手忙腳亂、嗆得滿口是水,因為我們完全沒有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在水中協調身體、感受浮力的「程序性知識」。學習的真正目標,從來不只是將書本上的文字複製到腦中,而是要親手搭建起一座從「知道」通往「做到」的堅實橋樑。而這座橋樑的建造過程,正是一場發生在我們顱骨之下,極其精密的生理改造工程。
大腦的改造工程:學習如何「雕刻」你的神經元?
當我們說「學到了」的時候,這句話的背後有著實實在在的物理變化。我們的每一次學習、每一次練習、每一次思考,都不是虛無飄渺的心理活動,而是一場真實的、以神經元為主角的「大腦改造工程」。這整個過程的核心概念,就是所謂的「神經可塑性」,也就是大腦根據我們的經驗來重塑自身結構與功能的神奇能力。
這個改造工程,主要包含了「加法」與「減法」兩種截然不同的工序。所謂的「加法」,就像在我們大腦這片遼闊的荒野中,踩出一條清晰可辨的小徑。當我們初次接觸一個新概念時,相關的神經元會被激發,它們之間透過名為「突觸」的結構傳遞微弱的電化學訊號,這就像在及膝的草叢中踏出第一個腳印,費力且路徑模糊。但隨著我們不斷重複練習,持續激發同一條神經迴路,一個名為「長期增益效應」(Long-Term Potentiation,簡稱 LTP)的機制便會啟動。簡單地說,就是「一起激發的神經元,會連結在一起」。突觸的連結效率會被強化,訊號傳遞變得更快速、更穩定,那條模糊的腳印,就逐漸被踩成一條堅實的泥土路,最終甚至鋪上柏油,成為一條自動化的高速公路。
然而,一個真正高效的大腦,光會做加法是遠遠不夠的,它還必須是一位懂得取捨的雕塑家,懂得如何做「減法」。學習的另一半真相,是我們極度依賴「遺忘」與「精簡」。大腦會透過「長期抑制效應」(Long-Term Depression,簡稱 LTD),主動削弱那些不同步、不相關的雜訊連結,好比說調低背景噪音的音量,讓重要的訊號更加清晰。更徹底的,則是「突觸修剪」(Synaptic Pruning),大腦中的免疫細胞會像勤勞的園丁,定期修剪掉那些長期未使用或冗餘的突觸連結,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那些最重要的迴路上。這個過程,就像米開朗基羅面對一塊大理石,他並非在石頭上增加材料,而是不斷削去多餘的部分,最終才讓《大衛像》的完美形態得以顯現。
理解了這點,我們就能明白,學習為何是一件如此消耗能量的「體力活」。我們每一次的深度思考,大腦都在瘋狂燃燒血液中的葡萄糖與氧氣,來製造名為 ATP 的能量貨幣,用以支付這場包含著強化、削弱、修剪的複雜工程。所以,當我們感覺到疲累時,那並非軟弱的表現,而是我們的大腦正在高速運轉、真實地重塑自己的生理證明。
遊戲的秘密武器:如何把「意志力學習」變成「多巴胺學習」?
既然深度學習本身就是一件辛苦的改造工程,那又該如何解釋我們能沉浸在遊戲世界裡數小時而不覺得疲累的現象?難道玩遊戲就不需要動腦嗎?當然不是,許多複雜的遊戲,其思考強度甚至不亞於一門專業學科。這背後差異的關鍵,不在於活動的難度本身,而在於我們大腦內部神經化學狀態的巨大不同。這其中的核心角色,就是多巴胺。
長久以來,多巴胺被誤解為「快樂賀爾蒙」,但更精準的描述,它應該是「動機賀爾蒙」。它並非獎勵我們「擁有」了什麼,而是驅動我們去「想要」、「追求」與「期待」某個目標。它讓我們對過程本身充滿了動力與渴望。而現代電子遊戲的設計,簡直就是一部部經過千錘百鍊、完美調校的「多巴胺引擎」。
打個比方,遊戲透過幾個核心機制,源源不絕地為我們提供動機燃料。首先是清晰的目標與即時的回饋,當我們在遊戲中擊敗一隻怪物,它會立刻噴出閃閃發光的寶物,經驗值也會馬上增加,這種立即的、可預測的正向回饋,會穩定地觸發多巴胺釋放,大腦會接收到「做得好,繼續下去!」的明確信號。
其次是視覺化的進度感,角色升級、技能樹解鎖、裝備強化,這些看得見的成長軌跡,讓我們明確地感覺到「自己正在變強」,這種成長感本身就是強效的激勵。最後,則是恰到好處的挑戰與不可預測的驚喜,好的遊戲總能讓我們處於一種「踮起腳尖剛好能夠到」的心流狀態,同時又穿插著隨機掉落的稀有獎勵,這種混合了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獎勵模式,會將多巴胺的刺激效果最大化。
反觀傳統的學習,往往缺乏這些要素。目標模糊(像是「讀完這一章」)、回饋滯後(要等到期末考才知道結果)、進度隱形(很難感覺到自己學會了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不斷消耗前額葉皮質有限的「意志力」存量,強迫自己專注。意志力就像手機電池,是會被用光的,當它耗盡時,我們自然會感覺到心力交瘁、無法繼續。因此,高效學習的關鍵之一,就是思考如何將學習的過程,從一場消耗意志力的痛苦拔河,轉變為一場由多巴胺驅動的、充滿內在動機的探索之旅。
感覺「卡住了」是壞事嗎?重新解讀學習中的「困難感」
即便我們掌握了多巴胺的秘密,試圖將學習遊戲化,但在學習的道路上,我們依然會不可避免地遇到撞牆期,也就是那種感覺自己「卡住了」、進度完全停滯的深深挫折感。許多人會在這個階段,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或方法,最終選擇放棄。而這正是多數學習者無法完成從初階到進階跨越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所謂的「認知努力誤判假說」。
這個假說指出,我們之所以會放棄,常常是因為我們錯誤地解讀了「困難感」所代表的信號。我們下意識地覺得,學習過程應該是順暢的,一旦感覺到「吃力」、「緩慢」、「混亂」,就代表我們用錯了方法,或是自己天賦不夠。於是,我們會退回到那些讓我們感覺良好、能輕鬆處理的低階學習活動中,像是反覆背誦已經熟悉的單字,從而錯失了真正能讓大腦成長的機會。
事實上,當我們從處理單一概念的低階思維,試圖躍升到需要整合、比較、評估多重概念的高階思維時,那種「卡住了」的感覺,往往不是失敗的警訊,反而是大腦正在進行高強度整合、試圖建立更複雜神經迴路的正常現象。這就像健身時,肌肉為了要變得更強壯,必須先經歷被撕裂的痠痛感一樣。這種認知上的「痠痛感」,正是深度學習正在發生的證明。
當然,這不代表我們應該盲目地硬撐。羊羹我自己在輔導學員時,觀察到一個很棒的例子,這也跟過去一段個人經驗不謀而合。有位朋友在學習英文,當他從 B2 等級晉升到 C1 時,發現過去只需要一兩小時就能讀完的篇幅,現在花上六七個小時還在不斷查單字,挫折感極重。他當時的選擇,是暫時「退回」B2 的程度,但並非放棄,而是將 B2 的材料用更高的標準重新練習,直到滾瓜爛熟。這個看似「退步」的決定,結果卻是好的。
這背後的原因,是他的後退並非逃避困難,而是一次極其聰明的「戰略性鞏固」。他意識到,C1 的高難度,暴露了他 B2 基礎尚未「自動化」的弱點。當處理基礎文法和單字還需要消耗大量心力時,根本沒有多餘的認知資源去應對 C1 更複雜的內容。他的「後退」,正是為了將 B2 的基礎能力,從需要思考的「陳述性知識」,打磨成不假思索的「程序性知識」,就像籃球員把運球練成身體本能,才能在場上思考戰術。這次鞏固,既修復了他在 C1 戰場上受損的信心與動機,也為他下一次的進攻,備妥了更精良的武器。
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區分「不健康的逃避」與「健康的戰略鞏固」。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我自己也在使用的「學習時間兩倍定律」。當我進入一個新階段後,如果發現處理同樣份量的內容,所花費的時間是前一階段的兩倍以上,這通常就是一個明確的信號,代表我在學習新知的同時,還花了太多時間回頭去連結、搜尋前一階段那些不夠穩固的知識。這時候,暫時停下腳步,回頭把地基打得更牢,往往是更有效率的選擇。我們不是要害怕動腦的辛苦,而是要確保我們用來動腦的工具,本身是鋒利且可靠的。
從「番茄鐘」到「掛機遊戲」:打造可持續的學習循環
既然我們理解了學習的生理成本、動機原理與困難感的真相,接下來就可以著手打造一套屬於自己的、可持續的學習系統。這個系統的核心,在於管理我們的注意力與動機,而非單純管理時間。
一個常見的迷思,就是試圖「邊玩邊學」,好比說一邊開著遊戲視窗,一邊對照著課本。這個策略的誘惑力很大,但通常效果最差。
因為我們的大腦本質上是「單工處理器」,所謂的多工,其實只是在不同任務間高速進行「注意力切換」,每一次切換都會產生額外的認知損耗。當我們同時進行學習和遊戲這兩件高認知負載的任務時,結果就是注意力被嚴重稀釋,兩件事情都做不好。更糟糕的是,大腦會將多巴胺的獎勵完全歸因於遊戲,反而讓我們更加厭惡枯燥的學習。
一個更聰明的做法,是將任務「串連」而非「混合」。這就是知名的「番茄工作法」的精髓。我們可以設定一個二十五分鐘的短暫衝刺,在這段時間內排除所有干擾,百分之百專注於學習。當計時器響起,立刻停下,給自己一個五分鐘的純粹休息,去做那些能快速獲得多巴胺獎勵的事情,好比說玩一局遊戲或看段短影片。這個「工作—獎勵」的循環,利用了我們對獎勵的「期待感」來維持專注,並透過完成任務後的獎勵,建立了「專注是件好事」的正向連結。
而更有趣的,是我們從遊戲中借來的、一個更為高明的策略,也就是「掛機遊戲學習法」。就像有些朋友包含我年輕時也沉迷過一陣子的經驗,在掛機遊戲中,我們會將角色裝備整理好,放到一個地點開始自動練功,然後等待數十分鐘甚至一兩個小時後,再回來「收成」成果。
這個機制,簡直是渾然天成的學習計時器。在等待「收成」的漫長時間裡,遊戲對我們的注意力需求為零,我們得以專心處理手邊的工作,同時,大腦中那份「知道一小時後將有開心收成」的背景期待感,會持續地、溫和地釋放多巴胺,讓專注的過程變得不再那麼痛苦。它完美地利用了遊戲機制來驅動學習,又徹底避免了多工的弊端。
當然我們也要小心「收成陷阱」,避免五分鐘的收成時間,演變成半小時的沉迷。但核心概念不變:有策略地將獎勵與努力串連起來,而非讓它們在注意力戰場上互相廝殺。像是日劇《東大特訓班》裡,主角們一邊打乒乓球一邊背書,那也不是多工,而是利用乒乓球的穩定節奏與輕度身體活動,來增加大腦的生理喚醒度,並為記憶提供多重感官的「掛鉤」。這些方法的核心,都不是在分散注意力,而是在豐富我們的編碼過程,或是優化我們大腦的硬體狀態。
學習的終極捷徑?用「問一個大問題」開始你的旅程
當我們掌握了如何鞏固基礎、如何管理動機之後,還有最後一個、或許也是最具顛覆性的策略,能讓我們的學習效率產生質變。傳統的學習路徑,是「由下而上」的,我們先記憶單詞、理解規則、應用公式,然後慢慢地往上爬,試圖進行分析與評估。這個過程符合直覺,但往往緩慢且充滿耗損,因為底層的知識總在不斷遺忘。
而一種完全相反的「由上而下」的逆向學習法,則提供了一條看似違反直覺的捷徑。這個策略主張,在我們接觸任何一個新領域時,不要從最細碎的知識點開始,而是要直接從一個最高層級的「評估性」大問題入手。
打個比方,當我們要學習一個新的程式語言,像是 Python 時,與其從背誦 print()
函式如何使用開始,不如直接挑戰一個宏大的問題:「在處理大數據與人工智慧任務時,為什麼 Python 能在眾多語言中脫穎而出,成為學界與業界的主流選擇?它在設計哲學上,與 Java 或 C++ 相比,有著什麼樣的根本性優劣?」
當我們試圖回答這個需要做出深刻判斷的大問題時,我們的大腦為了建立一個有邏輯、有說服力的論點,會被迫主動地去搜尋、整合所有必要的底層知識。它會驅使我們去分析不同語言的函式庫生態、去應用它們設想不同工作場景、去理解它們的底層運作機制,最終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記憶住那些最關鍵的語法與功能。
在這個模式下,所有的底層知識點,都因為那個宏大的頂層問題而變得意義非凡。它們不再是孤立的、需要死記硬背的資訊,而是我們為了解決一個真正感興趣的謎題,而主動去收集的「彈藥」與「證據」。學習的動力,從「老師要求我背」變成了「我想搞懂這件事」,這種由內而外的拉力,其效率遠非傳統的推力可比。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學習的問答
Q1: 為什麼學習常常讓人感覺比玩遊戲累得多?
A: 因為傳統學習多半依賴會消耗殆盡的「意志力」,而遊戲則透過清晰目標、即時回饋與進度感等設計,巧妙地利用了能持續提供動力的「多巴胺」系統。學習的疲勞感,也是大腦進行神經改造工程時,真實消耗能量的生理反應。
Q2: 當學習遇到瓶頸、感覺「卡住了」的時候,該怎麼辦?
A: 需要區分情況。「卡住」的困難感,有時是進行高階思考的正常現象,需要堅持。但如果發現學習新階段內容的時間,是前一階段的兩倍以上,這通常代表基礎能力尚未「自動化」,此時應該先「戰略性鞏固」基礎,而非盲目硬撐,這是一種聰明的策略,不是逃避。
Q3: 在 AI 時代,最有效的學習策略是什麼?
A: 除了利用遊戲化、番茄鐘等技巧來管理動機與專注力外,一個更具顛覆性的策略是「由上而下」學習。從一個宏大的「評估性」大問題入手,讓這個高層次的目標來驅動自己主動去探索、整合所有必要的底層知識,能讓學習過程更有方向感,效率也更高。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