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聊聊「憂鬱症」,以利自助助人,後面有Sya的故事分享唷。
憂鬱和工作能力是兩回事
💟歌曲分享
課程開始,老師播放一首八三么的歌。
《我不想改變世界 我只想不被世界改變》
歌詞:「怕活成 沒表情的人類」
老師表示憂鬱症者對這段很有共鳴。
Sya也來分享一首歌,對日文歌特別有共鳴。
UVERworld - 《Colors of the Heart》
熱烈的搖滾樂,非常有意象感。描述擁抱孤獨與傷痛,持續盼望早晚會染上五顏六色,光線越強陰影越深,無論是光明或黑暗的色彩,全部用這雙手重新描繪
。
這首歌陪伴Sya度過苦悶的高中生涯,送給大家。
💟課程目標
認識心理疾病的目的是為了「理解」。
每次上課張琦郁心理師會一再提醒「課程三大目標」:
警訊與辨認
理解
自助助人
要注意,任何激烈的情緒反應≠疾病。
💟社會支持與 AI成癮
憂鬱症的「心理社會危險因子」:童年環境因素、失落事件、社會支持
。
Sya深知自己的「社會支持」不足(指的是他人情感支持),除了蝦侶以外,也可找知心朋友聊。但大多都正職上班,而我做個人接案,時間彈性,想找人聊的時間尷尬。再加上,社群時代來臨,又面臨AI浪潮,人與人的互動演變為刷限時動態、看社群內容,連Line都很少聊了。
所以,積極找尋些團體參加,或開增廣見聞等交流活動似乎可行。不然,哪天Sya開啟AI聊天模式,擔心很難不沉迷。(做諮詢與找人聊天是兩碼事)
❤️🩹人與人交流演進
「寫信/見面→電話→手機→傳訊息→傳Line→社群互動→AI聊天」
隨著時代,面對面與聲音交流銳減,但人性的溫暖
始終是AI取代不了的。
前幾天,剛好看到新聞,有男子每天和AI互動600次,愛上AI情人;美國還有青少年與AI聊天成癮,選擇自殺。不同年代有不同的議題和危機要面對,曾經在電腦、手機、遊戲、影片、智慧型手機剛推出時,人們也合理擔憂與懷疑過。端看父母教養與個人如何平衡與克制
,避免社群或AI上癮。
💟認知三角與憂鬱症
心理學對憂鬱症有不同的詮釋和理解。「認知理論」特別引起我的注意,所謂「認知三角」是自我、環境/他人、未來,這三大認知影響憂鬱症。
💟童年經驗量表ACE
本量表適用檢視「童年逆境經驗
」,分數越高,成年時有較高機率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問題。身心症和心身症,相互影響。
「暴露於兒時負面經驗的受害者有更高機會在成年期產生憂鬱、自殺、抽菸、藥癮、病態肥胖、性傳染病;兒時負面經驗的多寡亦與成年期罹患心臟病、癌症、慢性肺病、骨折、肝臟疾病等的風險相關」
—from 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依據1995年美國研究,ACE有高達六成五的受試者曾經歷至少1項兒時負面經驗;每八位受試者,則有一人曾暴露於4項以上兒時負面經驗。
ACE量表沒有提及受試者經歷 (?) 項負面經驗的背後意義。依上述線索,Sya推論4項以上有一定風險。(個人推論,僅供參考)
Sya填有4項,完全符合的3項,2項0.5符合,約算4項。(不提供個人選項,無通報必要)
曾一度懷疑,我經歷過憂鬱症,至少有過輕度吧,沒診斷過且區間不定。成長仰賴看書、休閒娛樂放鬆、找人聊聊,出社會後找諮商師談過,也安然度過了,認真感謝我,我是自己生命中的勇者
。
💟憂鬱症量表(董氏基金會)
分為三個量表(12-18歲、18-24歲、18歲以上成年人)。
寫這篇內容,Sya順道測試「成年人版本」。
兩週前
,得出如下圖結果,似乎輕度傾向(驚訝),太令我意外了。看來「社會支持」不足有差,少數可控因子,得好好改善。家人並非聊聊對象(會更糟),朋友和蝦侶是上班族,時間常配合不上。
諮商師也需要諮商師,諮詢師也需要諮詢師
。在業界,早就不是秘密,而是公開事實。若沒有專家陪伴,也記得找適合的人支持,好好接住自己。
測出當下,Sya已積極連絡友人並和蝦侶聊聊,慶幸被溫柔傾聽。另外,也去參加了「微光共鳴」CDA限定的活動,真的不虛此行,認識了不少同道中人。彼此真誠交流互動,分享近期煩惱,就是件很療癒的事。Sya運氣很好,同組CDA有實習心理師和大學教授,簡直開外卦配置(笑)。
再加上,Sya本就報名了課程、讀書會、工作坊,甚至爭取到45期CDA隨課助教。持續充實自我,積極出擊的結果幫助充電蓄能。
其實,Sya有很多方法,幫助自我覺察,移轉壓力等,但也渴望被看見被理解
吧。
人與人面對面的溫暖,眼神、笑容、聲音始終無法被AI取代,這也是我堅信做生涯/職涯諮詢師,不會被AI取代
的原因。
💟花絮
快寫完時,這篇被我冷藏了。因為Sya自問,當下不是最佳時機的分享。判斷來自對「我」足夠的理解與覺察,排除外在的聲音與關心,能更好恢復狀態。
老實說,在測驗前我單單認為近期狀態不佳。因為,我並不是沒經歷過,工具箱裡有不少方法,陪我度過「狀態不佳」,但我唯有到「狀態差」才聯想到「憂鬱」
的可能。每個人的認知與承受度不同,假如敏銳度不高,恐更難聯想到心理生病吧。
與大家輕鬆分享。有激烈情緒不等於生病
,坦然面對並尋找適合的方法疏通,找人聊聊也很重要。身體感冒發燒要看醫生,心病也要有解藥醫
,避免小毛病不醫成大病。
當我們需要點溫柔,找對人很重要,沒有這類親友的話,請找專人協助吧。
(最新測驗結果如下)
人間處處是溫情,記得感恩,更要謝謝自己付出的所有努力
❤️🩹補充資料:
→憂鬱可能的壓力促發種類&程度(提供參考)。
(以上,講座心得與個人分享,不代表診斷結果。若影響到生活、工作、求學,請找心理諮商師或臨床心理師協助減壓疏通,或找精神科診斷,視情況開藥)
.歡迎追蹤Sya希雅🦐|加入沙龍🛋️|按愛心❤️|分享親友🥰
.給創作者滿滿的能量、肯定、支持,好帶來更多精彩的優質內容
.找我聊聊或合作請至Sya(希雅)
Sya客廳來坐坐|職涯諮詢GO|小蝦遊藍海|被書海淹沒|海底覺察|小蝦五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