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媒體環境下的政治不對稱(二):從資訊健康到長期公民教育〉2025-08-12
先前我們已經提到,進步派或主張人權的倡議者,先天就處於議題與論述較為複雜的劣勢。在當前大量聳動化、口號化言論的資訊環境,這種劣勢使得論述再怎麼有道理,都很難順利地傳遞出去。
然而,在這樣的劣勢之下,倡議者更加不能坐以待斃。應該要採取更加完整、細緻的對策,去讓健康的民主互動得以在公民社會中發生、茁壯。其中最急迫的,我們首先要從「源頭」做起。
切斷資訊汙染源
在這個時代裡面,假資訊、片面資訊、陰謀論與過度簡化的煽動說法會用極快的速度擴散,使得有志者必須疲於闢謠,無法把論述資源全部用在說明原本想談的議題。
這些品質不佳或帶有惡意的訊息在過去並非不存在,但以前人們的主要資訊來源是報章雜誌與電視台,製作資訊需要時間,也會受到政府與第三方機構的監管。雖然多少會有立場,但至少在一些基本的事實上面,不會出現太大的出入。
然而,在社群網路與自媒體的時代中,這些訊息會在短時間內、不受管束地大量擴散。就算事後被證明是錯誤的,許多人也已經接受這種說法。如果事實查核的機構也遭人刻意抹黑,破壞公眾信任度,相關的闢謠就會變得更加困難。
所以,我們急切需要的做法是,推動更多平台透明化的機制,像是揭露資金來源、訊息來源、公開演算法推薦邏輯與用戶畫像標籤,讓民眾可以明白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看到這些內容,以此得到更多判斷的依據。
此外,政府也應該積極推動如公共電視這樣的非官方獨立媒體,讓民眾有更多高可信度的選擇。讓我們知道至少哪些平台與媒體是更信得過的,也能減少民眾查核的壓力與困難度。
化被動為主動:議題設置與專家的即時應對
除了平台與資訊管道的調整外,進步派也需要在議題的設置與應對上更主動。尤其像是台灣這樣遭受中國大量資訊攻擊的地方,我們需要更加主動地設立議題框架,根據當前狀況預判可能的假資訊主題。以此化被動為主動,在對方攻擊之前提前提醒民眾可能的資訊汙染。
此外,公民團體與政府也需要建立專門的反應團隊,讓熟悉法律、媒體、議題的專業人士能夠即時串聯,在每一次的資訊對抗上,以最快的時間做出簡明回應。並且,這樣的回答必須以足夠好懂的形式出現,透過多層次的議題拆解,讓受眾可以先明白問題的癥結、再一步步地熟悉更具深度的版本。
在這個過程中,短影音、圖表、一目了然的類比都是重要的。但同時,我們也需要避免落入對方想要塑造的二元對立,在簡化的說明之下,依然要讓民眾隨時可以查到更完整的論述與資訊。避免讓公共討論的場域流於口號與互罵,而是讓民眾永遠有更理解議題的機會。
批判思考與媒體識讀:教育是公民社會的根基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來,我們最需要不停努力的方向依然是公民教育。批判思考與媒體識讀必須成為義務教育與終身教育中特別重要的一環。讓民眾能夠從小隨時保持查證的習慣,且對過於簡化、煽動的說法抱持警惕。
隨著公民意識的普遍提升,我們的社會會自發地產生更多有意識的查核團體,他們就像對抗假資訊的抗體,會在整個輿論系統中隨時打擊有問題的資訊,保持資訊環境的健康。一但這種資訊的查核單位能夠多點開花,攻擊方就無法輕易地透過抹黑影響人民的判斷能力。
唯有守護住資訊環境的健康,人民才有時間和空間,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些本身就具有複雜性的議題。也才能真正發揮民主體制的價值,讓可受檢驗的真理,得以從公共討論中一點一滴地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