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媒體環境下的政治不對稱(二):從資訊健康到長期公民教育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當代媒體環境下的政治不對稱(二):從資訊健康到長期公民教育〉2025-08-12

 

  先前我們已經提到,進步派或主張人權的倡議者,先天就處於議題與論述較為複雜的劣勢。在當前大量聳動化、口號化言論的資訊環境,這種劣勢使得論述再怎麼有道理,都很難順利地傳遞出去。

 

  然而,在這樣的劣勢之下,倡議者更加不能坐以待斃。應該要採取更加完整、細緻的對策,去讓健康的民主互動得以在公民社會中發生、茁壯。其中最急迫的,我們首先要從「源頭」做起。

  

切斷資訊汙染源

   在這個時代裡面,假資訊、片面資訊、陰謀論與過度簡化的煽動說法會用極快的速度擴散,使得有志者必須疲於闢謠,無法把論述資源全部用在說明原本想談的議題。

 

  這些品質不佳或帶有惡意的訊息在過去並非不存在,但以前人們的主要資訊來源是報章雜誌與電視台,製作資訊需要時間,也會受到政府與第三方機構的監管。雖然多少會有立場,但至少在一些基本的事實上面,不會出現太大的出入。

 

  然而,在社群網路與自媒體的時代中,這些訊息會在短時間內、不受管束地大量擴散。就算事後被證明是錯誤的,許多人也已經接受這種說法。如果事實查核的機構也遭人刻意抹黑,破壞公眾信任度,相關的闢謠就會變得更加困難。

 

  所以,我們急切需要的做法是,推動更多平台透明化的機制,像是揭露資金來源、訊息來源、公開演算法推薦邏輯與用戶畫像標籤,讓民眾可以明白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看到這些內容,以此得到更多判斷的依據。

 

  此外,政府也應該積極推動如公共電視這樣的非官方獨立媒體,讓民眾有更多高可信度的選擇。讓我們知道至少哪些平台與媒體是更信得過的,也能減少民眾查核的壓力與困難度。

  

化被動為主動:議題設置與專家的即時應對

   除了平台與資訊管道的調整外,進步派也需要在議題的設置與應對上更主動。尤其像是台灣這樣遭受中國大量資訊攻擊的地方,我們需要更加主動地設立議題框架,根據當前狀況預判可能的假資訊主題。以此化被動為主動,在對方攻擊之前提前提醒民眾可能的資訊汙染。

 

  此外,公民團體與政府也需要建立專門的反應團隊,讓熟悉法律、媒體、議題的專業人士能夠即時串聯,在每一次的資訊對抗上,以最快的時間做出簡明回應。並且,這樣的回答必須以足夠好懂的形式出現,透過多層次的議題拆解,讓受眾可以先明白問題的癥結、再一步步地熟悉更具深度的版本。

 

  在這個過程中,短影音、圖表、一目了然的類比都是重要的。但同時,我們也需要避免落入對方想要塑造的二元對立,在簡化的說明之下,依然要讓民眾隨時可以查到更完整的論述與資訊。避免讓公共討論的場域流於口號與互罵,而是讓民眾永遠有更理解議題的機會。

 

 批判思考與媒體識讀:教育是公民社會的根基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來,我們最需要不停努力的方向依然是公民教育。批判思考與媒體識讀必須成為義務教育與終身教育中特別重要的一環。讓民眾能夠從小隨時保持查證的習慣,且對過於簡化、煽動的說法抱持警惕。

 

  隨著公民意識的普遍提升,我們的社會會自發地產生更多有意識的查核團體,他們就像對抗假資訊的抗體,會在整個輿論系統中隨時打擊有問題的資訊,保持資訊環境的健康。一但這種資訊的查核單位能夠多點開花,攻擊方就無法輕易地透過抹黑影響人民的判斷能力。

 

  唯有守護住資訊環境的健康,人民才有時間和空間,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些本身就具有複雜性的議題。也才能真正發揮民主體制的價值,讓可受檢驗的真理,得以從公共討論中一點一滴地建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11會員
1.0K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11
  從進步派的立場來說,他們當然樂見看到更多元的主要角色,但他們顯然沒有能力、也沒有打算讓所有作品不能出現白人主角。也就是說,如果他們要回應這個被煽動出來的假議題時,就必須負擔更大的認知成本,去說明「希望看到更多元的主角」與「主角不能是白人」之間的差別--雖然這本來應該是無比明顯的。
2025/08/11
  從進步派的立場來說,他們當然樂見看到更多元的主要角色,但他們顯然沒有能力、也沒有打算讓所有作品不能出現白人主角。也就是說,如果他們要回應這個被煽動出來的假議題時,就必須負擔更大的認知成本,去說明「希望看到更多元的主角」與「主角不能是白人」之間的差別--雖然這本來應該是無比明顯的。
2025/08/02
  在相關的討論裡面,支持對孩童全面開放手機與網路的人,經常將保護放在自主權的對立面,認為「限制使用手機」就是「侵害孩童自主權」。當然,如果是毫無理由的獨斷禁止,確實是一種對自主權的傷害。但在沒有經過充分溝通與確認的情況下,隨意給予孩童手機,讓他無限制地使用,對孩童自主權的傷害只會更大。
2025/08/02
  在相關的討論裡面,支持對孩童全面開放手機與網路的人,經常將保護放在自主權的對立面,認為「限制使用手機」就是「侵害孩童自主權」。當然,如果是毫無理由的獨斷禁止,確實是一種對自主權的傷害。但在沒有經過充分溝通與確認的情況下,隨意給予孩童手機,讓他無限制地使用,對孩童自主權的傷害只會更大。
2025/07/29
  要真正面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認識到:失去家園的人不只是一些新聞畫面與數據,而是活生生的人、與你相關的人。當這個人是與你相關的人時,你對這些敘事的理解就不會僅限於「科學知識」,而能夠開始從具實踐關懷的角度進行思考。
2025/07/29
  要真正面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認識到:失去家園的人不只是一些新聞畫面與數據,而是活生生的人、與你相關的人。當這個人是與你相關的人時,你對這些敘事的理解就不會僅限於「科學知識」,而能夠開始從具實踐關懷的角度進行思考。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藐視國會或是藐視民主?對自己的政治意見太有自信,可能會影響到和持有不同意見的人的溝通喔
Thumbnail
藐視國會或是藐視民主?對自己的政治意見太有自信,可能會影響到和持有不同意見的人的溝通喔
Thumbnail
最近網傳有中共紅媒記者在台灣盯梢政論節目,一定要播出所謂「政治正確」的節目出來。 對於這樣的事我深有同感,在許多年的政治評論中也曾經遇過相同的情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來我在一家文學網站寫文章,常常針砭時政,後來到一家網路報社投稿,這家網路很夠意思,報社剛成立,需要一些社會議題的討論,我一來
Thumbnail
最近網傳有中共紅媒記者在台灣盯梢政論節目,一定要播出所謂「政治正確」的節目出來。 對於這樣的事我深有同感,在許多年的政治評論中也曾經遇過相同的情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來我在一家文學網站寫文章,常常針砭時政,後來到一家網路報社投稿,這家網路很夠意思,報社剛成立,需要一些社會議題的討論,我一來
Thumbnail
對電視台來說,有畫面配上記者旁白就可以說故事。 所以想帶的風向目標很明顯: 1、塑造抗議的年輕人沒公德心的自私形象 2、強調抗議活動是擾民,造成"公眾"困擾 (大概是前一次企圖用黑道亂場塑造暴力形象不成,所以改說人沒禮貌太吵鬧) 看他們家的新聞就能預測明天活動要注意什麼有心人士了。
Thumbnail
對電視台來說,有畫面配上記者旁白就可以說故事。 所以想帶的風向目標很明顯: 1、塑造抗議的年輕人沒公德心的自私形象 2、強調抗議活動是擾民,造成"公眾"困擾 (大概是前一次企圖用黑道亂場塑造暴力形象不成,所以改說人沒禮貌太吵鬧) 看他們家的新聞就能預測明天活動要注意什麼有心人士了。
Thumbnail
最近國會風波不斷,讓我們聊點無關政治的政治 (?) 「到底KOL能不能聊政治呢?」 除了一開始就走政治路線的KOL,聊政治往往是弊大於利,只要話匣子一開,就可能會有很多前輩、粉絲或是廠商私訊來勸你政治的東西不要碰。 但如果我們從自媒體經營的角度切入的話,一樣會利大於弊嗎?答案是「因人而異」
Thumbnail
最近國會風波不斷,讓我們聊點無關政治的政治 (?) 「到底KOL能不能聊政治呢?」 除了一開始就走政治路線的KOL,聊政治往往是弊大於利,只要話匣子一開,就可能會有很多前輩、粉絲或是廠商私訊來勸你政治的東西不要碰。 但如果我們從自媒體經營的角度切入的話,一樣會利大於弊嗎?答案是「因人而異」
Thumbnail
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Thumbnail
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