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媒體環境下的政治不對稱(一):真理並不總是愈辯愈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當代媒體環境下的政治不對稱(一):真理並不總是愈辯愈明〉2025-08-11

 

  人們對於民主社會、表達自由的想像是「真理愈辯愈明」:雖然一開始會有各式各樣的論述,但百花爭鳴之後,最具有說服力的真理會留下,人們終將相信那些最正確的事情。而且是經過比較、有道理地相信。

 

  然而在當前的媒體與政治環境中,我們看到的卻不是這樣。比起論述的品質,論述的傳播性與易懂性,往往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

 

  在網路平台演算法的推波助瀾下,「理性討論」在針鋒相對的網路對抗中,幾乎無法發生。相反地,民粹政客與其支持者的用詞比過去更加簡化、口號化,並且極具情緒煽動性與攻擊性。

  

完整的事實比口號複雜

   近年來,右派勢力在全球各地抬頭,很大程度與這種網路與社群媒體帶來的現象有關。在這種一切資訊都能流通的時代裡面,進步陣營雖然不缺優秀的論述,但卻無法用簡單的方式讓大眾聽得懂。

 

  然而,這並不是因為「進步派不想溝通」、「進步派故意不講人話」,而是因為進步派面對的議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它們不是非黑即白、不是簡單的選邊站。但對民粹主義或保守派而言,一切都應該要化約為「yes/no問題」。

 

  譬如說,當有人站出來聲援戰爭中受侵略國的人民,這並不代表他們認為「這國是好人,另一國是壞人」。也不代表他們要求自己國家的政府與前者親近、與後者撇除關係。

 

  人權與外交個別來說都已經很複雜了,再加上戰爭雙方之間的歷史糾葛,自然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的。即便我們已經明確提出「反侵略」、「反種族滅絕」這樣的人權理由,你依然會得到大量諸如「不能得罪美國爸爸」、「某國就是親中」這類粗糙、缺乏脈絡的回應。

 

  不知道是他們聽不見你談論的人權議題,還是刻意忽視。當前的情況就是,無論主張進步與人權的人說得再怎麼清楚,對方只需要用簡單的貼標籤、敵我二分來攻擊你,就能輕易說服不關注這些議題的人,無視那些只要願意看,早就擺在眼前的證據。

  

左派挾持創作圈:民粹世界觀下的假議題

   反「政治正確」的議題也是一樣。人權陣營各自耕耘了多年,才讓社會逐漸對性別、種族等各領域中的不平等有所意識,並對長期不平等的環境做出調整。

 

  但對不願理解的人來說,這些行為就是在擾動對立、干涉創作自由。他們沒有要討論,也沒有要聽你說明。他們不相信歧視和不平等的存在,反而相信一些荒謬可笑的陰謀論,像是全世界的影視行業和遊戲產業都被左派控制,要消滅作品中一切白人與俊男美女。因為在民粹的世界觀裡,這樣理解比較簡單。

 

  可笑的是,只要他們張開眼睛,瀏覽所有現存的作品和身邊實際的社會現狀,他們就會知道自己在胡說八道。那些典型的、符合刻板印象的人物依然佔據多數,為多元而多元的作品根本沒那麼多。但因為那些民粹政客、民粹KOL的存在,持續餵養情緒刺激,他們得以活在假象的泡泡裡,不看、不聽。

 

  所謂「左派挾持創作圈」的實際情況是,只要一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不是異性戀白人,這部作品根本還沒推出就會被貼上一大堆標籤、灌上大量的負評。對於那些不願承認的種族主義者來說,只要主角不是白人,就是邪惡的左派在背後操控、破壞創作自由。

 

  從進步派的立場來說,他們當然樂見看到更多元的主要角色,但他們顯然沒有能力、也沒有打算讓所有作品不能出現白人主角。也就是說,如果他們要回應這個被煽動出來的假議題時,就必須負擔更大的認知成本,去說明「希望看到更多元的主角」與「主角不能是白人」之間的差別--雖然這本來應該是無比明顯的。

 

  而對於一個保守派的政客或民粹份子來說,他可以把所有的心力花在那些最簡單的宣傳與煽動。只要用一些難以證實的陰謀論謠言,就能讓對手疲於奔命,且根本沒有多少人能夠耐著性子聽完闢謠。至於少數群體的人權?他們甚至明白地告訴公眾他們不在意。

  

資訊污染,處境變得愈來愈嚴峻

   在過去,人們相信時代會一點一點進步,只要持續深化教育與媒體識讀的能力,所有人都能擁有愈來愈完整可靠的判斷能力。

 

  然而,在短影音與社群回聲室的時代,這件事情的難度變得更高。人們的認知能力遭到摧毀,大量的資訊汙染源也讓現代人逐漸對「真相」感到麻木。只聽自己想聽的話,其他的,無暇也沒有意願再聽。如果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再多的論述也會像清水倒進濁流,無法乾淨抵達人民耳裡。

 

  在後續的文章裡面,我會談一談進步派可以怎麼回應這種嚴峻的挑戰,包含如何回應假資訊、如何降低論述複雜度等,以及尤其重要的,思考如何使資訊管道變得更加乾淨可靠。唯有守住人民的資訊健康,後續透過批判思考教育提升公民社會理解力的工作,才有可能順利進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9會員
969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02
  在相關的討論裡面,支持對孩童全面開放手機與網路的人,經常將保護放在自主權的對立面,認為「限制使用手機」就是「侵害孩童自主權」。當然,如果是毫無理由的獨斷禁止,確實是一種對自主權的傷害。但在沒有經過充分溝通與確認的情況下,隨意給予孩童手機,讓他無限制地使用,對孩童自主權的傷害只會更大。
2025/08/02
  在相關的討論裡面,支持對孩童全面開放手機與網路的人,經常將保護放在自主權的對立面,認為「限制使用手機」就是「侵害孩童自主權」。當然,如果是毫無理由的獨斷禁止,確實是一種對自主權的傷害。但在沒有經過充分溝通與確認的情況下,隨意給予孩童手機,讓他無限制地使用,對孩童自主權的傷害只會更大。
2025/07/29
  要真正面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認識到:失去家園的人不只是一些新聞畫面與數據,而是活生生的人、與你相關的人。當這個人是與你相關的人時,你對這些敘事的理解就不會僅限於「科學知識」,而能夠開始從具實踐關懷的角度進行思考。
2025/07/29
  要真正面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認識到:失去家園的人不只是一些新聞畫面與數據,而是活生生的人、與你相關的人。當這個人是與你相關的人時,你對這些敘事的理解就不會僅限於「科學知識」,而能夠開始從具實踐關懷的角度進行思考。
2025/07/28
  這種只將選舉看作零和輸贏的視角並不是憑空出現的,從小,我們就一直被灌輸「少數服從多數」這樣的口號。然而,民主全然不是這麼回事。「少數人必須無條件服從多數人」並不叫做民主,而是「多數暴政」(tyranny of the majority)。
2025/07/28
  這種只將選舉看作零和輸贏的視角並不是憑空出現的,從小,我們就一直被灌輸「少數服從多數」這樣的口號。然而,民主全然不是這麼回事。「少數人必須無條件服從多數人」並不叫做民主,而是「多數暴政」(tyranny of the majority)。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極權國家與民主國家之間的關係、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以及環境與經濟的辯證。作者質疑了消費主義對人類的影響,並探討物質與精神富足的真義。同時,文章也反映了政治與宗教的交織,並質疑在這個愈發分裂的世界中,個人該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意義。最終,提醒讀者從自身的需求出發,重新思考真實的富足與幸福。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極權國家與民主國家之間的關係、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以及環境與經濟的辯證。作者質疑了消費主義對人類的影響,並探討物質與精神富足的真義。同時,文章也反映了政治與宗教的交織,並質疑在這個愈發分裂的世界中,個人該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意義。最終,提醒讀者從自身的需求出發,重新思考真實的富足與幸福。
Thumbnail
  相反的,他們所捍衛的那些言論,卻是長年以來都被大眾所允許的歧視與冒犯言論。極端來說,這些歧視與冒犯言論的發言者的確也應該享有言論自由。但問題是,這些貶抑與傷害特定群體的言論,往往會創造或加強一些不友善的環境,並讓一部分的群體因此失去言論自由、甚至人身自由與安全都可能受到影響。
Thumbnail
  相反的,他們所捍衛的那些言論,卻是長年以來都被大眾所允許的歧視與冒犯言論。極端來說,這些歧視與冒犯言論的發言者的確也應該享有言論自由。但問題是,這些貶抑與傷害特定群體的言論,往往會創造或加強一些不友善的環境,並讓一部分的群體因此失去言論自由、甚至人身自由與安全都可能受到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人際連結的困境、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社會的權力鬥爭。文章充滿了關於不平等、懷疑民主的評論,並且提到了生態相關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人際連結的困境、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社會的權力鬥爭。文章充滿了關於不平等、懷疑民主的評論,並且提到了生態相關的問題。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Thumbnail
種族歧視,不是種歧視,而是每個人對於該地的無知,以及他們那不改的觀念。   為何說不改的觀念?倒不如說為何不改!因為“自以為是”又或者因為 年紀大,“自認為”明白所有,所以去限制,去辱罵,以“自已”的那觀點,去認定所有。     何為歧視?只因他與我“不同”所以排擠、辱罵或孤立 ,這講的好像
Thumbnail
種族歧視,不是種歧視,而是每個人對於該地的無知,以及他們那不改的觀念。   為何說不改的觀念?倒不如說為何不改!因為“自以為是”又或者因為 年紀大,“自認為”明白所有,所以去限制,去辱罵,以“自已”的那觀點,去認定所有。     何為歧視?只因他與我“不同”所以排擠、辱罵或孤立 ,這講的好像
Thumbnail
「我們的社會品格不是建立在如何對待擁有特權的有錢人身上,而是如何對待貧窮、受忽視的族群上的」律師布萊恩說。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是個理念、是個觸不可及的理想,在看完《不完美正義》後,這句話儼然成了笑話,因為只要種族正確了,你可以在薄弱到站不住腳的證據下被定罪。當我們的命運掌握在別人的偏見中,而非事
Thumbnail
「我們的社會品格不是建立在如何對待擁有特權的有錢人身上,而是如何對待貧窮、受忽視的族群上的」律師布萊恩說。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是個理念、是個觸不可及的理想,在看完《不完美正義》後,這句話儼然成了笑話,因為只要種族正確了,你可以在薄弱到站不住腳的證據下被定罪。當我們的命運掌握在別人的偏見中,而非事
Thumbnail
「追求公平」,乍聽之下合情和合理一句話其實隱藏著巨大的問題,在實人,我看見了許多並非追求「公平」,而是「公正」的場景,在今天被Tony老師點出來後更讓我清楚地看到,齊頭式平等絕非是在教育現場應該實現的價值,我們該追求的,是能考量個人狀況不同給出不同的幫助與引導的公正性思維。
Thumbnail
「追求公平」,乍聽之下合情和合理一句話其實隱藏著巨大的問題,在實人,我看見了許多並非追求「公平」,而是「公正」的場景,在今天被Tony老師點出來後更讓我清楚地看到,齊頭式平等絕非是在教育現場應該實現的價值,我們該追求的,是能考量個人狀況不同給出不同的幫助與引導的公正性思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