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媒體環境下的政治不對稱(一):真理並不總是愈辯愈明〉2025-08-11
人們對於民主社會、表達自由的想像是「真理愈辯愈明」:雖然一開始會有各式各樣的論述,但百花爭鳴之後,最具有說服力的真理會留下,人們終將相信那些最正確的事情。而且是經過比較、有道理地相信。
然而在當前的媒體與政治環境中,我們看到的卻不是這樣。比起論述的品質,論述的傳播性與易懂性,往往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
在網路平台演算法的推波助瀾下,「理性討論」在針鋒相對的網路對抗中,幾乎無法發生。相反地,民粹政客與其支持者的用詞比過去更加簡化、口號化,並且極具情緒煽動性與攻擊性。
完整的事實比口號複雜
近年來,右派勢力在全球各地抬頭,很大程度與這種網路與社群媒體帶來的現象有關。在這種一切資訊都能流通的時代裡面,進步陣營雖然不缺優秀的論述,但卻無法用簡單的方式讓大眾聽得懂。
然而,這並不是因為「進步派不想溝通」、「進步派故意不講人話」,而是因為進步派面對的議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它們不是非黑即白、不是簡單的選邊站。但對民粹主義或保守派而言,一切都應該要化約為「yes/no問題」。
譬如說,當有人站出來聲援戰爭中受侵略國的人民,這並不代表他們認為「這國是好人,另一國是壞人」。也不代表他們要求自己國家的政府與前者親近、與後者撇除關係。
人權與外交個別來說都已經很複雜了,再加上戰爭雙方之間的歷史糾葛,自然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的。即便我們已經明確提出「反侵略」、「反種族滅絕」這樣的人權理由,你依然會得到大量諸如「不能得罪美國爸爸」、「某國就是親中」這類粗糙、缺乏脈絡的回應。
不知道是他們聽不見你談論的人權議題,還是刻意忽視。當前的情況就是,無論主張進步與人權的人說得再怎麼清楚,對方只需要用簡單的貼標籤、敵我二分來攻擊你,就能輕易說服不關注這些議題的人,無視那些只要願意看,早就擺在眼前的證據。
左派挾持創作圈:民粹世界觀下的假議題
反「政治正確」的議題也是一樣。人權陣營各自耕耘了多年,才讓社會逐漸對性別、種族等各領域中的不平等有所意識,並對長期不平等的環境做出調整。
但對不願理解的人來說,這些行為就是在擾動對立、干涉創作自由。他們沒有要討論,也沒有要聽你說明。他們不相信歧視和不平等的存在,反而相信一些荒謬可笑的陰謀論,像是全世界的影視行業和遊戲產業都被左派控制,要消滅作品中一切白人與俊男美女。因為在民粹的世界觀裡,這樣理解比較簡單。
可笑的是,只要他們張開眼睛,瀏覽所有現存的作品和身邊實際的社會現狀,他們就會知道自己在胡說八道。那些典型的、符合刻板印象的人物依然佔據多數,為多元而多元的作品根本沒那麼多。但因為那些民粹政客、民粹KOL的存在,持續餵養情緒刺激,他們得以活在假象的泡泡裡,不看、不聽。
所謂「左派挾持創作圈」的實際情況是,只要一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不是異性戀白人,這部作品根本還沒推出就會被貼上一大堆標籤、灌上大量的負評。對於那些不願承認的種族主義者來說,只要主角不是白人,就是邪惡的左派在背後操控、破壞創作自由。
從進步派的立場來說,他們當然樂見看到更多元的主要角色,但他們顯然沒有能力、也沒有打算讓所有作品不能出現白人主角。也就是說,如果他們要回應這個被煽動出來的假議題時,就必須負擔更大的認知成本,去說明「希望看到更多元的主角」與「主角不能是白人」之間的差別--雖然這本來應該是無比明顯的。
而對於一個保守派的政客或民粹份子來說,他可以把所有的心力花在那些最簡單的宣傳與煽動。只要用一些難以證實的陰謀論謠言,就能讓對手疲於奔命,且根本沒有多少人能夠耐著性子聽完闢謠。至於少數群體的人權?他們甚至明白地告訴公眾他們不在意。
資訊污染,處境變得愈來愈嚴峻
在過去,人們相信時代會一點一點進步,只要持續深化教育與媒體識讀的能力,所有人都能擁有愈來愈完整可靠的判斷能力。
然而,在短影音與社群回聲室的時代,這件事情的難度變得更高。人們的認知能力遭到摧毀,大量的資訊汙染源也讓現代人逐漸對「真相」感到麻木。只聽自己想聽的話,其他的,無暇也沒有意願再聽。如果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再多的論述也會像清水倒進濁流,無法乾淨抵達人民耳裡。
在後續的文章裡面,我會談一談進步派可以怎麼回應這種嚴峻的挑戰,包含如何回應假資訊、如何降低論述複雜度等,以及尤其重要的,思考如何使資訊管道變得更加乾淨可靠。唯有守住人民的資訊健康,後續透過批判思考教育提升公民社會理解力的工作,才有可能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