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次跨部門會議裡,總監Alice,因為團隊有人情緒激動,忍不住大聲喝斥:「現在不是發脾氣的時候,閉嘴!」
會議室瞬間鴉雀無聲,大家低頭看著筆記本,沒人再多說一句。
表面上,秩序回來了。但隔天開始,團隊裡的氣氛明顯變了——
有人變得沉默,不再主動提出意見;有人開始私下抱怨,甚至動了離職的念頭。
這樣的互動場景,其實並不陌生。很多領導者在面對下屬的情緒時,最直覺的反應就是「壓下去」:用權威、用音量、用冷處理。但結果往往是:表面安靜了,實際上團隊信任卻在一點一滴流失。
憤怒的真相
因為許多人從小被教育「情緒是軟弱的、不重要的」。
長大後,當我們身邊有人表現出情緒時,就會感到不自在、不知道怎麼處理。於是複製了最熟悉的方式:用憤怒、忽視、命令,讓情緒消失。
但在職場裡,這樣的模式雖然短期能控場,長期卻會:
- 讓下屬覺得「我的感受不重要」
- 減少團隊的心理安全感
- 造成創意與溝通的萎縮
最終,領導者自己也會陷入「為什麼團隊越來越冷漠」的困境。
我們都在重覆最熟悉的傷害
有一位外商公司的高管客戶曾跟我說:
「我真的不是故意要凶,只是下屬一哭我就很焦慮。我怕場面失控,只能用硬的方式把情緒壓住。但結果卻是她變得沉默,最後選擇離開。」
我問他:你兇她的樣子,是不是像當年你的前老板吧?
他沉默了很久,說了一句話:「原來我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
這句話,道出了許多領導者的共同困境:不是沒有同理心,而是缺乏方法。
5招讓你情緒止損
要真正打破「壓制情緒」的惡性循環,不是去當心理師,而是掌握一套簡單、實用的方法。以下五步,適合任何高階主管在職場實踐:
- 停下三秒鐘
在會議或衝突當下,不要立刻反應。深呼吸,給自己冷卻的空間,避免下意識用吼叫處理。
- 先承認,再處理
簡單一句:「我看到你現在很焦慮/生氣。」能讓對方覺得被看見。這不代表你認同,但能先降低對方的情緒強度。
- 把情緒與事情分開
可以這樣說:「我們先把焦點放在問題本身,情緒我們會再回頭談。」——既不否定對方,也把討論拉回正軌。
- 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
與其命令「不要再哭/吵」,不如說:「我希望我們能釐清問題,找到解決方法。」這樣既能維護立場,也不會摧毀對方的感受。
- 建立團隊的心理安全文化
會後找機會與團隊說明:在這裡,表達情緒是允許的,但更重要的是找到解決方法。這能避免下屬因為一次被壓制,而選擇長期沉默。
高情商領導者的「非暴力溝通」法則
真正的領導力,不在於「誰聲音大」,而在於「誰能承接情緒」。
情緒不是敵人,而是一種訊號。當我們選擇壓制情緒,看似解決了問題,其實只是把火種埋下;當我們選擇理解情緒,才有機會把火轉化為團隊的動力。
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成長背景,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要再把最熟悉的傷,複製到團隊身上。
📌如果你的團隊成員在會議上情緒激動,你會怎麼處理?
A. 立刻制止,讓會議回到正題
B. 先讓對方說完,再做引導
C. 暫停會議,私下與對方談
D. 其他方式(留言分享你的做法)
👉 歡迎留言分享,這也許就是另一位領導者的啟發。
✅ 如果你正在學習「不再複製過去的傷」,讓我們一起成為能看見人、也能看見情緒的領導者。因為真正的領導,不是壓住聲音,而是帶著情緒,一起前進。
❤️ 如果這篇文章觸動了你,請按讚
👉 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有同樣情緒困擾的朋友,讓更多職場人一起看見這份提醒。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