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61:《靜心的力量:當生命安靜下來,愛便流動》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一、初識靜心:從混亂到安定的轉折

夜色深沉,城市的燈火像潮水般閃爍。人們的心智卻比夜裡的車流更加擁擠——未完成的工作、對關係的疑慮、對未來的焦慮。

「靜心是什麼呢?」主持人劉軒在節目開場時提出這個問題。

他並不是隨口一問,而是帶著眾人心中共同的渴望:我們能否在喧囂裡,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寧靜?

賴佩霞微笑著,語氣溫柔卻堅定。對她而言,靜心不是一種技巧,而是一種狀態。那是一種能讓腦海的喧囂沉澱下來,讓人看清那些虛幻與恐懼背後的真實。

她回憶年輕時的婚姻困境。當時的她,被深深的矛盾拉扯著。導師Gomori 曾直截了當地問她:「妳為什麼還待在這段讓妳痛苦的婚姻裡?」

在那一刻,她才驚覺——答案不是金錢,不是名聲,而是她心底最深的恐懼:「我怕我老的時候孤苦無依。」

這句話,像是一道閃電,劃破夜空。她看見自己的腦海如何編織出幻象,讓她困於其中。當她靜下來,她才明白——那不過是一個念頭,一個概念,而非真相。


raw-image

二、靜心的姿態:活在當下的千種方式

靜心並非只有閉眼打坐。

在揮毫的筆鋒間,在舞蹈的旋律裡,在一場奔馳的賽車比賽中——每個全神貫注的瞬間,都是靜心。

「你知道嗎?」佩霞描述,她曾在丈夫的牽引下,閉著眼睛奔跑。

風拍打臉龐,心跳與呼吸交織成節奏,耳邊是四面八方湧來的聲音。那一刻,她完全交付自己,感受到「我在此刻」的力量。

靜心,原來不只是靜坐觀想。它是當我們全然投入當下時,與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raw-image

三、此刻沒有問題:從思緒牢籠到自由心境

「宣,你告訴我,此刻有什麼問題嗎?」

當場的空氣凝結了一下。沒有。此刻,沒有問題。

真正困住我們的,不是眼前的狀況,而是腦海不斷的「如果」與「萬一」。

女兒下課怎麼辦?明天的會議怎麼辦?老了會不會孤單?這些思緒才是製造痛苦的根源。

靜心的力量,就在於讓人看清:問題來自解讀,而非當下

火災發生時,我們只會立刻奔逃;車子駛來時,我們本能閃避。真正的「問題」多半在事後才生成,並隨著思緒無止境地擴散。

她舉例,一位朋友因為投資失利,被騙了數百萬。他自責、懊惱,甚至陷入深深的羞愧。當佩霞帶他慢下來,逐步看清事件,他終於理解:這筆錢,其實是一次學費,讓他認識了自己原來並不如想像中聰明,原來心中仍有貪婪。那一刻,他從痛苦裡,反而得到了珍貴的清明。


raw-image

四、黑猩猩與人性:生存本能背後的挑戰

在她的新書封面上,有一隻小黑猩猩。

這不是可愛的裝飾,而是人性隱喻。

我們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隻黑猩猩——那是我們為了生存而保留的動物性。

當危險來臨時,它提醒我們要抓住、要保護自己。然而,若讓黑猩猩掌控日常,它也會製造恐懼、煽動對立,甚至讓我們迷失於媒體與社群平台的喧囂中。

「問題不在黑猩猩,而在我們能不能靜下來,告訴牠:謝謝提醒,但這不是事實。」

當心安定下來,黑猩猩也能放下武裝,回到單純、歡樂、舞蹈與遊戲的狀態。


五、靜心與愛:修行的最終目的

「所有修行,最後都是為了好好去愛。」佩霞的眼神,在說這句話時閃著光。

多年來,她只修一件事:提醒自己成為一個有愛的人。

當心安靜下來,愛自然流動。那份愛可能不被所有人理解,甚至會被曲解或攻擊,但那依舊是她的選擇。

靜心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讓我們帶著善意走進現實。

它讓我們有力量去承受誤解,仍然選擇以愛對待世界。

「此刻,沒有問題。只有一顆可以選擇愛的心。」

她說,這是她一生最深的修行,也是她最想傳遞給後人的禮物。


raw-image

結語

在這段對話裡,我們看見靜心不僅是內在的平靜,更是一種看穿幻象、擁抱真實的能力。它讓我們明白——生命的修行不是為了脫離世界,而是為了回到世界,以愛擁抱人群。

當我們願意安靜下來,真實的愛便會流動。而這份愛,才是生命裡最終的答案。


精選金句

  1. 「靜心不是一個技巧,而是一種狀態。」
  2. 「此刻當下,從來沒有問題,有問題的只是我們的解讀。」
  3. 「我們的腦袋若不安靜,就永遠被恐懼的幻象牽引。」
  4. 「黑猩猩不壞,它只是想保護我們;但我們要讓牠知道真相。」
  5. 「所有修行,最終都是為了好好去愛。」
  6. 「當心靜下來,我們才真正看見自己,也看見愛的力量。」
  7. 「即便被誤解,被攻擊,愛依舊是值得的選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47會員
291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08/19
人生不是非黑即白,苦與樂、輸與贏,往往只在一念之間。侯文詠用醫師的冷靜、作家的敏銳,以及一個孩子的好奇心,翻轉了許多我們以為不容質疑的「定義」。從白袍到文學,從順從母親的安排到勇敢辭職的抉擇,他用生命告訴我們:快樂可以練習,努力可以好玩,而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走的那條路。
Thumbnail
2025/08/19
人生不是非黑即白,苦與樂、輸與贏,往往只在一念之間。侯文詠用醫師的冷靜、作家的敏銳,以及一個孩子的好奇心,翻轉了許多我們以為不容質疑的「定義」。從白袍到文學,從順從母親的安排到勇敢辭職的抉擇,他用生命告訴我們:快樂可以練習,努力可以好玩,而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走的那條路。
Thumbnail
2025/08/19
管理,其實不是一場權力的遊戲,而是一顆願意理解的心。 在這場訪談中,游舒帆老師用故事告訴我們:欣賞別人的光、解決真實的問題、利他的人際哲學,以及理解孩子與員工的溫柔。這不只是商業思維,更是一種人生智慧。
Thumbnail
2025/08/19
管理,其實不是一場權力的遊戲,而是一顆願意理解的心。 在這場訪談中,游舒帆老師用故事告訴我們:欣賞別人的光、解決真實的問題、利他的人際哲學,以及理解孩子與員工的溫柔。這不只是商業思維,更是一種人生智慧。
Thumbnail
2025/08/18
他曾在政府高位,掌管全民健康,卻因一念失誤跌入谷底;52歲時,他毅然重披白袍,從最基層做起。宋晏仁醫師的一生,從被期待的少年、迷惘的醫學生,到研究者、官員,再到回歸臨床,他一次次轉折,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他用「211餐盤」與「168間歇斷食」幫助無數人健康減重。
Thumbnail
2025/08/18
他曾在政府高位,掌管全民健康,卻因一念失誤跌入谷底;52歲時,他毅然重披白袍,從最基層做起。宋晏仁醫師的一生,從被期待的少年、迷惘的醫學生,到研究者、官員,再到回歸臨床,他一次次轉折,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他用「211餐盤」與「168間歇斷食」幫助無數人健康減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平靜與情緒之間,有種奇妙的平衡
Thumbnail
平靜與情緒之間,有種奇妙的平衡
Thumbnail
遠離憂鬱和憤怒,遠離折磨人的情緒...... 觀功念恩、善行點滴,讓心,重新找回寧靜和喜悅~ —資料來源:福智文教基金會
Thumbnail
遠離憂鬱和憤怒,遠離折磨人的情緒...... 觀功念恩、善行點滴,讓心,重新找回寧靜和喜悅~ —資料來源:福智文教基金會
Thumbnail
來到中年才驚覺靜心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自我照顧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Thumbnail
來到中年才驚覺靜心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自我照顧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Thumbnail
繁忙與焦慮的生活是否讓你感到透不過氣?《鬆弛感》是一本充滿心靈雞湯的書,提供了40個實用的方法,協助你遠離精神內耗,享受更平和的人生。文章深入探討了去除自我設限、規律化生活、自學重要性等重要核心概念,激勵你朝向內心平靜且持續成長的未來。
Thumbnail
繁忙與焦慮的生活是否讓你感到透不過氣?《鬆弛感》是一本充滿心靈雞湯的書,提供了40個實用的方法,協助你遠離精神內耗,享受更平和的人生。文章深入探討了去除自我設限、規律化生活、自學重要性等重要核心概念,激勵你朝向內心平靜且持續成長的未來。
Thumbnail
在這快節奏的時代中,人們常常感到壓力重重,應學會停下腳步,尋找內心的寧靜。例如透過靜心、運動、親近大自然以及與親友共度時光,這些都是讓我們重新與自己連接的方法。
Thumbnail
在這快節奏的時代中,人們常常感到壓力重重,應學會停下腳步,尋找內心的寧靜。例如透過靜心、運動、親近大自然以及與親友共度時光,這些都是讓我們重新與自己連接的方法。
Thumbnail
在第十三週,作者分享了靜心的心得。作者認識到,靜心不僅是專注呼吸,而是擴展到觀察身體和心理的感受。初步練習從身體感受開始,探索背後隱藏的情緒。 靜心時不要評判思緒,而是觀察感受。作者意識到,過度正向樂觀反而忽略真實自我。面對自我並不容易,但要有勇氣去感受,透過學習發現並陪伴情緒。
Thumbnail
在第十三週,作者分享了靜心的心得。作者認識到,靜心不僅是專注呼吸,而是擴展到觀察身體和心理的感受。初步練習從身體感受開始,探索背後隱藏的情緒。 靜心時不要評判思緒,而是觀察感受。作者意識到,過度正向樂觀反而忽略真實自我。面對自我並不容易,但要有勇氣去感受,透過學習發現並陪伴情緒。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作者透過忙碌暫時忘卻痛苦。然而,若沒有忙碌,我們是否只能被憂鬱吞噬?正向心理學提到冥想、腹式呼吸、身體掃描等方法。專注於當下的每一刻,感受身邊的一切,發現生命中微小的美好。在這過程中,我們暫時忘卻內心的煩悶,感受宇宙的力量,並重新找回內在的平靜與力量。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作者透過忙碌暫時忘卻痛苦。然而,若沒有忙碌,我們是否只能被憂鬱吞噬?正向心理學提到冥想、腹式呼吸、身體掃描等方法。專注於當下的每一刻,感受身邊的一切,發現生命中微小的美好。在這過程中,我們暫時忘卻內心的煩悶,感受宇宙的力量,並重新找回內在的平靜與力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