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情緒)有時不能馬上解決。確保安全,相信時間〉2025-08-19
在面對小孩之間的衝突狀況時,一種很常見的作法是:把發生衝突的小孩雙雙拉到面前,要求兩人彼此道歉、握手言和(甚至有些還會被要求抱一下彼此)。
當然,這些作法有時候是沒辦法中的辦法,譬如學校老師一個人要同時面對二三十個學生,他沒有辦法在每一個衝突中都花大量時間細緻處理,否則就會把其他學生晾在一旁;而且他也不能確定,家長能容許他「協助」到怎樣的程度,所以必須有一個最快讓事情停下來的「標準作法」,以此來保障其他學生和自己的權益。
然而,只要我們稍稍帶入當事人的心情,我們很容易可以想像到,這種作法往往很難讓人心服口服。即使乍看之下沒事了,但問題並沒有真正被處理,孩子的情緒與受傷感受也很難真的被接住。
道歉與和解需要前提
的確,從結論來說,和解是多數人希望看到的事。然而,這些和解是有前提的。如果發生衝突的雙方,真的都意識到了自己做不對的地方,且願意相互說明、道歉,這樣的道歉與和解當然是我們樂見的。
但要走到「道歉和解」這一步之前,應該存在有一個更重要的環節,是衝突的雙方都能冷靜地共同梳理發生的事,並且好好地說出自己的感受、需求,才有進一步理解對方的可能。
如果我們跳過了前面的步驟,那「道歉」、「和解」就變成只剩形式,事實上,其實只是要求小孩用大人想要看到的方式停止衝突,達成表面上的和平而已。
雖然我們都希望衝突能停下來,但如果只是這樣要求,不只是類似的事情會一再發生,毋寧說當下的這件事情就從來沒有真正結束。在我看來,在時間與能力的範圍內,我們也許可以練習,不從「快速解決」的角度出發,嘗試看看那些雖然可能較慢、但更有機會把「結」梳理開來的方法。
陪伴、支持與適度發洩
在我看來,比起抵達和平的「結果」,更重要的事情是,在「過程」中,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以我能力範圍的作法來說,我最主要會希望做到的事情是協助當事人梳理事情的經過並說出當下的感受。
如果他陷在情緒中,暫時沒有和對方「和談」的意思,我們可以先一同尋找「攻擊」、「破壞」(無論言語上或肢體上)以外的方式。對我來說這裡特別重要的事情是,不是去「教他」他現在做的事情是「錯的」,而是和他說明這些事情的危險性和後果。
譬如說踢桌子腳會痛、可能會受傷、桌上的東西倒下來可能會壞掉、也可能壓傷你或其他人……。但如果他堅持自己必須有一些身體性的宣洩,那麼,在確保他不會受傷、不會砸壞東西的前提下,在安全範圍內給予他宣洩的空間,有時候比一味阻止更能讓他感覺被支持、在發洩之後慢慢冷靜下來。
有些時候,這甚至會是讓他說出感受的前提,畢竟,當人在氣頭上的時候,連說出自己的想法都不見得願意。稍微宣洩之後,或許才有後續冷靜說明、聆聽道歉的契機。
面對衝突(情緒)沒有標準答案:相信彼此、相信時間
但這裡的界線永遠是模糊的,即便他拿了柔軟的東西來砸,丟到人還是會讓對方感覺不舒服、也總是有可能毀壞到物品。光是「很用力砸」的這個動作,就有可能造成自己拉傷,或手不小心砸到牆壁受傷。
我們很難確切地說「那個程度可以接受」、「這個程度就要阻止」,根據不同家長、教育者各自的經驗,在每一次衝突事件發生時,當下的判斷也可能都不相同。
這又帶我們回到了先前討論過的「保護/限制」、「自由/介入」之間的張力。每一次的衝突、每一個孩子的情緒與行為,都是一次需要重新思考的新情況。
我們需要在每次相處中累積經驗,但不能理所當然地去覺得「這就是某種情況,所以怎麼做就好」。因為每一次我們面對的都是不同的人,在面對不同的對象時,他們會做不同的表達,也需要我們用不一樣的方式來應對。
不只是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我們也不該幻想衝突(以及衝突之所以爆發的內在原因)能夠在一次衝突後的和談中解決。我們可能需要花很多的時間相互熟悉、相互信任,然後更有品質的相互討論才能成立。
唯有當每個人都相信眼前的人--包括協調整與衝突的雙方--是可溝通、願意溝通且正在溝通的對象,說明、和解與修復才有真正發生的可能。
而在那之前,大人的責任是盡可能地確保安全,讓每個人盡量不要受到傷害,且能保持團隊中所有人對彼此的基本信任。然後,相信過程、讓每一次衝突後的處理都能比前一次進步一點點。讓我們真的能知道彼此在不開心什麼,真心說出自己的抱歉,然後,真正陪伴彼此一起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