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3(補記)
備考回顧
擁抱我的情緒小精靈

這次的段考複盤,就想運用情緒選擇,來看看考完之後孩子們的狀態。

其實後來發現老師改錯了😅😅(給自己的任務,就是把所有提題型都熟悉,要挑戰慣性,很不容易💪)

選擇性的準備,至少每一個都突破「1」開頭了😅

不懂的要問人,要搞懂,不問人其實很難懂😩

國文段考基本都有30分手寫,面對基本題,真的是純粹給低成就的孩子一點信心…至於數學,多是從課文習作出,能考「3」這種分數,也是令人很無奈😮💨

英數是班上孩子們的罩門🫣重點是,不會也不問,課堂上還有孩子愛講話,影響老師教學😭(這個孩子是想聽的那個,但…就是會被影響,然後就惡性循環了😖)

數理這個任務給予,先決條件是上課要專注,不放空畫畫才是🤔

找不到適合自己的讀書策略…就是為什麼身為導師的我,有什麼新發現就盡量提供,因為顧所有的科目,我也無能為力😩

粗心作答和不會不問,應該是很多學習者無法成長進步的罩門😮💨

在家都不動手,只在學校讀,除非上課很專注(問題是放空時間比專注的時間來得多),再帶一點天份,不然要進步真的不容易
果然也是希望沮喪偏多,失去勇氣和信心偏多,也有驚訝到說不出話來的以及把內心不滿說出來的,當然有一些準備過程中被支持和鼓勵的,每一次的階段考試,都因著孩子準備的心態不同,而有著情緒的起伏。

失去勇氣與信心也是不少

覺得失望和沮喪被圈選最多
自己在尋找如何進行段考復盤的資訊過程中,再次重讀了璧璧的段考複盤,很喜歡她跟孩子們說的一句話「分數高不等於你付出努力,分數低也不等於你沒有讀書」,於是修改後,就引用在備考回顧裡,也參考了三個回顧:「我做到、我還沒做到、我希望下一次考前可以做到」,讓孩子們對自己段考的結束,進行一個初步的盤整以及啟動下一回應試的任務給予。
成長就從理解不同開始
成就就從學習不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