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的轉型從來都不是一夕之間的變化,尤其從「威權式領導」走向「多元、公平、包容(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簡稱 DEI)」的轉型,更是一種深層、系統性的組織工程。許多企業在推行 DEI 時,習慣從外部活動、形象宣傳、或課程宣導做起,但這些方法若未深入制度本質,終究只是表面修飾,無法真正扭轉組織根本的運作模式與價值系統。
根據 McKinsey 與哈佛商業評論的觀察,全球越來越多領導者意識到 DEI 並非道德口號,而是組織競爭力、員工留任與創新力的關鍵要素。然而,許多來自傳統威權文化背景的企業,卻普遍面臨一項挑戰:如何從集權、命令式的組織邏輯,轉向一種以「信任、透明、參與」為基礎的管理文化?
本論文將從 EAS Framework 的組織設計角度出發,解析 DEI 應如何系統性地被「啟動」、內化與實踐,並指出成功轉型需同時操作兩條主軸:制度重建與領導認知轉化。一、為什麼 DEI 的推動總是無法落地?
過去企業在推行 DEI 時,常見的問題包含:
- 把 DEI 當成一次性活動(講座、海報、HR政策),而非長期系統工程;
- 高層僅口頭支持,卻未將 DEI 納入戰略指標與資源分配;
- 中階主管未被賦能,缺乏推動工具與責任歸屬;
- 現有制度(如升遷、任務分配、績效評核)並未真正對應 DEI 的精神。
根本原因來自一件事:組織制度的底層邏輯未轉變,導致文化轉型缺乏根基。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將 DEI 的推動工作,從 HR 宣傳,提升為「組織再設計」的專案來操作。
二、從威權邏輯到包容文化的轉型三階段
1. 領導者的角色重塑:從控制者到賦權者
在威權文化中,領導者代表命令與權威,是決策中心與價值定義者。然而 DEI 要求的領導風格,是具備同理、能傾聽不同聲音、重視心理安全與透明決策機制。這種轉變,並非個人風格上的修正,而是認知模型與權力邏輯的根本調整。
建議可透過內部「包容領導力工作坊」,協助高階主管重新定義權力的來源與管理方式,讓「賦權、尊重、協作」成為新的管理語言。
2. 組織制度再設計:制度才是文化的根本
制度比宣導更有力。EAS Framework 中清楚指出,DEI 的核心必須落實在下列制度之中:
- CMP 工作盤點模組:建立職責歸屬,避免權責模糊與任務不公平。
- CEM 升遷政策模組:將升遷制度建立在職能與貢獻之上,而非主管印象或關係。
- SSM 薪資結構模組:依據職能層級、任務難度、學習紀錄設定合理範圍,避免性別或背景落差。
- PAM 績效考評模組:導入客觀、具分母分子結構的評分機制,確保目標與成就的公平對應。
當升遷、考核與薪資皆有邏輯且透明時,才能真正實現「平等競爭的環境」。
3. 建立 DEI 成熟度模型與推動架構
根據國際實務經驗,可將組織的 DEI 成熟度分為五級:
- 合規階段(僅符合法規要求)
- 代表性階段(開始建立多元團體比例)
- 流程公平階段(制度改造、公開數據)
- 領導主導階段(高層全面納入策略)
- 文化融合階段(DEI 融入所有日常決策)
企業應針對自身定位,設計每一階段的行動計畫、指標設計與責任單位。
三、從EAS角度啟動 DEI 的五個實作步驟
Step 1:高層戰略宣示與行動承諾
將 DEI 目標納入 SD531 策略規劃,並於 KPI、績效制度中設定相應指標。這不僅是聲明,更是制度連動的第一步。
Step 2:制度盤點與結構重設
由 HR 導入 CMP 與 JDA 工具盤點部門任務、歸屬、資源配置,重構內部「工作權利結構圖」,找出制度性偏差。
Step 3:建立公平升遷與薪資制度(CEM + SSM)
設計可追溯的升遷路徑與職能標準,並將薪資評估建立在「任務密度+能力成熟度+績效貢獻」的三層模型上。
Step 4:建立 DEI 指標儀表板
公開關鍵指標,如:性別薪資差異、升遷比例、多元代表性、心理安全調查結果等,確保透明與持續改善機制。
Step 5:開設主管導入工作坊
由顧問或內部推動小組引導主管學習包容式領導技巧,包含:回饋對話、非偏誤決策、團隊包容性設計。
DEI 是制度的戰略選擇,不是活動裝飾
如彼得.杜拉克所言:「文化吃掉策略當早餐。」但我想補充 制度,決定文化能不能長出來。
稻盛和夫也強調:「對人才的公平對待,是企業最大的責任。」DEI 不只是一場道德運動,更是一場「組織優化、資源再配置、價值重構」的管理工程。
從威權文化邁向 DEI,不是去掉紀律,而是強化制度中的人性;不是打破階層,而是讓每個階層都有發聲與成長的機會。
若你想為企業導入這樣一套可操作、可量測、能內化的 DEI 制度,我可以協助你設計整體路徑,從系統思維出發,真正打造具韌性與永續發展力的包容文化。
我是陳致瑋 EAS企業架構系統的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