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世記》的浩瀚敘事中,亞伯與以諾的身影都轉瞬即逝。亞伯僅存數節經文,便以殉道者的形象消失;以諾亦只略述其「與神同行」,隨即被神接去。如此簡略的記載,非但未使其地位黯淡,反而因聖經全卷的呼應與歷代神學家的詮釋,而使二人成為兩種典範:亞伯象徵因信而獻祭的義人,以諾則體現與神同行的聖徒。 亞伯:因信獻祭的義人 亞伯的事蹟記於《創世記》第四章。他以羊群頭生的與脂油為祭,蒙神悅納;該隱因妒恨而加害,遂成為人類歷史第一位因義而死之人。《希伯來書》明言:「亞伯因著信獻祭於神,比該隱所獻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稱義的見證」(來11:4)。這裡強調的並非祭物種類的優劣,而是獻祭者的信心與態度。 教父奧古斯丁曾言,外在祭物之所以蒙悅納,乃因其內心敬虔;加爾文亦強調,亞伯的信心使他的獻祭成為真實的敬拜。亞伯的血雖灑於地上,卻仍舊說話(來11:4),成為殉道者群體的先聲。主耶穌在福音書中稱其為「義人亞伯」(太23:35),顯明他象徵義與信的見證,其流血預示基督將來更美之血。亞伯的一生雖短,卻因信而永存。 以諾:與神同行的聖者 以諾的記載在《創世記》第五章,僅言其「與神同行三百年」,神將他取去,使他不見死亡。《希伯來書》指出,以諾「因著信被接去,不至於見死……先得了神喜悅他的明證」(來11:5)。《猶大書》又援引「以諾的預言」,表明他曾宣告神的審判。 歷代神學家多以「與神同行」為屬靈生命的高峰象徵。猶太拉比認為這是親密相交與敬虔生活的寫照;清教徒註釋家馬太‧亨利則視之為持守聖潔、與神心意契合的典型。以諾未經死亡而被接升天,與先知以利亞相互呼應,成為復活與永生的預兆。於末世論視角下,他提醒信徒:神的審判確實臨近,義人惟有警醒而行。 兩種典範的互映 亞伯與以諾之間,形成鮮明的神學對照。前者以流血見證義的代價,後者以同行彰顯義的生命;亞伯因信而死,揭示義人之受苦;以諾因信而被接,顯明義人之盼望。二者合起來,便完整地展示《希伯來書》所強調的:義人必因信得生。 這一對照亦指向基督。亞伯的死,預表基督藉著寶血完成救贖;以諾的被接,則象徵復活與升天的榮耀。殉道與得榮,看似兩端,卻同源於信心的道路。
總結要義
亞伯與以諾在《創世記》的記述固然簡短,卻承載深遠的啟示。他們使我們看見,神所重視的,不在於事蹟的多寡,而在於生命的質地。亞伯告訴我們,真正的獻祭在乎信心與真誠,即便因此受害,仍蒙神悅納;以諾提醒我們,屬靈的高峰不在驚世之舉,而在長久同行於神的面前。 二人分別代表了信徒生命的兩端:或在世間為義受逼迫,或蒙恩進入榮耀;而無論死亡或升天,皆因信而被神記念。正如《希伯來書》所言,這些人雖然「事蹟不多」,卻因信而成為歷代信徒的燈塔,照亮了屬靈道路的兩種典範。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感謝祢的話語,藉著亞伯與以諾的生命,向我們顯明信心的道路。亞伯因信獻祭,雖然死了,卻仍舊說話;以諾因信同行,蒙祢接去,不至於見死。主啊,祢藉著他們,教導我們:敬拜當出於誠心,生命當常與祢契合。 求祢使我們在世的日子裡,學習亞伯的真誠敬拜,不被外在虛浮所迷惑,單單以信心將自己獻上為活祭;又願我們效法以諾的持守與親近,在日常的道路中,無論順境逆境,常常與祢同行。 主啊,若祢呼召我們經歷為義受苦,求祢賜我們堅忍與盼望;若祢揀選我們嘗試祢的榮耀,願我們謙卑領受,不致自誇。無論死或生,我們都願屬於祢。 願祢的靈常常引導我們,使我們行走信心之路,直到見主榮面。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禱告,阿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