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敢停下」到「持續存在」:關於跑步與長期寫作〉2025-09-29
參加半馬比賽那天,在賽後休息的時間,一名看上去四五十歲的跑者主動向我搭話。他稱讚我跑得不錯,說他有注意到我在補給站時都沒有停下來,拿了水就繼續跑。
我也有注意到他,因為他的速度和我比較接近,而且他會用手機播放宮崎駿電影的音樂(他說那是女兒幫他下載的,怕他跑步時會無聊),所以只要在附近的時候,我都會意識到。
前面十多公里時我們經常互換領先,我通常會在補給站附近追過他,然後幾分鐘後他會再追上來。最後幾公里時我沒有看到他,原以為是因為自己體力不支速度變慢,追不上了,對話後才發現,原來是某一次補給站超過他之後,他沒有再追過我。
長跑與長期寫作
面對沒有停下來這點,我回答說,其實我是不太敢停下來,因為總覺得如果停下來的話,可能就沒辦法再繼續跑了。雖然停下來多少可以「休息一下」,但重新啟動需要比維持節奏跨越更大的「靜摩擦力」,尤其當雙腿愈是疲憊不堪,就愈不敢讓自己停下來。
一定程度來說,我會想每天無論如何寫一點東西也是這樣。雖然並不是每天都明確地有話想說,但總覺得,如果每當「好像沒什麼特別想說的」就停下不寫,好像大多數的時候都能不寫,也許就會錯過那些本來可以寫的東西。
在我看來,長期寫作就像是在意識流的岸邊撈魚,或者在記錄片拍攝地長期蹲點。你無法預期自己會撈到什麼,但如果不持續這麼做的話,有價值的魚、值得拍下的畫面,隨時都會一閃而過。
而且,有些風景不會一開始就出現,唯有當我們跑得足夠久、足夠遠,當整個空間的人與動物習慣了你(與你的攝影機)存在時,那些精彩才會大方地在你眼前展現。
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事物會在什麼時候抵達,「持續存在」一方面是機率思維、系統思維,另一方面也是禪、是安靜卻堅毅的姿態。我們需要做的就只是反覆地抬起並放下左腳、抬起並放下右腳,讓身體向前跌落、但不至跌倒,只要沒有停下來,你就會抵達你抵達得了的地方。風景在過程之中,你不經意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