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最近一切都不如意,我會鼓勵你去回想:當前的你認為什麼事情是很重要的。
以及說檢視一下自己生活當前,你當下覺得很重要的事情,與你平常的生活軌跡、做的事有沒有一致,可以分這二階段來檢驗一下;簡單來說,我觀察到大部分的人的累感和生活上的不如意就是 2 件事:
要嘛你的行動並沒有襯托出想的事情很重要,要嘛就是這件很重要的事情本身與你無關。最近我想起了先前建議給我朋友的一些話,就是說社群這種東西,很多時候它的一部份本質可能只是在「讓你感受更好」但沒有真正帶來什麼改變,比方說不可否認每天接受刺激或需要點資訊的洗禮,但其實回顧很多時候這些資訊量也是不必要的。
這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人需要你給他們的關注讓他們感受更好,非必要可以不必是你。

...
與你無關
其實你的生活每天都有很多人試圖趁你空隙的時候,要替你定義什麼事情是重要的。
有件事情我至今還是想不明白,比方說讀不讀英文,它的重要性常讓我覺得是後設的,即使當年個人政治偏好我去聽柯文哲的演講,對於提到「很多東西的學習要透過英文」是因為其資料庫跟語言泛用性的關係,我還是一直很困惑 why 英文不可。
就是如果把我放到一群本就具有英文能力的人裡面,那當然就會顯得我很需要這東西。
因為對我來說要不要去讀到它、需不需要非得讓很帶有英文成分的事物進到我的生活裡,這應該是一件有選擇的事;變成說當有的人向我提及:這樣薪水比較高、比較好找工作、考試會考等理由,都讓我覺得這只是在硬要跟我扯上關係。
我的時間會被分散去做別人認為這件比我本身還重要的事情,這算是一種本末倒置吧。
行動
其實舉個例子就會相對容易很多,加入一些「要排除掉的」想法。
比如說其實想重視睡眠的人,想重視睡眠本身並沒有問題,那麼就是抓出那些會影響到健康的睡眠、重要的睡眠的因子,像不少文章都有提到夜間的手機或藍光問題,那麼目標當前的確這件事得排除,而效果就會取決於有沒有在逐步排除,以及有沒有維持住。
當然我們可以對生活的態度是「既要又要」只是通常難以成功而已。
另外說明其實分心並不是不行,一心多用的代價往往就是在碰手機的時候,難以減少理智在提醒作為的焦慮感,並且將要休息的時候還在想著要嘛不夠盡興、要嘛睡眠的犧牲都會讓心裡想要達成的目標大打折扣;而人的疲累感有可能源於此,精神上的耗竭。
目標既然是對的,這時候再來下決心,力氣就會用對地方。
...
也就是說養成一件事情的路徑,還是得從自己本身確定什麼東西開始
我的想法是「不去學英文就得不到那些好處」這話是對的。
只是我為什麼要去焦慮於得不到這些,原本的我本來就沒有,生活變得很好的這個結果,原本就有很多方式可以抵達;有的人都不在乎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不是一個善良道德的人,我在那相信社會的焦慮要做什麼。
以及說,我不太能理解為什麼有的人可以代替你認為「你不需要想太多」。
我不否認的確有些前人之語有價值,可是並沒有讓我感受到實質的變大:選擇變大、視野變大、可能性變大,這個選擇的本質只是我在實驗有人回到 70 年前假設他先知道了這件事,但其實我做完了這些,時間並不會回到 70 年前,得到相當於那個年代的好處。
不去拿別人的選擇來敷衍自己,就是很好重視自己的第一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