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一些被認為是「基本」的事情開始
其實基本,就是別人可以以此不費成本的要求你做到的事情。
目前我還是想不通為什麼義務教育必須是 12 年這個數字,因為有很多的現代人是處於一種「這大家應該都知道的事情,你怎麼可以不懂」的態度在處世,好像是我透過一種手段,強迫把很多人拉到一個水平高度,我跟別人之間溝通就不用這麼費力。
如果教育要包辦一個人的內在涵養,我不明白為什麼家長可以長年以工作之名置身事外。就,現在被追究很多基本的群體,都是現在有名無實的弱勢族群,比如說應該被關照身心靈健康很重要的國中生階段,而大人卻時常可以因為「我已經有心處理」而忽略很多結果不力的事實,比如出錢不力、照護不力、支助不力。
「基本」成了有些人心底認為你不要這麼麻煩的手段,從來就沒有真的在為你著想。

...
交易之愛
付出就有收穫這件事很貫徹上一個年代。
個人覺得很值得拿出來討論的議題是孝親費,社群上不乏很多價值觀被捆綁的人認為,只要對方具有「父母」身份,他們的任何說法跟要求都可以肆意的擺在當事小孩的思考和意願之前,自行生出很多變體規則:住家裡就等同於付房租等「概念」。
荒腔走板,一個宣稱愛小孩的父母,居然去預設不服從的背後態度是一種惡,何等雙標。
那天有長輩跳出來反對年輕人總在說沒錢不要生小孩的風氣,理由是為什麼小孩不能看見自己在關係裡的付出;這就是很荒唐,說明這樣的家長在關係裡從頭到尾只在意自己,大過於重視孩子反面的意見,列一下自己的小孩都說過些什麼,也就一目了然。
說實在,大人當然可以不怎麼愛自己的後代,更可以不太出錢出力,那貞節牌坊也就別抱著了。
責任
變成說,看見別人的付出本質上等於索取的路徑很關鍵。
以及我看到很多相關留言都在傳達「沒有某些人你就什麼都不是」的概念,我就好奇,什麼樣稱自己有成人之美精神的人,會說出這種本質上就是要標的物對自己感恩戴德,好像在尋仇一樣態度的話;只是說在現代議題上這些大人的確踢很大一塊鐵板。
要求他人的「應該」太手熟,想不費成本的栽,當然也收穫不到任何好處的。
小孩應該很乖,他就不懂掏心掏肺;小孩應該讀書,他身體就很難健康不花錢;小孩應該懂事,那他最後就會理解到家長有多麼沒肩膀,他有天會發現幾乎是自己把自己養大,你這個宣稱自己是家長的人,憑什麼收割我給自己讀的書、給自己賺的錢。
是個小孩就去享受這年紀能有的天真,大人的問題是要大人自己來解決的,這才叫應該。
...
身為事實上被剝削的一方,解案並不在於爭搶家長想扮演、求關注的受害身份
而在於,還能有什麼事情比「你想認為的」更重要。
的確不能否認受害者身份可以讓自己受過傷的感受更好,但感覺更好通常是一種毒藥,今天得到二個人的安慰劑,下次就會想要聽五個人、十個人,然後狀況依舊沒有改善;我們自己也要聰明一點,人生的主導權在自己手上,有讓對方把話說到就好。
以及我可以決定我累的時候,便請他安靜,再下去就是不尊重自己。
而去定義什麼事情應該擺在自己人生序位的前幾名,可以免除很多人的意念入侵,從中得利的狀況;比如說讀書有多重要,使得最後有人去收割你考好大學的名聲和功勞,你努力了這麼久當然會什麼都沒得到,養分都被拿走了。
別讓他人的應該,總是在你的勞作中獲得只供給於對方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