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掃描的體會〉
課程一開始,就是紮實的 45 分鐘「身體掃描」。
在家和在教室練習時,我都感覺自己分心、不耐煩,甚至小小睡著。
直到小組討論,發現大家都差不多的時候,我才鬆了一口氣,但心裡還是急著想進步。
和老師對談時,我才覺察到:
我想要趕快學好,所以一旦覺得自己做不好,就感到氣餒。
讓我不舒服的,其實不是練習本身,而是我不願意接納「學不好的自己」。
我在教養上感到氣餒時,是因為我不願意接納「不好的自己」嗎?
我對孩子不耐煩時,也是因為我不願意接納「不好的孩子」嗎?
課堂中有許多分組討論時間,老師提醒我們:討論時「可以提問,但不要急著給建議」。
這句話立刻讓我想到女兒。
她以前常跟我說在學校不開心的事,那時我總是很積極,急著給她很多意見。
但常常說的人(我)很熱心,聽的人(女兒)意興闌珊。
後來我換了一種方式,只問她:
「妳需要我怎麼幫忙妳?」
「要幫妳跟老師說嗎?」
「這樣真的很討厭,我以前也遇過...」
很奇妙的,女兒漸漸就不太抱怨了。
事後我偷偷跟老師確認,果然也不算什麼大事。
有時候,不急著給答案,單純傾聽,似乎反而更能陪伴彼此。
〈生活裡的「正念9態度」〉
這週課的重點之一。
我嘗試用我們家的親子互動來解釋:
❶ 初心
帶著新鮮的眼光看待當下,而不是被過去的經驗綁住。
➡ 孩子「又」闖禍時,假裝這是第一次發生,用新眼光去理解。
❷ 不評價
不急著分「好或不好」,單純先看見。
➡ 孩子畫完圖,不評論美醜,只單純欣賞他用了幾種顏色。
❸ 接納
先承認「現在就是這樣」,不是放棄,而是給自己和對方空間。
➡ 孩子哭鬧時,提醒自己:哭是他表達需求的方式。
❹ 耐心
相信時間會帶來改變,不需要著急。
➡ 孩子還不會自己穿鞋,提醒自己:水到渠成,不必催。
❺ 放下
放手一些執著,心反而輕鬆。
➡ 放下「一定要吃完」的堅持,改成欣賞他願意嘗試一口新菜色。
❻ 不強求
不必什麼事都得馬上學會、做到。
➡ 孩子還不會分享玩具,也沒關係,給他時間慢慢學。
❼ 信任
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
➡ 相信孩子有一天會自己走進教室。當下能做的,就是給他一點勇氣。
❽ 感激
留意日常的小禮物,並對它說謝謝。
➡ 謝謝孩子的小小進步,也謝謝他總是那麼在乎我們。
❾ 慷慨
願意分享時,心胸會跟著變大,也變得更溫暖。
➡ 孩子把餅乾分給朋友,雖然只有一小塊,卻是大大的心意。
這九項態度,我也不是每天都做得到🥹
有些很熟悉,有些還很陌生,需要在自己狀態很好時才能做到。
〈愉悅事件紀錄〉
因為女兒連請五天病假,立式伸展、呼吸觀察和愉悅事件,我沒有練習太多,
卻發現自己總是更容易注意到「不愉悅」事件。
要我回想愉悅事件,竟然很難。
這讓我想到,剛開始練習「感謝孩子」時,我也很不習慣,適應了很久。
後來慢慢可以說出:
「妳今天對弟弟生氣的時候,我看到妳沒有打他,而是自己先離開,謝謝妳有忍住。」
「謝謝弟弟吃了好多青菜,肚子裡的小衛兵一定很高興。」
(小衛兵配音:萬歲!耶比! 我愛菜菜!)
嗯?那我自己呢?
如果可以謝謝孩子,我為什麼不能每天感謝自己呢?
也許,
練習看見「愉悅事件」,看見「日常的小禮物」,
還有練習「感謝自己」,會是我接下來要努力的方向。
第三週待續…
- -
利利寫生活,紀錄正念日記,帶給你一點靈感,一起慢慢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