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我,以為「界線」是拒絕。
拒絕別人,就是不合群、不夠善良。
但後來我才懂,真正讓關係健康的,不是「一直給」,
而是知道,什麼時候該停、該留給自己。
1. 界線,不是拒人於千里之外
而是讓距離剛剛好
我曾經是那種「別人開口就會答應」的人。
朋友臨時要我幫忙寫企劃、同事忘了交報告請我代筆,
我嘴上說「沒問題」,心裡卻越來越累。
有一陣子,我甚至開始怨。
怨別人理所當然,怨自己總是被利用。
直到有次,我的心理師問我:
「你有沒有想過,其實不是他們越界,而是你沒有界線?」
那句話有點刺,但是真的。
原來「別人」沒有學會尊重,
有時是因為「我」沒有教他們怎麼尊重。
2. 每個「不」的背後,其實都在說「是」——對自己
學會說「不」,不是變壞,
而是學會對真正重要的事情說「是」。
我開始練習:
當有人臨時邀約,我會說:「謝謝邀請,但我今天想留給自己。」
當工作壓得喘不過氣,我會說:「這件事我需要多一點時間。」
當心裡有疑慮,我不再硬撐微笑,而是說:「我需要想一想。」
奇妙的是,當我越能誠實地表達界線,
周圍的人反而更尊重我。
原來誠實,不會讓人疏遠,
它讓關係更真實。
3. 人際界線的四個練習
① 空間界線:誰能靠近你多近?
在生活裡,允許自己有「私密空間」。
關掉手機通知、留半天不社交,也是一種照顧。
② 情緒界線:別人情緒不是你的責任。
當朋友傾倒負能量時,我會提醒自己:
「我能陪伴,但我不需要解決。」
有時最有力量的支持,是穩穩地在旁邊,而不是燃燒自己。
③ 需求界線:你也可以被照顧。
有段時間,我練習在感到委屈時開口。
「我需要一點時間整理心情。」
「我希望你能先聽我說完。」
這些話,一開始說出口很難,
但說久了,會變成一種自我尊重。
④ 時間界線:拒絕,是為了更專注。
當我懂得留白,不再讓每個小時都塞滿,
我發現能量變得清晰、思緒更自由。
4. 當你開始有界線,世界也會重新排列
有些人會離開,因為他們只習慣你的「沒有界線」。
但留下來的,會是那些真正懂你的人。
有界線的關係,不是疏離,
而是彼此都能呼吸的距離。
當你學會為自己畫下那條線,
你不會變得冷漠,
你只是開始溫柔地對待自己的需要。
所以,如果你總是覺得累、覺得被掏空、覺得「為什麼大家都這樣對我?」
或許你該停下來問問自己:
「我有沒有好好照顧我的界線?」
讓我們一起練習——
用誠實取代取悅,
用清晰取代委屈,
讓愛與尊重,在剛剛好的距離裡流動。
#人際界線練習
#溫柔的拒絕
#自我照顧
#心理界線
#從愛自己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