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日子,你只是單純提不起勁。
不是誰惹了你,也不是世界特別殘酷, 就是有一種「我不想努力了」的靜默。
可偏偏這時,腦袋又冒出一句聲音:「要想開一點、要正向、要感恩。」 於是,你又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負面了? 其實,你只是誠實了一點。
正向思考,為什麼有時會讓人更焦慮?
哈佛心理學家 Susan David 曾提到——
「當我們否定情緒,我們並沒有消滅它,只是讓它潛進更深的地方。」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 「有毒的正向」(Toxic Positivity),
指的是一種過度強調樂觀、排斥一切負面情緒的狀態。
這種「非得快樂不可」的壓力,
其實會讓人陷入另一種焦慮: ——為什麼我還是沒辦法開心? ——我是不是太脆弱了? ——別人都能想開,我怎麼不行?
你看,連「想變得更快樂」這件事,都可能成為一種壓力。
其實,負面情緒才是誠實的你
「悲傷」不是壞的,「生氣」也不是。
它們只是情緒系統裡的訊息員, 在告訴你:「這裡有些東西需要被看見。」
你不需要把憤怒「轉化」成感恩,
也不需要立刻從痛苦中「學到教訓」。 有時候,真誠地感受情緒,本身就是成長。
正向思考之所以有力量,
不是因為它能消滅負面, 而是因為當我們允許負面存在, 快樂才變得真實。
所謂成熟,不是永遠樂觀
成熟的人,不是永遠微笑、永遠心靜,
而是能在低谷時,對自己說: 「今天不太好沒關係,我還在這裡。」
幸福,不是靠「正向」堆疊出來的,
而是靠「誠實」一點點修補回來的。
也許,允許自己真實,才是最好的「正向」
你不需要假裝光亮,
因為真誠地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溫柔的光。
📚 系列導讀
《幸福其實在日常》心理學專欄
探索幸福的真實模樣——它不是完美人生的結果,而是日常情緒被理解與接納的過程。 這個系列以生活心理學為基礎,帶你看見那些被忽略的小情緒、小瞬間, 如何悄悄地影響我們的快樂、穩定與自我價值。
這不是教你「如何變快樂」的專欄,
而是陪你學會,在不快樂的時候,也能溫柔地活著。
① 幸福不是一直快樂,而是允許自己「不快樂」
② 為什麼總是那麼容易焦慮?其實你只是太努力想變好
③ 別急著「正向思考」,有時負面情緒才是真實的你
④ 當你學會「不反應」,人生開始變得安靜而清楚
⑤ 別再逼自己快樂:學會溫柔對待低潮的日常練習(即將發佈)
⑥ 你不必活得那麼好才值得被愛(即將發佈)
⑦ 為什麼幸福總是短暫?心理學教你延長快樂的「半衰期」(即將發佈)
⑧ 每天都好累?你的「心理電量」其實早就透支了(即將發佈)
⑨ 當生活讓你覺得什麼都沒意義,其實是靈魂在請你慢下來(即將發佈)
⑩ 真正的幸福不是沒有痛苦,而是有力量面對痛苦(即將發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