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學會「不反應」,人生開始變得安靜而清楚《幸福其實在日常》心理學專欄④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某一天,你突然發現

在會議上被質疑時,你沒有立刻開口; 在訊息被冷落時,你沒有立刻回覆; 在家人無理的指責裡,你沒有馬上解釋。

那一刻,你的心裡安靜了一下。

你沒有大聲回應,也沒選擇爆發, 只是讓那個聲音在內心小聲地說:「好,我聽到了。」

而你意外地發現:反應不總是必需的。

有時候,不反應,是給自己的一種尊重。


一、為什麼反應常常讓人更疲憊?

在心理學中,「反應」大多指的是那種自動的、未經思考的情緒行為。當我們立即反應──說一句話、發一條訊息、打斷對方──其實是我們的大腦在急著「保護自己」。但反應的代價可能是:

  • 溝通變得激化,不再像對話,像決鬥。
  • 情緒被放大,你氣完了,後悔也來得快。
  • 你一直在跟自己的「反應」較勁,反而沒停下來問:我現在怎麼了?

在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James J. Gross 所倡導的情緒調節流程中,「反應前」的介入(antecedent-focused regulation)比「反應後」的壓抑(response-focused regulation)來得健康。換言之,情緒來時,「先停一停」比「馬上反應」更有智慧

你不是在學「無聲抗議」,你只是在給自己一個小空白,讓心靈也進場喝杯茶。


二、「不反應」不是冷漠,而是內在的成熟

有人聽見「不反應」會誤會成「任由他人欺負我」。其實不然。

不反應,不是放棄發聲,而是:

  • 選擇在適當的時候,讓心靈回音足夠響。
  • 給自己空間思考:「我這樣回,是因為我要贏?還是因為我想被聽見?」
  • 練習讓情緒不是馬上出擊,而是先成為觀察者。

就像你有一個會嚴厲發言的上司:你不必馬上回嘴,

你可以在內心輕輕說: 「我聽見了。等我整理好回應。」 然後你再回,不是為了贏,而是為了讓自己清楚。

當你這樣做了,你會發現一個奇妙的轉變:

你的生命裡開始有空白

空白不是停滯,而是一種「還沒被填滿」的狀態; 它給你「選擇」的權利,而不是一味「反應」。


三、練習「不反應」的三個步驟

以下是三個簡易練習,適合在日常生活中開始試試:

  1. 察覺聲音:情緒湧上時,問自己:「我現在想馬上回應,是因為什麼?」
  2. 給自己6秒鐘:呼吸兩次,視線從手機/電腦/對方移開,讓內在給個空白。
  3. 選擇回應:當你選擇回應,不是基於情緒,而是基於意圖——「我想讓這段對話有益」,而不是「我得贏」。

這不是立刻變高手,而是讓你成為自己的觀察者。當你慢慢進入這個觀察狀態,人生就會變得安靜而清楚。


安靜中的力量,往往最持久

當你學會不立刻反應,

你的生命才開始聆聽:

你真正想說的是什麼?
你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你真正想改變的是什麼?

你不需一拳反擊,也不需沉默自忍。 安靜,卻不是被動; 選擇,卻不是硬梆。 這樣的你,正在內在發聲。



📚 系列導讀

《幸福其實在日常》心理學專欄

探索幸福的真實模樣——它不是完美人生的結果,而是日常情緒被理解與接納的過程。 這個系列以生活心理學為基礎,帶你看見那些被忽略的小情緒、小瞬間, 如何悄悄地影響我們的快樂、穩定與自我價值。

這不是教你「如何變快樂」的專欄,

而是陪你學會,在不快樂的時候,也能溫柔地活著。

幸福不是一直快樂,而是允許自己「不快樂」
為什麼總是那麼容易焦慮?其實你只是太努力想變好
別急著「正向思考」,有時負面情緒才是真實的你
④ 當你學會「不反應」,人生開始變得安靜而清楚
別再逼自己快樂:學會溫柔對待低潮的日常練習
你不必活得那麼好才值得被愛
⑦ 為什麼幸福總是短暫?心理學教你延長快樂的「半衰期」(即將發佈)
⑧ 每天都好累?你的「心理電量」其實早就透支了(即將發佈)
⑨ 當生活讓你覺得什麼都沒意義,其實是靈魂在請你慢下來(即將發佈)
⑩ 真正的幸福不是沒有痛苦,而是有力量面對痛苦(即將發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靈新視界
25會員
82內容數
嗨!這裡是心靈新視界,讓我們了解生活心理學,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心靈新視界的其他內容
2025/10/26
有些日子,你只是單純提不起勁。 不是誰惹了你,也不是世界特別殘酷, 就是有一種「我不想努力了」的靜默。 可偏偏這時,腦袋又冒出一句聲音: 「要想開一點、要正向、要感恩。」 於是,你又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負面了? 其實,你只是誠實了一點。 正向思考,為什麼有時會讓人更焦慮? 哈佛心理學家
Thumbnail
2025/10/26
有些日子,你只是單純提不起勁。 不是誰惹了你,也不是世界特別殘酷, 就是有一種「我不想努力了」的靜默。 可偏偏這時,腦袋又冒出一句聲音: 「要想開一點、要正向、要感恩。」 於是,你又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負面了? 其實,你只是誠實了一點。 正向思考,為什麼有時會讓人更焦慮? 哈佛心理學家
Thumbnail
2025/10/23
有沒有發現,越是想讓自己變好的人,反而越容易焦慮? 你每天都在努力:閱讀自我成長的書、練習正念、調整飲食、安排運動、想成為更穩定、更成熟、更不容易受情緒影響的人。 但越努力的過程中,焦慮卻像是影子一樣,怎麼甩也甩不掉。 一、焦慮的本質,其實是「想掌控」 根據心理學家 Karen Horney
Thumbnail
2025/10/23
有沒有發現,越是想讓自己變好的人,反而越容易焦慮? 你每天都在努力:閱讀自我成長的書、練習正念、調整飲食、安排運動、想成為更穩定、更成熟、更不容易受情緒影響的人。 但越努力的過程中,焦慮卻像是影子一樣,怎麼甩也甩不掉。 一、焦慮的本質,其實是「想掌控」 根據心理學家 Karen Horney
Thumbnail
2025/10/20
那天,我在捷運上看到一位女生,手裡捧著咖啡,耳機裡漏出微弱的音樂。 她看起來沒事,但眼神有點空。 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也許我們都一樣—— 生活過得還行,只是有時候,不知道該用哪種表情面對自己。 不是不快樂,而是太努力想快樂。 於是,那份「要快樂」的壓力,反而成了最不快樂的事。 一、我們被「要
Thumbnail
2025/10/20
那天,我在捷運上看到一位女生,手裡捧著咖啡,耳機裡漏出微弱的音樂。 她看起來沒事,但眼神有點空。 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也許我們都一樣—— 生活過得還行,只是有時候,不知道該用哪種表情面對自己。 不是不快樂,而是太努力想快樂。 於是,那份「要快樂」的壓力,反而成了最不快樂的事。 一、我們被「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   頻繁更新你的社群資料,向其他朋友去打聽你的事情、最近在做什麼,關注你的一舉一動。 2.   刻意模仿你很多事情。 3.   他和別人滔滔不絕地談話,但你一出現他就靜默。  4.   對於你做得不錯的事情自動略過,或刻意稱讚。 5.   當你遇到好事時,他會假裝一點也不在乎。
Thumbnail
1.   頻繁更新你的社群資料,向其他朋友去打聽你的事情、最近在做什麼,關注你的一舉一動。 2.   刻意模仿你很多事情。 3.   他和別人滔滔不絕地談話,但你一出現他就靜默。  4.   對於你做得不錯的事情自動略過,或刻意稱讚。 5.   當你遇到好事時,他會假裝一點也不在乎。
Thumbnail
如果你曾經因為內向而感到任何負面情緒,在讀完這本書後你將感到被理解、明白不外向活潑也沒有關係,了解及接受自己有獨處的需求,然後明白在這個特質下要如何將它們發揮後,也許能寫下幾點關於自己的使用說明書 :)
Thumbnail
如果你曾經因為內向而感到任何負面情緒,在讀完這本書後你將感到被理解、明白不外向活潑也沒有關係,了解及接受自己有獨處的需求,然後明白在這個特質下要如何將它們發揮後,也許能寫下幾點關於自己的使用說明書 :)
Thumbnail
從小我就被迫保持沉默,因為我發現表達自己的想法常常會被視為不尊重。我內心有很多想說的話,但害怕被反對或批評,所以我都把它們藏在心裡。久而久之,我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聲音,被一層層的沉默和自我懷疑所包圍。 從小到大,我接受了一個潛規則:大聲發聲就等於叛逆,尤其是在家裡。為了避免被拒絕或懲罰,我學會了壓抑
Thumbnail
從小我就被迫保持沉默,因為我發現表達自己的想法常常會被視為不尊重。我內心有很多想說的話,但害怕被反對或批評,所以我都把它們藏在心裡。久而久之,我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聲音,被一層層的沉默和自我懷疑所包圍。 從小到大,我接受了一個潛規則:大聲發聲就等於叛逆,尤其是在家裡。為了避免被拒絕或懲罰,我學會了壓抑
Thumbnail
大腦有兩種聲音「自我辯解」,怎麼辦?
Thumbnail
大腦有兩種聲音「自我辯解」,怎麼辦?
Thumbnail
再也不過度壓抑到欺騙自己的程度,不失控卻也不過份控制,剖析自己最真實的想法,面對自己最直接的情感,接受當下的自我,我想要這樣做,我想要這樣思考。
Thumbnail
再也不過度壓抑到欺騙自己的程度,不失控卻也不過份控制,剖析自己最真實的想法,面對自己最直接的情感,接受當下的自我,我想要這樣做,我想要這樣思考。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瞭如何做到心靜如水,從認識自己、突破舒適圈到離開舊的圈子等方面提供了建議。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瞭如何做到心靜如水,從認識自己、突破舒適圈到離開舊的圈子等方面提供了建議。
Thumbnail
文章強調情緒的存在並非問題,重要的是應對和表達方式。作者提到壓抑情緒可能導致惡性循環,最終失控。情緒穩定的人會接納和承認情緒,但不做出任何錯誤反應,只是單純地經歷情緒。最後,作者鼓勵讀者一起努力學習承認和接納情緒。
Thumbnail
文章強調情緒的存在並非問題,重要的是應對和表達方式。作者提到壓抑情緒可能導致惡性循環,最終失控。情緒穩定的人會接納和承認情緒,但不做出任何錯誤反應,只是單純地經歷情緒。最後,作者鼓勵讀者一起努力學習承認和接納情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