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什麼時候才會真正放棄?
是當體力完全耗盡,還是當心裡覺得「已經沒有希望」的時候?
1950 年代,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心理學家 Curt Richter(科特‧里克特) 做了一個實驗。這個實驗雖然殘忍,卻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真相——「希望」可能比體力更能決定生命的長度。
絕望的實驗:老鼠的沉默與放棄
Richter 的設計其實非常簡單。
他將老鼠放入深達九十公分、光滑無法攀爬的玻璃筒中,筒內注滿水,並設置水流,使牠們無法靠浮力休息。唯一的選擇,就是不停地游。
他先使用馴化的實驗室老鼠,結果出現極端差異:
有些老鼠只游了五到十分鐘就沉下去;但有些老鼠竟能游上四、五十個小時。
接著,他改用野生老鼠——理論上體能更好、求生本能更強——卻發現結果完全相反。幾乎所有野生老鼠都在 一到十五分鐘之內死亡。
為了找出原因,Richter 進行更多控制:修剪鬍鬚、改變姿勢、甚至測量心電圖。結果發現,野生老鼠的死亡並非因體力耗盡,而是因為一種「突然放棄」的狀態。牠們的心跳不是越來越快直到痙攣,而是逐漸減慢,最後停在舒張期。這種現象被稱為 「迷走神經死亡(vagus death)」。
真正震撼的發現,出現在下一步。
當老鼠快要溺斃時,Richter 把牠救起來、擦乾、讓牠休息。等牠恢復後再放回水裡。
結果驚人:這些「被救過」的老鼠竟然能持續游 60 小時、甚至 80 小時——比原本不到 15 分鐘的耐力延長了 超過 240 倍。
差別不是體力,而是心理。
牠們知道「自己不是完全無望」。只要心裡存在一點點可能性,生命就會繼續掙扎。

人類的對照:集中營裡的希望
這讓人聯想到精神科醫師 維克多・法蘭克(Viktor Frankl) 在《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的觀察。
在納粹集中營那種極端惡劣、飢寒交迫的環境裡,他注意到一個反直覺的現象——
許多體格壯碩的男人很快倒下死亡;反而那些瘦弱、營養不良的人,撐到了最後。
關鍵不在於身體,而在於內心。
有些人仍懷抱希望——有人盼望再見親人,有人相信自己還有未完成的使命。這些信念,成了他們活下去的最後力量。
希望的生理學:讓光繼續流動
不論是老鼠的實驗,還是人類的極端經驗,都在指向同一個結論:
人放棄的時刻,往往不是體力用盡,而是心中覺得再也沒有出路。
聖經早已說過:「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這句話並非詩意的比喻,而是被心理學與醫學一再驗證的真理。
在臨床現場,我們也一再看到這樣的對比:
有些病人雖然病情嚴重,卻因心中有信念,願意積極接受治療與復健,最後戰勝癌症、走出重症,甚至從看似無法恢復的創傷中重新站起。
而有些人,在心裡徹底失去希望後,病情迅速惡化,甚至比身體條件更差的病人更快走向終點。
這些現象提醒我們:
希望,不只是心理的附屬品,而是一種真實的生命力。
它能改變心理,影響生理,甚至決定一個人是否願意繼續活下去。
這項實驗最終於 1957 年 發表在 Psychosomatic Medicine 期刊上,標題題為:《On the Phenomenon of Sudden Death in Animals and Man》。
雖然如今倫理上已無法重複這樣的研究,但它所揭示的洞見依然真實:
希望,也許就是讓我們繼續游下去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