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什麼時候才會真正放棄?希望如何影響生存的極限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人,什麼時候才會真正放棄?

是當體力完全耗盡,還是當心裡覺得「已經沒有希望」的時候?

1950 年代,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心理學家 Curt Richter(科特‧里克特) 做了一個實驗。這個實驗雖然殘忍,卻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真相——「希望」可能比體力更能決定生命的長度。

raw-image


絕望的實驗:老鼠的沉默與放棄

Richter 的設計其實非常簡單。

他將老鼠放入深達九十公分、光滑無法攀爬的玻璃筒中,筒內注滿水,並設置水流,使牠們無法靠浮力休息。唯一的選擇,就是不停地游。

他先使用馴化的實驗室老鼠,結果出現極端差異:

有些老鼠只游了五到十分鐘就沉下去;但有些老鼠竟能游上四、五十個小時。

接著,他改用野生老鼠——理論上體能更好、求生本能更強——卻發現結果完全相反。幾乎所有野生老鼠都在 一到十五分鐘之內死亡。

為了找出原因,Richter 進行更多控制:修剪鬍鬚、改變姿勢、甚至測量心電圖。結果發現,野生老鼠的死亡並非因體力耗盡,而是因為一種「突然放棄」的狀態。牠們的心跳不是越來越快直到痙攣,而是逐漸減慢,最後停在舒張期。這種現象被稱為 「迷走神經死亡(vagus death)」。

真正震撼的發現,出現在下一步。

當老鼠快要溺斃時,Richter 把牠救起來、擦乾、讓牠休息。等牠恢復後再放回水裡。

結果驚人:這些「被救過」的老鼠竟然能持續游 60 小時、甚至 80 小時——比原本不到 15 分鐘的耐力延長了 超過 240 倍。

差別不是體力,而是心理。

牠們知道「自己不是完全無望」。只要心裡存在一點點可能性,生命就會繼續掙扎。

raw-image


人類的對照:集中營裡的希望

這讓人聯想到精神科醫師 維克多・法蘭克(Viktor Frankl) 在《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的觀察。

在納粹集中營那種極端惡劣、飢寒交迫的環境裡,他注意到一個反直覺的現象——

許多體格壯碩的男人很快倒下死亡;反而那些瘦弱、營養不良的人,撐到了最後。

關鍵不在於身體,而在於內心。

有些人仍懷抱希望——有人盼望再見親人,有人相信自己還有未完成的使命。這些信念,成了他們活下去的最後力量。

希望的生理學:讓光繼續流動

不論是老鼠的實驗,還是人類的極端經驗,都在指向同一個結論:

人放棄的時刻,往往不是體力用盡,而是心中覺得再也沒有出路。

聖經早已說過:「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這句話並非詩意的比喻,而是被心理學與醫學一再驗證的真理。

在臨床現場,我們也一再看到這樣的對比:

有些病人雖然病情嚴重,卻因心中有信念,願意積極接受治療與復健,最後戰勝癌症、走出重症,甚至從看似無法恢復的創傷中重新站起。

而有些人,在心裡徹底失去希望後,病情迅速惡化,甚至比身體條件更差的病人更快走向終點。

這些現象提醒我們:

希望,不只是心理的附屬品,而是一種真實的生命力。

它能改變心理,影響生理,甚至決定一個人是否願意繼續活下去。

這項實驗最終於 1957 年 發表在 Psychosomatic Medicine 期刊上,標題題為:《On the Phenomenon of Sudden Death in Animals and Man》。

雖然如今倫理上已無法重複這樣的研究,但它所揭示的洞見依然真實:

希望,也許就是讓我們繼續游下去的理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凡思筆記
52會員
53內容數
熱愛創作、喜歡閱讀書籍並思考的醫師作家。希望能以文字紀錄自己的不同時期的想法,會在這裡分享閱讀心得、創作、信仰、生命經驗與體悟。希望能與更多人交流、激盪更多不同的思維。期望能盡己所能,成為對社會帶來正向影響力的人。 . 合作聯絡☎️ michaelseal8@gmail.com
凡思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10/19
本文探討了過度將人生價值建立在外部目標或特定日期的危險性,借鑒了集中營囚犯的故事,闡述了這種心態如何導致希望的崩潰。作者主張,真正的意義應來源於內在,如愛、責任感、當下行動的價值,以及對未來保持開放和彈性,這才是超越時間和環境的穩定力量。
Thumbnail
2025/10/19
本文探討了過度將人生價值建立在外部目標或特定日期的危險性,借鑒了集中營囚犯的故事,闡述了這種心態如何導致希望的崩潰。作者主張,真正的意義應來源於內在,如愛、責任感、當下行動的價值,以及對未來保持開放和彈性,這才是超越時間和環境的穩定力量。
Thumbnail
2025/10/12
1973年,心理學家羅森漢進行了一項震撼社會的實驗,讓八位假裝精神病的正常人進入精神病院,結果揭示了「標籤效應」的可怕,以及所謂「正常」背後的權力結構。本文深入探討實驗過程、發現,並反思標籤對個人與社會的深遠影響。
Thumbnail
2025/10/12
1973年,心理學家羅森漢進行了一項震撼社會的實驗,讓八位假裝精神病的正常人進入精神病院,結果揭示了「標籤效應」的可怕,以及所謂「正常」背後的權力結構。本文深入探討實驗過程、發現,並反思標籤對個人與社會的深遠影響。
Thumbnail
2025/09/20
美國保守派查理·柯克之死凸顯社會極端化問題。本文探討極端主義的心態、證據為何無法說服人,以及動機式晤談如何在溝通中化解對立。
Thumbnail
2025/09/20
美國保守派查理·柯克之死凸顯社會極端化問題。本文探討極端主義的心態、證據為何無法說服人,以及動機式晤談如何在溝通中化解對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永遠不要放棄希望 在生活的旅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挫折和困難。有時候,困難如滔天巨浪,似乎要將我們徹底淹沒;有時候,挫折如密林中的荊棘,讓我們無法前行。在這樣的時刻,放棄似乎成為了一種自然的選擇。然而,正如題目所說的:「永遠不要放棄希望。即使事情看起來很糟糕,也總有希望。」這句話揭示了希望的重要
Thumbnail
永遠不要放棄希望 在生活的旅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挫折和困難。有時候,困難如滔天巨浪,似乎要將我們徹底淹沒;有時候,挫折如密林中的荊棘,讓我們無法前行。在這樣的時刻,放棄似乎成為了一種自然的選擇。然而,正如題目所說的:「永遠不要放棄希望。即使事情看起來很糟糕,也總有希望。」這句話揭示了希望的重要
Thumbnail
在心理層面,當我們想做出改變卻遲遲無法踏出第一步時,往往是因為設定了不合理的目標和標準。透過降低期待,做一些容易達成的目標,可以為心靈帶來良好的感受,並激勵我們持續努力。
Thumbnail
在心理層面,當我們想做出改變卻遲遲無法踏出第一步時,往往是因為設定了不合理的目標和標準。透過降低期待,做一些容易達成的目標,可以為心靈帶來良好的感受,並激勵我們持續努力。
Thumbnail
放棄的理由看似簡單,但堅持下去的理由卻難尋,如何判斷何時該堅持,何時該放棄?透過一位日本田徑選手的故事,探討放棄與堅持的意義,以及如何從放棄中獲得力量。
Thumbnail
放棄的理由看似簡單,但堅持下去的理由卻難尋,如何判斷何時該堅持,何時該放棄?透過一位日本田徑選手的故事,探討放棄與堅持的意義,以及如何從放棄中獲得力量。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對於自我的理解和選擇的思考,強調了內在的渴望和價值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通過覺察自己的渴望,可以從被動變成主動,從受害者轉變為具有力量的人。同時提供了參加共學活動的資訊。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對於自我的理解和選擇的思考,強調了內在的渴望和價值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通過覺察自己的渴望,可以從被動變成主動,從受害者轉變為具有力量的人。同時提供了參加共學活動的資訊。
Thumbnail
我要開始揭露「絕望」,因為這時代無法只想著幸福就能生存。只有面對絕望的樣子,才是每個人真實的態度。
Thumbnail
我要開始揭露「絕望」,因為這時代無法只想著幸福就能生存。只有面對絕望的樣子,才是每個人真實的態度。
Thumbnail
2023年的10月透過朋友的推薦和網路資訊,於是打開了這本我觀望已久的哲學心理書。初品此書當下的心境是對於人際、社會、自我感到無力和絕望,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純粹的信任,也不再相信社會是單純的,更不再相信自己有勇氣和能力可以面對困境,但當我翻開第一個章節,簡單明瞭的一句話:生命中所遇到的困境都和人際
Thumbnail
2023年的10月透過朋友的推薦和網路資訊,於是打開了這本我觀望已久的哲學心理書。初品此書當下的心境是對於人際、社會、自我感到無力和絕望,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純粹的信任,也不再相信社會是單純的,更不再相信自己有勇氣和能力可以面對困境,但當我翻開第一個章節,簡單明瞭的一句話:生命中所遇到的困境都和人際
Thumbnail
如果願望本身不具備實現的因素,不抱有過多期待也算是出於對自己的保護。
Thumbnail
如果願望本身不具備實現的因素,不抱有過多期待也算是出於對自己的保護。
Thumbnail
存在主義的傳統是在「人類存在的限制和悲劇性」和「人類生命中的機會和可能性」之間尋求平衡。
Thumbnail
存在主義的傳統是在「人類存在的限制和悲劇性」和「人類生命中的機會和可能性」之間尋求平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