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常被繁忙的瑣事和無數選擇淹沒,常以為成功來自天賦、機運或意志力,但艾爾文在《習慣紅利》中提醒我們:真正帶來改變的,其實是「習慣」的力量。
這本書並不是要教你變得更有紀律,而是教你如何讓改變變得自然。習慣不只是日常的行為重複,它是一種長期投資,一種能滾出複利效應的人生策略。習慣的力量:累積紅利,兌現未來
書中開宗明義指出,單靠意志力做事往往讓人感到心力交瘁。
如果只會用意志力來做事情,你很可能都是在強迫自己的情況下行動,當意志力或自制力消耗殆盡時,就如同肌肉疲勞搬不動箱子,做起事來會顯得心力交瘁,或乾脆打消心中想做的念頭,直到某天來不及實現,只能在心中留下遺憾。
相較之下,習慣像一條自動化的捷徑,讓我們在無需過多思考的情況下,持續朝目標前進。
習慣如何形成?
習慣的養成可以追溯到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提出的三階段模型:提示、慣性行為、獎酬。
當你做一件事獲得獎勵,大腦就有動力希望你再做一次,久了之後看到某個提示你就會自動想做那件事。
例如,每天早上看到咖啡機(提示),你會泡一杯咖啡(慣性行為),喝完後感到滿足(獎酬)。這種循環讓習慣根深蒂固,成為我們行為的基石。
習慣紅利的三大效應
習慣不僅是行為的重複,更能帶來長遠的紅利。書中提到,習慣紅利包含三種特性:複利效應、飛輪效應、長尾效應。
若把複利效應比喻為放大,飛輪效應比喻為累進,長尾效應就是耐受。
這些效應讓習慣成為人生成功的加速器:
- 複利效應:小習慣日積月累,產生指數級的回報。
- 飛輪效應:習慣一旦啟動,就像飛輪般越轉越順,推動你持續前進。
- 長尾效應:當下看似影響不大的事情,長期下來會帶來很大的影響。例如,每天閱讀 10 頁書,一年後你將完成數本書的知識積累。
習慣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的溢出效應:當你在一個領域培養出好習慣,那份自律、穩定與正向心態會自然滲透到其他領域,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改變習慣的四步驟:從防堵到追蹤
要養成好習慣,書中引用哲學家威爾.杜蘭(Will Durant)的名言:
我們是自己重複行為下的產物。因此,卓越不是一種作為,而是一種習慣。
艾爾文提出四個步驟,幫助我們有效杜絕壞習慣、養成好習慣:
1. 隔絕:擺脫阻礙改變的事物
壞習慣往往由環境中的提示觸發。
光是改變行為不足以改變習慣,因為當你看到壞習慣的提示時,還是很可能被誘發想去做的行為。
例如,想戒掉滑手機的習慣,就要把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隔絕誘惑。
2. 引導:通往正向習慣的道路
史丹佛大學學者 B.J. Fogg 指出,習慣的形成受動機、能力、提示三要素影響。
相較於動機跟能力,提示很容易就左右人的行為。因為即使你再有動力跟能力,卻不知道要做那件事,成果還是零。
例如,想養成運動習慣,可以在床邊放好運動鞋,作為每天起床後的提示。
3. 持續:強化維持習慣的動力
要讓好習慣持久,必須專注於過程而非結果。書中引用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Jonathan Haidt)的「進展原則」:
人在追求目標的顧城中體會到的快樂,會超過達成目標後體會到的快感。
因此,設定具體的目標,並想像達成後的願景,同時提醒自己可能遇到的困難,採取「先樂觀再潑冷水」的策略,能有效提升行動力。
4. 追蹤:養成長期有利的習慣
追蹤進度是習慣養成的關鍵。
比起「感覺」自己有進展,更好的方法事「看見」自己的進展。
例如,用日曆記錄每天的運動次數,視覺化的進度能強化你的動力,讓正向獎勵更具體。
這四個步驟,就像是習慣的 DNA,一旦啟動,改變便能穩定生長。
推薦好用工具:
《習慣紅利》的基礎部分簡單實用,習慣像 AI 的訓練過程,從微小改變累積大成果。雖然創新稍弱,但對初學者是好入門。下篇將探討習慣在生活各面向的應用,以及我對其實用性的進一步評價,敬請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