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想過,為什麼有些人即使身處風暴中心,仍能維持內在的平靜?我曾以為,知識與努力足以抵禦世界的不確定,直到一次次親眼看見—身體的崩潰往往早於心靈的求救。那是一場長久的對話:理性與情感、秩序與混沌,在實驗室、在會議室、也在夜深人靜的自我反省裡不斷交錯。我開始理解,真正的修復並非追求強韌,而是學會與自己的脆弱共處。當我們願意面對那份深藏的疲憊,便能從中孕育出新的力量。
最深的健康,不在抵抗中誕生,而在理解中綻放。
Janina Fisher 博士為持執照臨床心理學家,曾任教於 Harvard Medical School,並擔任 Sensorimotor Psychotherapy Institute 助理教育主任。她專精於創傷治療與分離症候群,並發展出「創傷知情穩定治療」(Trauma-Informed Stabilization Treatment, TIST)模式。Fisher 博士強調創傷後不僅是心理記憶,更包含身體與神經系統的「活遺產」,她致力於讓治療者與受創者都能理解這份遺產、並且採取具體介入。
『Transforming the Living Legacy of Trauma: A Workbook for Survivors and Therapists』這本工作手冊聚焦於創傷經驗留下的「活遺產」─即使事件結束,身體、情緒、思維仍持續作用於當下。Fisher 博士指出,傳統以敘說為主的創傷處理方式往往會再度觸發痛苦反應,而本書則提供清晰圖示、循序工作表與建立療癒對話的策略,既可供創傷倖存者自用,也可作為治療師導引工具。她特別重視幫助閱讀者:識別觸發反應、理解身體與情緒記憶、並在「從活遺產向轉化」的路上培養自我慈悲、覺察與整合。以下摘錄書中的重點與您分享:
The link between deprivation and life expectancy is remarkably graded: the greater the deprivation, the shorter your life expectancy.

剝奪感與預期壽命之間的關聯呈現顯著的階梯式:剝奪程度越大,預期壽命就越短。
健康的社會梯度意指健康狀況會隨著社會經濟地位的提升而穩步改善,且這種現象遍布整個社會階層,不僅限於赤貧階級。無論是預期壽命或無殘疾的健康年數,剝奪程度與壽命長短之間存在驚人的階梯式關聯。這表明一個社會的健康不平等程度,能深刻反映該社會的運作品質與事務組織方式。
Hard to argue with any of the first, public health, list; it is all very worthy, well-meaning, based on sound science . . . and unlikely to make much difference.

關於公共衛生的首要清單,實在難以反駁—這些建議都極具價值、出於善意、基於可靠科學……但恐怕收效甚微。
在個人責任與社會責任的界限中作者指出,傳統公共衛生建議(如「勿吸菸」、「多吃蔬果」)雖然立意良善並基於科學證據,但單純勸誡個人改變行為,對縮小健康不平等助益有限。真正的挑戰在於創造讓民眾得以掌控自身生活的條件。例如,肥胖率的快速增長主要歸因於環境變遷(如食物的可獲性與體能活動機會減少)而非基因突變,這表明應對健康問題需要社會行動,而非僅僅歸咎於個人選擇。
If a poor person were willing to pay less for another year of life than a rich person, did that mean that a poor person’s life was worth less than a rich person’s? Absolutely, was the answer. Bangladeshi lives all worthless? Pretty much. Well, at least that’s clear.

若窮人願意為多活一年支付的代價低於富人,是否意味著窮人的生命價值低於富人?答案是肯定的。孟加拉人的生命全都毫無價值嗎?幾乎如此。好吧,至少這點很明確。
將健康公平提升至社會正義的層次,作者強烈批判功利主義經濟學家以「支付意願」來衡量生命價值的方法論,因為這會導致貧困者生命的價值低於富人。作者認為,可避免的健康不平等實屬不公,並堅信無論社會經濟地位如何,所有公民皆應享有同等的醫療權利與生命尊嚴。良善社會的衡量標準應包含高水平的健康與高度的健康公平性。
Maternal care affects the HPA axis for the long term (it is methylated), and that changes its function... In the critical window of time, attention from the mother changes the DNA structure, which affects its function and subsequent protein production.

母體舔舐對 HPA 軸的長期影響,正是環境影響基因的絕佳例證。……在關鍵的時機窗口內,母體的關注能改變 DNA 結構,進而影響其功能及後續蛋白質的合成。
探討幼兒發展環境對成人健康的影響,即「潛伏效應」。早期的社會環境會透過表觀遺傳學機制「滲透至肌理」,影響基因功能與生理反應。童年逆境經歷(ACEs)的類型越多,成年後的憂鬱症與自殺風險越高。這證明了環境與基因並非相互獨立,投資於優質的幼兒教育與照護,能為兒童奠定健康的人生基礎,並有效縮小未來的健康梯度。
That said, if I had to choose one among all of our recommendations about daily life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inequalities, it would be education, and in a global context, education of women. It is central to women’s empowerment.

若我必須在我們所有關於日常生活和社會經濟不平等的建議中選擇一項,那會是教育,在全球範疇內,則是女性教育。它是女性賦權的核心。
教育被視為消除健康不平等的最關鍵干預措施。教育的價值不僅在於學術成就,更在於賦予人們知識、技能與掌控自身人生的能力(賦權)。女性教育尤其重要,它能提高子女存活率、降低生育率,並顯著減少女性遭受侵害的脆弱性。透過提升教育普及性與品質,國家能有效打破貧困並非宿命的觀念,並從起點開始縮小社會不平等。
The reciprocal exchange of effort for money, status, recognition and self-esteem is vital. Its lack is stressful. Indeed, the evidence shows that effort–reward imbalanc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heart disease, mental illness and sickness absence.

努力換取金錢、地位、認可與自尊的對等交換至關重要。缺乏這種交換會造成壓力。事實上,證據顯示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與心臟疾病、精神疾病及病假風險增加有關。
聚焦於工作品質及其對健康的心理社會影響,除了物理和化學危害外,工作自主權低落以及付出-回報失衡是導致心臟病與精神疾病的關鍵壓力源。社會地位越低的職位,通常面臨更惡劣的工作條件與更少的控制權。此外,失業對健康造成的損害比從事低品質工作更為嚴重,因此改善工作條件與提供社會保障同樣重要。
The Japanese win it by a large margin: healthier before age sixty, they can expect to live many more years after that age.

日本人以壓倒性優勢勝出:六十歲前更健康,此後還能預期活上許多年。
老年階段是整個生命歷程累積效應的體現。研究顯示,六十歲前的健康狀況越佳,此後的壽命和功能狀態也越好。作者主張,應透過賦權(物質、心理社會與政治層面)來應對老年健康不平等。確保長者有足夠的經濟保障(如退休金)與社會參與機會,能提升其生活品質和尊嚴,且積極的認知、社交和身體活動有助於延緩認知衰退。
Greater welfare spending improves overall health and narrows health inequities. There is no question in my mind that it is better to work than to subsist on benefits, but where work is not possible, or is not a way out of poverty, spending on social protection makes a difference to people’s lives.

增加福利支出能改善整體健康狀況並縮小健康差距。我深信工作遠勝於僅靠福利金度日,但當工作既不可行,亦非脫貧途徑時,社會保障支出便能實質改變人們的生活。
社會制度是決定國民健康水平的關鍵。透過北歐國家的經驗(NEWS 研究),證據顯示慷慨且普惠的社會福利支出能有效減少貧困,進而改善整體健康狀況並縮小不同社會群體間的健康不平等。相較之下,美國等國的稅收和轉移支付對減少貧困的效力較低。這證明了社會保障網對健康公平至關重要,特別是在工作無法提供脫貧途徑的情況下。
Smoking could kill a billion people this century if it is not curbed. The tobacco industry is on the wrong side of this issue. It will be difficult for courts or arbitrators to fly in the face of public opinion and continue to find that trade agreements mean that selling tobacco should trump the public’s health.

若不加以遏止,本世紀吸菸恐將奪走十億人的性命。菸草產業在此議題上站錯了立場。法院或仲裁機構若要違背民意,繼續認定貿易協定意味著販售菸草應凌駕於公眾健康之上,將面臨極大困難。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金融機構的政策(如 IMF 的緊縮政策)與跨國企業的利益(如菸草和食品業)可能直接損害弱勢群體的健康。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議程必須拓展至全球治理層面。作者強調,全球團結與共同責任至關重要。在涉及人類福祉的問題上,國際社會需要確保商業利益或貿易協定不能凌駕於公眾健康的權益之上。
The three corners of the triangle are: government, knowledge/academia and the people. Get the three working together and we can move mountains.

三角的頂點分別是:政府、知識/學術界與人民。當三者協同合作,我們便能移山填海。
實現健康公平的行動路徑其核心概念是「移山三角」。這場社會運動需要地方、國家及全球政府的參與;知識/學術界提供實證基礎與洞見;以及人民(包括公民社會團體與社區)積極投入。作者以實證樂觀主義為指引,鼓勵各國「採取行動、加倍努力、精益求精」,透過跨部門合作與政策倡議,將健康公平的理念融入所有政策制定中。
結語
人一生的健康,不僅由基因或個人習慣所決定,更深受社會環境的形塑。文章揭示了社會剝奪與壽命之間的漸層關係,指出貧困、教育不足與不平等的工作條件,都會在身心間留下深層的痕跡。這種現象提醒我們,真正的健康來自一種整體的平衡—當社會結構能讓人們擁有掌控生活的能力、被理解與被尊重的價值感時,生命的能量便自然流動。由內而外的安定,使人不必用競逐來證明自我,而能以平靜滋養身心。
從幼兒期的照護、教育的普及,到工作的公平與社會保障,這篇文章展現出一條人類共同的修復之路。當我們理解環境與基因相互交織,並願意在制度上支持每一個人的成長與老年,我們便在無形中重建了內在的秩序。那種秩序不是強求完美,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在自身的位置上感到連結與安定。這樣的社會氣息,能減輕焦慮與孤立,並讓人重拾對生命的信任。當人與環境彼此扶持,健康便不再只是沒有疾病,而是一種深層的靜謐與活力共存的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