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去參加一個成長課程,學習過程中因為很喜歡課程的理念,也敬佩講師的專業風範,便很積極的從初階課程基礎一路學習到進階,最後慢慢進展到講師培訓的階段。
一起參與課程的學員們,許多人都和我一樣被講師心懷宏願想要培養種子講師的善意感動,大多是自願無償承擔許多講習課程的行政庶務工作,並同時要肩負讓課程理念延續的使命,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很以這個學習團體為榮,學員彼此間更因為協辦課程中克服種種困難而有了革命情感。講師也因為跟學員們建立深厚的情感,尤其是從以前孤軍奮戰到有了許多後盾支援,覺得理念的種子有機會從新一代學員們身上發芽成長茁壯更積極的投入心力培訓。
但後來,因為培訓實作課程的繁重已漸漸影響到家庭生活,像是假日講師有辦線上課程,常要上課或者在線上擔任助手而無法陪伴孩子;本來是因個人成長興趣的學習,因為從助手階段成長到種子講師,下班後額外花費心力去籌備課程教材的時間漸漸增加。一路上許多有形無形的壓力擔在身上,終於在一次課程實作後的講師講評階段忍不住當場情緒崩潰,在這之後,便慢慢地遠離課程核心助教圈至今。
過去幾年內心出現了很多糾結的念頭,一直處在內耗、無法向前邁進的狀態,每天每天,都在問自己:「是不是我挫折容忍力太低」、「當初如果提早確認哪些細節就能避免過錯發生」、「講師願意花心力重點培訓但我卻拒絕,是不是太不知好歹」、「是不是我課程學習準備的不夠積極?」、「是不是我的能力不夠?」有時在社群軟體看到講師有感而發的貼文,自己還會對號入座想說:「我的崩潰是不是也帶給講師很大的傷害?」引發很深的愧疚感,社群軟體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焦慮、緊張到讓我幾乎都不太敢看社群軟體了。另外,花了好幾年的時間讓自己從菜鳥學習到有機會站上舞台的講師,中間投注的心力、那些曾經認為自己閃閃發光、有天賦的片段:「要放棄還是要繼續走下去?」我真的捨不得放棄,可是也真的過不了自己心裡面的那關。那麼多的問題,始終沒有解答,無時無刻,這些懸念都一直盤踞在心中,好像一隻被繩索拴住的牛,只能不停繞著木頭原地打轉,看不到終點。
為了蓋過這些停不下來的念頭,我開始聽著過去那些熟悉的音樂,一次又一次,讓自己能短暫藉著歌曲忘卻心中的煩憂,除了歌曲,YOUTUBE、PODCAST上演算法推播的一些心理學、自我成長、甚至是有關身心靈療癒的頻道,一集又一集的收聽,在這些線上節目的陪伴之下,彷彿看到另外一片天空。
也花了很多的時間去寫日記,透過書寫慢慢地從中梳理雜亂的情緒、想法,漸漸的對過去的事件發生,有了不同的詮釋方式,我去接納、允許、承認自己可以脆弱、敏感、退縮、逃避、自私、計較、愛抱怨、哭鬧、停止向上成長、不聰明、遲鈍、討好型人格、我是而且實實在在是個內耗仔…等等,覺察到比起探究事件怎麼發生,更重要的是去好奇為什麼會這麼思考、好奇想法是如何形成,也允許自己向親近的友人訴苦、說出困惑與掙扎。
有了各種輸出的管道,有一天當我在工作上明確地拒絕一位主管的要求,尤其拒絕的理由不是能力做不做得到,而是心中非常清楚的知道:「我就是不想要」,真實地說出內心感受去拒絕別人而不是打迂迴戰,當下意識到自己原來已經可以跨越某個關卡,哇!當下心中只有一個「爽」字可言。這個改變不是突然,而是生活中累積的各種善意,以及勇敢面對心中的瘡疤與真實自我後,一點一滴地讓心理匱乏的能量逐漸充盈,然後就自然而然地說出心口一致的話語。
走過的路不會白費,因為有了這些碰撞,才意外開啟探索內在的旅程,也是這些辛苦、傷神、傷痛、掙扎,讓內在有了更溫暖的厚度,也更能夠體會周圍的人的不容易。看似磨難的一切體驗反而幻化成祝福,讓我有更多能量支持親近的友人與家人,讓他們知道有人聽懂、看懂那道傷口,去覺察煩惱到底來自於勉強自己去追求外在社會期望的成就產生的焦慮,而是內心對想望真正的渴求?只要彼此安在,還能對一杯咖啡的香味、一朵浮雲的天光感到悸動,便是一種真實活著的幸福。
分享這段期間讓我內心能量充電的好節目,祝福每個內耗仔,用好奇的心探索內在取代責備,借用鄧惠文醫師說的:「如果人生是一盒樂高,你可能只拿出了部分的零件,然後把自己組成了一架小飛機; 事實上,如果把全部的零件倒出來,也許會發現自己居然是一個宇宙基地。」
線上節目推薦:
5.鄧惠文醫師心事有人知youtube頻道/李崇義老師薩提爾的對話系列
5.podcast:郝旭烈郝哥的《郝聲音》
6.podcast:周慕姿心理師的《周慕姿放心說》
7.podcast:劉軒的《How to 人生學》
8.podcast:莘繫於妮的《看懂人生劇本,紫微好好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