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體鍊魂】第一百五十七回 水之惡-病-(五十五)以「病是資訊流」觀點看中老年病症年輕化之現象(上)
「憂鬱症的年輕化」的議題,其背後還牽扯了另一個現象隱憂,即:年輕發病的失智及認知疾病的上升。
過去普遍認為發生在成年人或中老年人的憂鬱症,開始頻繁出現在年輕人身上。且還不只是憂鬱症,還包括過去被視為中老年人專屬的認知疾病,其警訊與初期樣貌,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年輕人身上。
多種傳統上被視為「中老年疾病」的認知功能障礙,其發病年齡正在顯著前移,於年輕及中年成人(指20至50歲群體)中出現的案例不斷增加。
多篇近年分析指出,年輕(或中年)失智病例的比例與發生率自一九九O年以來顯著上升(年輕發病型失智的相對增加幅度非常高)。這不是單純人口老化造成,而代表「發病年齡提前」的現象值得警覺。
雖然傳統定義的、由大腦實質病變引起的早發性失智症(Young-Onset Dementia)在年輕人(20-40歲)中依然極其罕見,但一種功能性的、由環境與生活方式驅動的「類失智症狀」,即「腦霧」(Brain Fog)與注意力系統失調,正在年輕族群中大規模流行。
這當代年輕人普遍出現的「功能性認知障礙」,可以被視為未來認知疾病風險與案例將大幅增加的早期預警。
這是當前現象的核心。
它不是器質性病變,而是一種功能失調,但其表現與早期失智症驚人地相似。
數位失智(Digital Dementia),又名腦霧 (Brain Fog),定義上,這並非一個正式的醫學診斷,而是一個用來描述因過度使用數位產品,導致的認知能力(特別是記憶力與注意力)下降的社會術語。
其症狀有:
●短期記憶力嚴重衰退(忘記剛說過的話、想做的事)。
●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容易分心。
●思考速度變慢,感覺思緒「卡住」或「一片空白」。
●語言能力下降,找詞困難。
而關於中老年的認知疾病頻繁出現於年輕人身上的依據,當前社會記錄數據有:
長新冠 (Long COVID) 研究:這是最有力、最新近的數據來源。
世界衛生組織與各國疾控中心,以及《自然》(Nature)與《刺胳針》(The Lancet)等頂尖期刊發表的多項研究指出,約20%至30%的新冠康復者會經歷長期的「腦霧」症狀。
「腦霧」是新冠長期症狀中最常見的神系統症狀之一,影響各個年齡層,包括大量年輕患者。
這首次大規模地證明了,一個外部因素(病毒感染與其引發的免疫風暴)可以在年輕健康人群中,造成普遍的、持續性的認知功能障礙。
而針對非病毒相關的普遍性腦霧也有相關研究。
多項針對年輕族群(大學生、年輕專業人士)的研究指出,在沒有感染新冠病毒的群體中,因長期壓力、睡眠不足、資訊過載和多任務處理而報告持續性「腦霧」症狀的比例急遽升高。
一項針對科技業員工的調查便發現,超過40%的受訪者表示每周會經歷數次影響工作的『腦霧』時刻。
還有心理健康調查: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全球年輕人的憂鬱症與焦慮症盛行率在疫情後大幅增加了超過25%。
臨床上,認知功能下降是憂鬱症的核心症狀之一。因此,心理健康問題的激增,直接伴隨著認知障礙案例的增長。
在台灣數據部分:根據台灣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的統計與健保資料,15至30歲年輕族群的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健康問題的就診率,在過去幾年間呈現顯著上升趨勢。這也間接支持了年輕族群認知功能困擾增加的現象。
下面,將把「原本多見於中老年、卻開始出現在較年輕族群的認知/神經性疾病」列出來——每一項都附上短述 + 最新可引用的社會/流行病學數據或趨勢證據(來源)。關鍵事實(最具分量的數據)在文中附引用標注,便於查證。
(待下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