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急亂投醫是做不好事的 --- 拒學,不要搶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關於不想上學這件事,應該每個人都有經驗才是,出現了不想要去學校的狀態;但是如果只是偶爾產生這樣的念頭那是還好,可是這個期程如果太長的話,可就是一件需要注意的事了。雖然書名講的是拒學;但其實它帶出了更重要、更需要被關注的現象,現在有一種族群叫「繭居族」把自己整個人關在一個空間裡,這是一個很需要讓人好好思考的情況。為什麼一個人會變成這個樣子?與其説學到了什麼,不如說有更多內容值得想一想。衷心希望推薦所有家長都可以閱讀,除非您的小孩不上學,拒學只是一個相較於其他事情很輕微的外在表現;但已經值得好好注意了。

孩子拒學,到底在明示或暗示我們什麼?」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想先聊的是為什麼要上學呢?如果答案是因為人就是要上學、義務教育時間到了就是要去學校,不然會被罰錢,那只能說根本沒有思考過為什麼要上學吧?上學跟上班有個很大的不同是,上學不能真正保證自己可以有什麼實質學習跟收穫;但是上班可以讓一個人活下去、有錢賺、有成就感、買自己想要的東西等等,因此很多孩子可以不想上學但往往他/她們卻還是很願意乖乖去上班。為什麼要上學這個問題是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如果不知道上學的意義跟價值,那去上學說穿了不是為孩子好,是為了家長方便跟社會安全。就像為什麼寒暑假的時候,家長跟社福、警政、司法等單位就會擔心是不是少年事件要變多了?而為了多數人的安心去讓少數人費心,這種事還真是要不得啊

前面有提到在書裡,帶出更值得關注的議題、也就是繭居族的存在,因此在第一章的標題就寫到「人生有四大關口,決定繭居與否?」這四個關口分別是升國一的時候、升高一的時候、大學讀的不順利或是重考的時候、以及中年失業的時候,可以看到按照作者的經驗跟分析,四個裡面三個跟上學有關,所以才會說為什麼要上學非常值得思考。先前有分享過一位料理巨匠的故事,家人認為國中畢業就可以出來工作了,除非哪天覺得知識不夠用了再回校園吧,也就是說如果今天這位巨匠在升國一時沒有這個問題,而畢業後便投入職場,雖然不太可能一帆風順但也還算過的去,那麼後面的兩個時期甚至是中年失業的部分,就通通可以避免,也就大大降低成為繭居族的可能,不論是對家庭還是社會又減少一個潛在的風險。講了那麼多難道是在鼓勵大家要趕快上班嗎?還是不要上學呢?都不是喔,是認為在這個世代,看戲的人永遠不嫌多,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章的標題是「別指望老師,這件事學校解決不了」說真的太喜歡這個標題了,作為有多年跟學校打交道經驗的工作者,可以理解學校有它的考量跟限制;但很明顯的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它們根本就無法也無心去做出,把孩子帶回學校的能力,永遠只能仰賴外力的支援;但是如果要談責任歸屬的話,這個不就是學校自己應該要處理的事情嗎?難道學校就只負責傳授知識嗎?如果是的話在現今這個時代,其實已經可以不需要學校了,因為網路跟科技產品的發達,遠端視訊上課對於許多人來說都不是問題,因此學校的存在肯定有它更多需要也可以發揮的功能;但是從現實經驗來說,確實是很多部分都沒有好好發揮,只是一個讓孩子們可以去那邊打混、打發時間的地方而已。書裡面提到的學校常見的一些做法

首先是「拜託家長轉學吧!」這應該很常見但只是沒有說出口而已,對學校來說少一事跟多救一個比起來,很多時候當然是選擇前者,像這樣的學校不待也罷,因為要期待跟放心孩子在這裡是安全的、根本是天方夜譚,這甚至可以代表學校根本沒有責任感,倘若孩子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那麼成為拒學族、被霸凌、繭居族都是可預見的。

第二個是「請輔導室老師幫忙」有些是找外聘的諮商師做會談;但這些往往都是無濟於事。要知道已經變成拒學的時候、這時候的介入,靠口頭對話、或是讓當事人情緒抒發表達,根本是很難改變現況的。孩子的狀態就已經都亂了套,如果在會談室的方式很有用,大家也就不用這麼疲於奔命了,一百個談話哪怕能挽回十個,那也還有九成的失敗比例,因此輔導室的功能跟運作絕對是需要重新思考跟安排的。

第三個方式是「開設適應班」名稱也可能是資源班、或是高關懷課程班,然而不管是哪個名稱大家都知道,就是給有狀況的人去的,不論是學業有狀況、情緒有狀況、還是適應力有狀況等等,同學之間往往會有的就是貼上標籤、帶有玩笑甚至看不起的態度,對於當事人來說根本是雪上加霜。曾經帶過幾個孩子在遇到其他人時,他們直接的說「我們就是高關懷的孩子怎麼樣?」當下聽到這句話時,口氣雖然好像很堅定但是很讓人心疼的,因為這個時候面不面對都改變不了在同學眼裡的不好印象,而能夠自娛娛人雖然說很高的境界但是在學生時代要這樣,讓人覺得孩子們也太辛苦了。

那麼回到這本書的書名,如果不要搶救的話,能做的還有甚麼呢?其實它說的是不要搶救而不是不要救,也就是說要給彼此時間,畢竟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會變成拒學也不是短時間的許多成因,可以的話當然還是要救囉,只是怎麼救?作者有分享多年來的經驗,就稍微的分享一些覺得還不錯的內容吧。

第一個是「跟孩子談興趣,不要談未來」這個絕對是很難的,談興趣不談未來是什麼玩意?人活著就是要懂得替自己著想、為將來做打算,不過應該會容易得到一種回覆叫「不知道」然後大人會有很多自己的框架跟限制。就以自己來說,極度不認同電競產業列為運動項目;但可以接受它成為一個職業項目,意思就是說只要不偷不搶,這個東西沒甚麼問題就去努力吧、只是在過程中得先搞定自己的立場跟思維。再換個常見的場景,很多人會覺得當運動員沒搞頭、會畫畫好像沒甚麼出路、是吧?但這兩者會讓人有這種感覺純粹是所認知到跟看到的都是不好的、失敗的而已,如果身邊都是成功的創業人士,打開聯絡紀錄不是比爾蓋茲就是巴菲特或是貝佐斯,還會覺得創業風險很高、賺不到錢嗎?所以孩子有甚麼興趣,覺得就是跟他/她多聊聊,用大人有的經驗跟眼界去提供孩子想想、去驗證,而不只是一昧的阻止、給不出其他實質的建議,最後是好好讀書就能有好的未來,那麼一開始就也不用兜那麼大一個圈子了。

接下來是「如何讓當事人回到軌道上」人會脫軌就是因為做了不適合的行為,所以把一些基本標準化的事情做好,自然就會慢慢回到軌道上了,像是「規律生活」但這個規律也是一種大人的價值觀跟社會風氣,舉例來說一個白天上班的人跟一個做大夜班的人,當聽到的內容跟資訊僅此會有什麼想法呢?單純一點就是覺得大夜班比較傷身而已;但如果大夜班的內容是便利商店店員、酒店的泊車人員、工廠輪值的作業員、物流整理的搬運工,會不會有甚麼樣不同的想法呢?什麼叫規律?是用社會的風俗民情作依據、還是自然界的太陽月亮運作當規矩?不過初期還是先以可以建立出一個自己合適運作的規律就好,因為開始了就會慢慢知道,怎麼做是適合自己的?而這樣的門檻跟難度也比較低一點,這方面覺得先求有再求好就是了。

第二個是「建立自信與自律」可以有自己的一套規律生活,那麼已經有達到自律了,因為至少知道自己甚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不需要別人提醒或是擔心,只是要如何建立自信?那就會是一個比較困難的議題了。人要有自信往往是要建立在成功經驗上的,每多一點成功經驗,自然就會覺得自己好像還不錯、有些能力等等,而這樣的成功經驗不論是靠自己完成還是跟別人合作,都是不可或缺的。作者有創辦一個單位,在這個單位裡有很多的實習生甚至是正職員工,都是過往介入輔導的個案,這樣的運作模式其實非常好。

直接銜接到第三點是「運用一己之力,回饋社會」常常最能影響自己的或是吸引自己的,不是所謂的專家學者而是那些有過類似經驗的過來人,因為走過、經歷過所以認為這樣的前輩可以真正的理解,而看著前輩目前的模樣也讓自己有種感覺是,是不是自己也跟他/她們一樣學習及努力,就可以也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人的心態真的是一個很有趣的事,就是比較容易相信那些跟自己很像的人所說的話,彷彿其他的人都像是在講故事、講道理而已,沒什麼實質參考價值跟依據;但只要是可以讓事情往好的方向前進,不妨就多採用這樣的思維邏輯吧。

最後一段想要聊的是「第二次繭居,往往變一輩子繭居」這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因為每件事都是獨立事件,無法去確認跟預料,相同一件事的發生對當事人來說到底會有什麼樣的影響?舉例來說跟自己很好的爸爸過世了,當事人花了很多時間才走出來,然而這時候跟自己相依為命的媽媽也走了,難道當事人就可以運用相同邏輯快速的從這件事走出來嗎?還是說會接受不了這樣的打擊?想要說的是第二次繭居的到來是有機會的,只是還能夠做些甚麼?最基本的還是「觀念」意思是說當遇到狀況時,不要太用過往的經驗跟學習去判斷,思維往往是決定行為的重要因素,時間能夠真正沖淡的事情是非常少的,只有自己給自己的思維做調整、給自己的人生找尋目標、給自己的興趣付出更多努力,才會有可能獲得一個自己也很喜歡也滿意的未來。

書本裡其實有非常多關於拒學的處理方式跟實際案例分享,真的覺得是可以去找書來閱讀的,畢竟拒學的比例一直在升高、轉學跟休學、退學的比例也不斷的在升高,而這些情況變的嚴重就會是繭居族的前兆,然而就像開頭提到的「為什麼要上學呢」當這個問題得到了一個自己也能接受跟明白的答案,事情就會有好的走向,希望大家都能在求學的路上、或是家中有人在求學的路上,找到去上學的價值跟意義。

分享就到這裡囉,如果喜歡內容的話,歡迎留言回饋及分享。最重要的是,有興趣的話就去找書來看囉。


可透過下方連結購買書喔:


avatar-img
21.1K會員
268內容數
相信運動是好的、相信閱讀是好的、相信開放心態是好的,在這邊會分享關於運動、教育跟心理的相關內容,歡迎一起來聊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玄玄心-avatar-img
2024/04/25
8
好詳細的說明。但我之前有一個案主,她反倒是因為家裡過於保護所以在學校適應不良。導師請她做打掃工作,她說:「我不會」老師要教她,她不肯,耗了一堂課。她是懼學,跟學業成績無關她都拒學。家庭教育永遠是影響孩子最深遠的環境。當然也有遇過很傻眼的學校,就是一直推卸責任,可我遇到大部份都是很認真而且關心學生的老師,尤其是第一線的教師😌😌😌
8
4
玄玄心 這個我也非常認同喔、只是不在這本書的探討範圍,說起來應該也是這個世代的另一種產物「懼學」曾經因為趕工作搭過Uber,跟司機先生聊天得知,小孩從小就自學、有天高中了決定要去學校,結果一週後就又回到家裡,適應極度不良。關於自學跟社會適應以及之間的平衡,我的理(幻)想是前者就自己處理,後者則是讓孩子要參與社團,去教會、去球隊、去參加任何的團體形式都可。至於可行性跟成果?再給我幾年時間做實驗看看🤓🤓🤓
4
弱魚先生-avatar-img
2024/04/25
7
布魯斯的這篇引述寫得好,針對時下的孩子而言,這已經不是少數個案,而是通案。弱魚就自身接觸的輔導案例,點出徵結:一、一個正常的孩子,影響他最深的莫過於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以及生活環境,假使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上述三個方面產生嚴重失衡,勢必就會左右他的學習心態。二、針對學習心態已然失衡的孩子,要想透過學校教育等外在方式扭轉,基本上是没有效果的。這個時候的孩子,他需要的不是教育,而是如何重燃他對生命懷抱希望、對生活產生熱情、對未來充滿憧憬。三、無論是拒學或懼學、無非都是「不學」的原因,原因易找,困難的是,找到了引發的原因,卻無能改變那個引發原因的源頭。例如家庭關係,就已經是家人之間關係惡劣了,你叫孩子還能怎麼辦?結論:能跳脫那個嚴重影響他的因,才能改變他拒學的果。問題是,如何跳脫?這件事誰有能力做?
7
4
弱魚先生 您說的是,這其實已經不是少數而是通案,然後長遠來說這是一個直接顯著的徵兆,也是為什麼我在閱讀完畢後覺得應該要分享出來。其實唯一的原因跟困難就是要如何跳脫出來?不是每個家都是好的、功能齊全的;但也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完全替代掉家,然而在看似難解跟無解的情況下,絕對是有可以施力的地方、只是吃力不討好,就看要如何介入了😌😌😌
4
感謝分享~我遇到的都是學校明裡暗裡的要我們轉學。
5
1
林燃(創作小說家) 公家單位爛的根本主因就是因為沒有合適的汰換制度,就連考績都能按照比例、甚至輪流,投訴要有用只能靠外面的民選官員才勉強有機會了😤😤😤
1
Vanessa  Li-avatar-img
2024/04/25
4
拒學,可能需要打開心理層面的問題,才可能踏出去。
4
1
Vanessa Li 通常會讓人卡住的,幾乎都是心理議題啊😬😬😬恐懼、焦慮、害羞、不安、緊張等等,可惜學校沒教也不重視、家長忙著養家也沒概念😵😵😵
1
那個媽媽-avatar-img
2024/04/25
4
好詳細的分享,探討重要的社會議題。讓我回想到多年前孩子入小學沒多久就問我,人為什麼要上學? 我以前可真沒想過這個問題,當時經驗不足還沒能反應得很好,或許當時他也遇到"關口",只是比較幼年,需要調適。現在我比較理解了,說到底教育的目的就在於接觸各種領域知識 和各種人事物互動,找到"你是誰""為何而來"的答案,學校是其中的途徑,但也不限於學校。學校怎麼說都是一個較為方便的選擇,但是當功能不發揮時,孩子可以倚靠誰 ? 又有什麼機制幫助衝關呢?這的確值得深思。
4
1
那個媽媽 其實我一開始連幼稚園都沒打算送🤣🤣🤣是剛好要有二寶準備繼續自己顧、然後不用抽就能進公幼、師生比1:5、一天平均只要花270供三餐、最多可以在學校待九小時,才是不是超級划算啊😁😁😁 結果大寶第一天就玩到不見人影 ~~~我早就認定文憑無用化啦,看看網球名將Roger federer也不過中學畢業,會多國語言且談吐得體、或是其他早點進社會磨練的人們也有很多成功案例等等,如果要花一樣的時間跟金錢,我會選擇直接砸在培養興趣跟考證照,完全不考慮學歷這回事,大概是這樣。
1
這本書內容分享了對於個人成長與社會互動的觀察,並強調了對於自身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內在能量的重要性。文章描繪了一個充滿智慧與啟發性的故事,旨在引導讀者深入思考自我成長與社會交往中的議題。
這篇文章討論了在生命中面臨危機時的挑戰和希望。作者講述了波士頓馬拉鬆爆炸案的存活者的故事,以及如何從中獲得力量。文章還探討了心理學和群體輔導的重要性,並強調了面對困難時的積極態度。
這本書是一種集合文章的概念,每篇故事都是來自於不同的作者,背景也是非常不同的。在一本書裡看到很多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內容,況且就算是都圍繞在同一個議題,還是可以有著許多不同的故事。即便科技進步、交通便利,也不要忘了多關心重要的家人跟朋友。
情緒可以是一種恐懼症;但也是可以一種動力、一種把事情做好的助力。要如何面對自身的情緒、處理跟他人之間的情緒,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作者分享許多研究跟具體內容,希望能讓每個人都去認識情緒為何?並且不再飽受情緒困擾。
討論現代人的無限瀏覽和選擇障礙文化,以及對於開放選擇的文化和承諾的非主流文化的思考。該書提及無法承諾的原因,以及無限瀏覽引發的決策癱瘓、脫序和淺薄等問題。作者強調堅持對於實現目標的重要性,並闡述後悔的恐懼和目標的自由以及規則與道德的區別。最終呼籲人們克服選擇障礙,勇於承諾和堅持。
作者用常見的生活模式為底,分享所見所聞,提供自己對於這些情況的建議。詞彙的使用跟實力培養絕對是需要時間的,也非常需要靠別人的作品來當作自己的養分來源,多閱讀別人的書籍、文字、而且是有意識的學習,然後再加上實踐,相信慢慢就能寫出吸引人的文字、甚至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這本書內容分享了對於個人成長與社會互動的觀察,並強調了對於自身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內在能量的重要性。文章描繪了一個充滿智慧與啟發性的故事,旨在引導讀者深入思考自我成長與社會交往中的議題。
這篇文章討論了在生命中面臨危機時的挑戰和希望。作者講述了波士頓馬拉鬆爆炸案的存活者的故事,以及如何從中獲得力量。文章還探討了心理學和群體輔導的重要性,並強調了面對困難時的積極態度。
這本書是一種集合文章的概念,每篇故事都是來自於不同的作者,背景也是非常不同的。在一本書裡看到很多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內容,況且就算是都圍繞在同一個議題,還是可以有著許多不同的故事。即便科技進步、交通便利,也不要忘了多關心重要的家人跟朋友。
情緒可以是一種恐懼症;但也是可以一種動力、一種把事情做好的助力。要如何面對自身的情緒、處理跟他人之間的情緒,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作者分享許多研究跟具體內容,希望能讓每個人都去認識情緒為何?並且不再飽受情緒困擾。
討論現代人的無限瀏覽和選擇障礙文化,以及對於開放選擇的文化和承諾的非主流文化的思考。該書提及無法承諾的原因,以及無限瀏覽引發的決策癱瘓、脫序和淺薄等問題。作者強調堅持對於實現目標的重要性,並闡述後悔的恐懼和目標的自由以及規則與道德的區別。最終呼籲人們克服選擇障礙,勇於承諾和堅持。
作者用常見的生活模式為底,分享所見所聞,提供自己對於這些情況的建議。詞彙的使用跟實力培養絕對是需要時間的,也非常需要靠別人的作品來當作自己的養分來源,多閱讀別人的書籍、文字、而且是有意識的學習,然後再加上實踐,相信慢慢就能寫出吸引人的文字、甚至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學習困難不僅只是認真不認真的問題,理解能力不足、難以專注、學習障礙、學習策略不好、缺乏動機、情緒壓力等等都有可能,需要對症才能下藥。
Thumbnail
不是不能講究有用,而是什麼東西都準備好給人拿去用,你要服務自己什麼。
Thumbnail
當然患者如果拒絕吃藥,沒有人能逼他。 有一種人相信藥都是騙人的,也可以。我的經驗是,那些症狀是我在承擔,因此無法工作或就學,也是我在承擔。如果我堅持相信意志力導致復發,然後失業或是入院,絕對不是那些叫我不要吃藥的人在過這種日子,沒有收入,失眠嗜睡等等問題,也不是這些精神飽滿倡導不要吃藥的人在承擔。
Thumbnail
你們這些長輩,既然過往沒有認真參與別人的人生,就不要這時候跳出來惺惺作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學校生活中可能出現的不公不義之事,以及作者對此的看法。希望讀者在閱讀後可以更輕鬆地面對這些問題,並祝願大家順利。
Thumbnail
"拒"這個動詞,【教育百科】解釋如下:抵抗、抵禦,如:「抗拒」、「拒敵」、「拒捕」、「拒馬」。或是意指不接受,如:「拒絕」、「來者不拒」、「拒人千里」。 『不想』這個動詞,則是不去思慮,不要、不願意的意思。 兩者應該是不太一樣吧? #導師的修煉 之 努力不讓拒學發生 如果孩子說,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學習困難不僅只是認真不認真的問題,理解能力不足、難以專注、學習障礙、學習策略不好、缺乏動機、情緒壓力等等都有可能,需要對症才能下藥。
Thumbnail
不是不能講究有用,而是什麼東西都準備好給人拿去用,你要服務自己什麼。
Thumbnail
當然患者如果拒絕吃藥,沒有人能逼他。 有一種人相信藥都是騙人的,也可以。我的經驗是,那些症狀是我在承擔,因此無法工作或就學,也是我在承擔。如果我堅持相信意志力導致復發,然後失業或是入院,絕對不是那些叫我不要吃藥的人在過這種日子,沒有收入,失眠嗜睡等等問題,也不是這些精神飽滿倡導不要吃藥的人在承擔。
Thumbnail
你們這些長輩,既然過往沒有認真參與別人的人生,就不要這時候跳出來惺惺作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學校生活中可能出現的不公不義之事,以及作者對此的看法。希望讀者在閱讀後可以更輕鬆地面對這些問題,並祝願大家順利。
Thumbnail
"拒"這個動詞,【教育百科】解釋如下:抵抗、抵禦,如:「抗拒」、「拒敵」、「拒捕」、「拒馬」。或是意指不接受,如:「拒絕」、「來者不拒」、「拒人千里」。 『不想』這個動詞,則是不去思慮,不要、不願意的意思。 兩者應該是不太一樣吧? #導師的修煉 之 努力不讓拒學發生 如果孩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