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混亂是創造的開始。」熵增與反熵:從物理定律看個人與組織的成長

一、「熵」(Entropy)為何物?

定義:

首先,「熵」的發音同「商」,而不讀「迪」。「熵」這個概念來自物理學第二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Rudolf Clausius)於 1865 年提出。

「熵」,用來衡量系統的混亂程度或無序程度。

簡單說:

  • 熵高 → 系統越混亂、能量越分散、效率越低。
  • 熵低 → 系統越有秩序、能量集中、效率高。

舉例:

  • 一間長期沒打掃的房間,東西越來越亂 → 熵增加。
  • 你打掃整理後 → 熵降低。

在物理上:

自然界中所有孤立系統的熵會隨時間自然增加。

也就是說,「混亂」會自然發生,「秩序」需要能量維持。

這就是所謂的:「熵增定律(Law of Entropy Increase)」。

———————ʕ·͡ˑ·ཻʔ♥︎ ——————

二、熵增(Entropy Increase)

定義:

  • 熵增就是「無序度上升」,代表系統走向雜亂、衰退、耗散的過程。
  • 宇宙整體在演化上就是一個熵增的過程。

生活或組織層面的比喻:

  • 一個沒有制度的團隊會越來越混亂。
  • 一段關係若沒維護,默默就會冷淡。
  • 一個人若不學習、不反思,就會陷入慣性與衰退。

👉 熵增是「自然趨勢」,它不需要努力就會發生。

———————ʕ·͡ˑ·ཻʔ♥︎ ——————

三、反熵、負熵、對抗熵增(Negentropy / Anti-Entropy)

這幾個詞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本質一致——都指對抗混亂、創造秩序、輸入能量的行為或狀態。

1. 負熵(Negentropy)

由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在《What Is Life?》一書中提出。

他指出:「生命是靠吸收負熵維持秩序的存在。」

也就是說:

生物要活著,就必須不斷攝取能量、維持體內秩序,例如:

  • 吃飯、呼吸、睡眠 → 維持能量平衡。
  • 思考、學習、創造 → 維持心理秩序。

2. 反熵(Anti-Entropy) / 對抗熵增(Against Entropy)

常用在哲學、心理學、組織管理與人生思考上。

指人類主動「輸入秩序、創造價值、對抗自然衰退」的力量。

舉例:

  • 一個領導者讓團隊重新聚焦願景、制定流程 → 對抗組織熵增。
  • 一個人重整生活節奏、學新技能 → 對抗個人熵增。
  • 一個社會建立制度、教育、文化 → 是人類文明的「反熵力量」。

———————ʕ·͡ˑ·ཻʔ♥︎ ——————

四、名人與思想家觀點

  • 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生命以負熵為生。」

→ 生物體藉由攝取能量來延緩混亂與死亡。

  • 尼采(Nietzsche):「你必須仍有混沌,才能孕育出一顆跳舞的星星。」

→ 反熵不是完全排除混亂,而是從混亂中創造秩序。

  • 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組織若不持續創新,最終將被熵增吞噬。」

→ 管理的本質,就是與熵對抗。

  • 黃仁勳(Jensen Huang):「混亂是創造的開始。」

→ 熵增不是壞事,關鍵在於我們能否主動在混亂中建立新秩序。

———————ʕ·͡ˑ·ཻʔ♥︎ ——————

五、總結:熵思維的啟示

1. 熵增是自然,反熵是選擇。

任何穩定都需要主動維護。

2. 秩序來自能量輸入。

不論是學習、管理或人際,都需要投入心力才能維持。

3. 反熵不是抗拒變化,而是駕馭變化。

智慧的反熵,是能在混亂中建立新的秩序與價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lvis Lin的沙龍
135會員
446內容數
曾向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執行簡報。累積超過181場演講或訓練,主題涵蓋:履歷表/自傳/Cover Letter撰寫、面試技巧與職涯諮詢、社群行銷、減醣心得與體適能、咖啡等;著作散佈在《大人學》、《Cheers》、《商業週刊》、《104》等。也在 104, 1111, Yes123, Sofasoda 等擔任職涯顧問。
Elvis 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1/07
《人生的五種財富:設計你的夢想人生》於 2025 年出版,書中提出:我們長期被灌輸「財富=金錢」的觀念,但完整的「富有人生」其實包括五種不同的財富。作者強調:改變你的「計分板(scoreboard)」,改變你對成功、價值與人生的衡量方式,從而改變你做決策、追求生活的方式。
2025/11/07
《人生的五種財富:設計你的夢想人生》於 2025 年出版,書中提出:我們長期被灌輸「財富=金錢」的觀念,但完整的「富有人生」其實包括五種不同的財富。作者強調:改變你的「計分板(scoreboard)」,改變你對成功、價值與人生的衡量方式,從而改變你做決策、追求生活的方式。
2025/11/04
本書的作者希望讀者能從理論與案例中,自己形成對「正義」的觀點,並思考自己在工作、社會、生活中如何實踐。若聚焦於工作場域上,具體的啟發包括: 挑戰直覺與習慣:你在職場中可能習慣「這麼做是為了效率」或「這樣是公司規定」,但《正義》提醒:我們也要問:這樣做是不是「正義的」(公平/合理/有價值的)?
2025/11/04
本書的作者希望讀者能從理論與案例中,自己形成對「正義」的觀點,並思考自己在工作、社會、生活中如何實踐。若聚焦於工作場域上,具體的啟發包括: 挑戰直覺與習慣:你在職場中可能習慣「這麼做是為了效率」或「這樣是公司規定」,但《正義》提醒:我們也要問:這樣做是不是「正義的」(公平/合理/有價值的)?
2025/11/03
🎤 G-DRAGON(權志龍)名言精選  1. 「我們真正該害怕的,不是失敗,而是不再有勇氣去冒險、去擁抱挑戰的那顆心。」 2. 「我想展現的是真實的自己,而不是我希望被他人看見的樣子。」 3. 「你必須相信自己、挑戰自己、一路推動自己直到最後;那才是你會成功的唯一方法。」
2025/11/03
🎤 G-DRAGON(權志龍)名言精選  1. 「我們真正該害怕的,不是失敗,而是不再有勇氣去冒險、去擁抱挑戰的那顆心。」 2. 「我想展現的是真實的自己,而不是我希望被他人看見的樣子。」 3. 「你必須相信自己、挑戰自己、一路推動自己直到最後;那才是你會成功的唯一方法。」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將深入探討 Google 新一代 AI 工具 NotebookLM 的獨特功能,以及如何將其應用於求職準備,包括履歷優化、技能分析和模擬面試。從分析職缺到個人化建議,NotebookLM 協助求職者更有策略性地準備,掌握新時代的求職競爭力。
Thumbnail
本文將深入探討 Google 新一代 AI 工具 NotebookLM 的獨特功能,以及如何將其應用於求職準備,包括履歷優化、技能分析和模擬面試。從分析職缺到個人化建議,NotebookLM 協助求職者更有策略性地準備,掌握新時代的求職競爭力。
Thumbnail
嗨~我是秋,親愛的格友們,你們有沒有過這種感覺?每天早上醒來,不是因為期待工作而睜開眼睛,而是因為鬧鐘響了,不得不爬起來。雖然薪水準時入帳,但心裡總有個聲音在問:「難道我的人生,就只剩下這樣了嗎?」
Thumbnail
嗨~我是秋,親愛的格友們,你們有沒有過這種感覺?每天早上醒來,不是因為期待工作而睜開眼睛,而是因為鬧鐘響了,不得不爬起來。雖然薪水準時入帳,但心裡總有個聲音在問:「難道我的人生,就只剩下這樣了嗎?」
Thumbnail
透過一次早餐店外送餐點打包錯誤的經驗,延伸探討「錯誤」的多樣性與處理方式,許多錯誤並非全然負面,而是通往成長與創新的契機,鼓勵讀者及企業建立「心理安全感」,敢於承認錯誤、從中學習,而非一味懲罰,最終達到與夥伴共好、一同成長的目標。
Thumbnail
透過一次早餐店外送餐點打包錯誤的經驗,延伸探討「錯誤」的多樣性與處理方式,許多錯誤並非全然負面,而是通往成長與創新的契機,鼓勵讀者及企業建立「心理安全感」,敢於承認錯誤、從中學習,而非一味懲罰,最終達到與夥伴共好、一同成長的目標。
Thumbnail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看起來運氣很好?本文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結合作者親身經歷,揭示成功人士的四個共通特質:創造機會、相信直覺快速行動、樂觀思維,以及從厄運中學習。文章也強調培養「覺察」、「洞察」、「觀察」的能力,並透過拓展人際網絡,打破「天選之人」迷思,說明幸運其實是可以透過主動選擇和行動創造出來的。
Thumbnail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看起來運氣很好?本文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結合作者親身經歷,揭示成功人士的四個共通特質:創造機會、相信直覺快速行動、樂觀思維,以及從厄運中學習。文章也強調培養「覺察」、「洞察」、「觀察」的能力,並透過拓展人際網絡,打破「天選之人」迷思,說明幸運其實是可以透過主動選擇和行動創造出來的。
Thumbnail
為什麼「工作生活平衡」是個假議題?人生其實是選擇的藝術,工作和生活其實沒有真正的平衡,只有取捨。每一次選擇都是一種妥協,因為我們無法同時擁有一切。如果我們能學習找到生命不同階段的優先事項,就能感受到真正的滿足與幸福。 因為每天的選擇,已經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
Thumbnail
為什麼「工作生活平衡」是個假議題?人生其實是選擇的藝術,工作和生活其實沒有真正的平衡,只有取捨。每一次選擇都是一種妥協,因為我們無法同時擁有一切。如果我們能學習找到生命不同階段的優先事項,就能感受到真正的滿足與幸福。 因為每天的選擇,已經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
Thumbnail
回顧這半年,我發現自己踏上了一條原本沒預期、卻讓我深感充實與成長的路——從原本的專業領域,跨進「生涯教練」的學習旅程。 這段路並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經過一連串思考、行動與反思,逐步用「PDCA」的方式規劃出來的轉變。今天,我想記錄這段過程,也許能對也在探索方向的你,帶來一點啟發。 P|Pla
Thumbnail
回顧這半年,我發現自己踏上了一條原本沒預期、卻讓我深感充實與成長的路——從原本的專業領域,跨進「生涯教練」的學習旅程。 這段路並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經過一連串思考、行動與反思,逐步用「PDCA」的方式規劃出來的轉變。今天,我想記錄這段過程,也許能對也在探索方向的你,帶來一點啟發。 P|Pla
Thumbnail
在職涯發展中,教練、職涯諮詢師和心理諮商師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本篇文章深入探討這三種專業的職責與服務內容,讓讀者在面對職場挑戰時能夠做出明智的選擇。無論是需要職涯規劃、個人成長的加速,還是情感上的支持,這篇文章將幫助你認識何時選擇何種專業支持,並幫助你更有效地達成個人目標。
Thumbnail
在職涯發展中,教練、職涯諮詢師和心理諮商師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本篇文章深入探討這三種專業的職責與服務內容,讓讀者在面對職場挑戰時能夠做出明智的選擇。無論是需要職涯規劃、個人成長的加速,還是情感上的支持,這篇文章將幫助你認識何時選擇何種專業支持,並幫助你更有效地達成個人目標。
Thumbnail
😇 AI建議摘要 😇:本文分享作者尼爾的教練晤談體驗,透過與 Miranda 的對話,尼爾發現教練對談不是尋求「情感支持」,而是像一面「鏡子」一樣,忠實的呈現自己的想法。作者提出教練晤談的價錢考量、動機、過程以及面臨的挑戰,並給予建議供讀者參考。
Thumbnail
😇 AI建議摘要 😇:本文分享作者尼爾的教練晤談體驗,透過與 Miranda 的對話,尼爾發現教練對談不是尋求「情感支持」,而是像一面「鏡子」一樣,忠實的呈現自己的想法。作者提出教練晤談的價錢考量、動機、過程以及面臨的挑戰,並給予建議供讀者參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