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熵」(Entropy)為何物?
定義:
首先,「熵」的發音同「商」,而不讀「迪」。「熵」這個概念來自物理學第二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Rudolf Clausius)於 1865 年提出。
「熵」,用來衡量系統的混亂程度或無序程度。簡單說:
- 熵高 → 系統越混亂、能量越分散、效率越低。
- 熵低 → 系統越有秩序、能量集中、效率高。
舉例:
- 一間長期沒打掃的房間,東西越來越亂 → 熵增加。
- 你打掃整理後 → 熵降低。
在物理上:
自然界中所有孤立系統的熵會隨時間自然增加。
也就是說,「混亂」會自然發生,「秩序」需要能量維持。
這就是所謂的:「熵增定律(Law of Entropy Increase)」。
———————ʕ·͡ˑ·ཻʔ♥︎ ——————
二、熵增(Entropy Increase)
定義:
- 熵增就是「無序度上升」,代表系統走向雜亂、衰退、耗散的過程。
- 宇宙整體在演化上就是一個熵增的過程。
生活或組織層面的比喻:
- 一個沒有制度的團隊會越來越混亂。
- 一段關係若沒維護,默默就會冷淡。
- 一個人若不學習、不反思,就會陷入慣性與衰退。
👉 熵增是「自然趨勢」,它不需要努力就會發生。
———————ʕ·͡ˑ·ཻʔ♥︎ ——————
三、反熵、負熵、對抗熵增(Negentropy / Anti-Entropy)
這幾個詞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本質一致——都指對抗混亂、創造秩序、輸入能量的行為或狀態。
1. 負熵(Negentropy)
由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在《What Is Life?》一書中提出。
他指出:「生命是靠吸收負熵維持秩序的存在。」
也就是說:
生物要活著,就必須不斷攝取能量、維持體內秩序,例如:
- 吃飯、呼吸、睡眠 → 維持能量平衡。
- 思考、學習、創造 → 維持心理秩序。
2. 反熵(Anti-Entropy) / 對抗熵增(Against Entropy)
常用在哲學、心理學、組織管理與人生思考上。
指人類主動「輸入秩序、創造價值、對抗自然衰退」的力量。
舉例:
- 一個領導者讓團隊重新聚焦願景、制定流程 → 對抗組織熵增。
- 一個人重整生活節奏、學新技能 → 對抗個人熵增。
- 一個社會建立制度、教育、文化 → 是人類文明的「反熵力量」。
———————ʕ·͡ˑ·ཻʔ♥︎ ——————
四、名人與思想家觀點
- 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生命以負熵為生。」
→ 生物體藉由攝取能量來延緩混亂與死亡。
- 尼采(Nietzsche):「你必須仍有混沌,才能孕育出一顆跳舞的星星。」
→ 反熵不是完全排除混亂,而是從混亂中創造秩序。
- 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組織若不持續創新,最終將被熵增吞噬。」
→ 管理的本質,就是與熵對抗。
- 黃仁勳(Jensen Huang):「混亂是創造的開始。」
→ 熵增不是壞事,關鍵在於我們能否主動在混亂中建立新秩序。
———————ʕ·͡ˑ·ཻʔ♥︎ ——————
五、總結:熵思維的啟示
1. 熵增是自然,反熵是選擇。
任何穩定都需要主動維護。
2. 秩序來自能量輸入。
不論是學習、管理或人際,都需要投入心力才能維持。
3. 反熵不是抗拒變化,而是駕馭變化。
智慧的反熵,是能在混亂中建立新的秩序與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