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今天不是聖誕節,但關於那棵聖誕樹,我有話要說
「『設計』絕對不是一小群人才能擁有的能力,它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人探索未知的能力。」首位獲得「電視包裝界奧斯卡」(Promax Asia Awards)的台灣設計師,羅申駿老師說。
他也提到:「設計是一種思考方式,幫助你在面對未知挑戰時,有一套方法論去剖析問題、探索可能,逐步建立流程、找出路徑,最終設計出解決方案。」
我對於這幾個觀點十足有共鳴,因此想跟你分享一個故事──
我是 Gogoro 的早期員工。2015 年,是 Gogoro 問世的第一年,我們收獲了第一批數百萬的先鋒騎士,他們真的是當時非常認同 Gogoro 改變世界的理念,執行「從油轉電」行動的早期意見領袖。為了感謝他們的擁戴與包容,那年年底我們想搞點大的,幫他們辦一場創新、挑戰極限、與眾不同的聖誕趴踢,求好心切,在內部腦力激盪會議上同事們丟了數十個創意但都沒一個被採納,正當眾人絞盡腦汁、氣氛凍結時,突然有位同事在遠方小聲地說:
「那不然,我們來『點燈』啊。」
「點甚麼燈?光明燈嗎?」另一位同事帶著訕笑的語氣問。
那位遠方的同事繼續用幾乎聽不到的聲音說明:「啊就用 Gogoro Smartscooter 點燈啊……我們有智慧鑰匙 Keyfob,一鍵開啟車輛的瞬間,頭燈也會打亮,這就……智慧遙控的邏輯啊。」
「所以這跟 Gogoro 有甚麼關係?」另一位同事的語氣從訕笑變成好奇的訕笑。
「智慧雙輪啊!先設計一個圖形,接著在地面定位每台 Gogoro 要停的點,計算車頭燈打亮的角度,按下智慧鑰匙 Keyfob,一鍵開啟車輛的瞬間,用科技點亮屬於我們專屬的圖形。用空拍機看能不能拍下厲害的畫面。」害羞的同事不害羞了,一口氣說完自己的構思。
「所以這跟聖誕節有甚麼關係?」另一位同事的語氣從好奇的訕笑變成尊敬與理性提問。
害羞的同事不害羞了,繼續自信地說:
「我們來點亮『聖誕節』的圖案。如果能邀請 300 台車的車主參加,應該可以點亮不小的 Gogoro 聖誕樹!」
如何度過聖誕夜,235 位朋友應該有 235 種不同的答案,但那年12/25 聖誕節的夜晚,235 位 Gogoro 車友參加「Gogoro 聖誕騎士夜」活動,過了一個很不一樣的聖誕節。

沒有任何一本教科書教過這件事情,一群行銷人用直覺啟動了這個創意。我們直覺這個案子有爆點;我們直覺這個畫面應該前所未有;我們直覺這部影片應該極具渲染力;我們直覺這個行銷活動提供一個讓車主參與的互動機會;我們直覺,如果成功,這個模板可以不斷複製、演化。
後來,這變成了 Gogoro 的傳統,在往後的五年裡,無論黑夜或白晝、無論晴時偶陣雨,當初的團隊用愈來愈多的車輛點亮了無數的空拍圖,包括「台灣」。

我不太記得當初那個聲音微弱的同事,後來去了哪個遠方,卻感謝她,勇敢提出那個自帶光芒的創意。
然而,創意要能夠自帶光芒,不僅僅是因為魯莽的勇氣,反而是因為清楚「為何而戰」。
設計一張圖、設計一場活動尚且如此,設計你的 Daily Life,設計你的精采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那麼,該如何啟動?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一書中,史丹佛設計學院教授 Bill Burnett 將「設計思考」這套原本用於創新的方法,應用在人生規劃上,
教我們如何「設計」出有意義、有方向的人生。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提醒我們:
- 除了問:「我應該做什麼?」之外,也要追問:「我可以試試看什麼?」
- 人生不是解題,也不是要找到完美答案,而是一場不斷試錯、修正、重新設計的創作過程。
•┈┈┈┈┈┈୨୧┈┈┈┈┈┈••┈┈┈┈┈┈୨୧┈┈┈┈┈┈•
一、設計思考不是「想清楚再做」,而是「做了才會更清楚」
Burnett 教授提出五個步驟:
1️⃣ 同理自己(了解你在乎什麼)
2️⃣ 定義問題(釐清困惑的本質)
3️⃣ 發想點子(設計多個可能人生)
4️⃣ 做原型(小規模實驗)
5️⃣ 測試與修正(從經驗中迭代)
他說:「別問自己該往哪走,而要用行動探索哪條路更有能量。」
這讓我想到 蔡康永 曾說過的話:
「你不必急著變成誰,只要誠實地成為自己。」
人生設計的起點,不是「職涯選項」,而是「理解自己」。
當你知道自己真正想體驗什麼樣的生活,方向自然會清晰。
這也讓我想到希娜・艾恩嘉(Sheena Iyengar)在她的著作--《破框思維的技術》中提出的「創新 6 步驟」是:
1. 選定一個值得解決的大問題
2. 打破舊有框架,尋找替代性角度(破框)
3. 擴展選擇集,累積多元靈感來源
4. 組合再創造(combinatory play)
5. 選擇並深化有潛力的構想
6. 敘事化,讓他人看見你看到的願景(narrative framing)
儘管她談的是創新的技法與觀念,卻跟 Burnett 教授提出的人生設計 5 步驟如此異曲同工、相互呼應。
•┈┈┈┈┈┈୨୧┈┈┈┈┈┈••┈┈┈┈┈┈୨୧┈┈┈┈┈┈•
二、用「重新框架思考」突破卡關的人生
很多人會說:「我是不是走錯路了?」
Burnett 說,與其問「錯不錯」,不如問:「我學到了什麼?」
這就是「重新框架思考」(Reframing)。
人生不是直線,而是一場迭代設計——每次改版都更貼近理想。
👉 Vito 大叔在《用夢想設計你的人生》也提到:「不要被夢想的樣子綁住,而要去理解夢想想教你什麼。」
夢想不是目的地,而是一個讓你持續成長的引力場。
•┈┈┈┈┈┈୨୧┈┈┈┈┈┈••┈┈┈┈┈┈୨୧┈┈┈┈┈┈•
三、設計多個人生版本,給自己選擇的自由
Burnett 建議設計三個「未來五年的人生版本」:
1️⃣ 繼續現有方向
2️⃣ 轉向另一個熱愛領域
3️⃣ 若金錢與社會期待都不存在,我會怎麼過?
這個練習讓人發現:
原來我們的人生,不只有一條正確答案。
蔡康永說:「你的人生不是用來跟別人比的,是用來探索你可以變成什麼樣子。」
設計不同版本的人生,就是對自己說——
「我有選擇,我可以設計自己的劇本。」
•┈┈┈┈┈┈୨୧┈┈┈┈┈┈••┈┈┈┈┈┈୨୧┈┈┈┈┈┈•
四、行動比計畫重要,夢想要能落地
設計師不只是想,而是「做原型」。
在人生裡,原型就是「嘗試」——
訪談一位你想成為的人、參與一個新領域的小專案、或去體驗一種不同的工作方式。
因為你永遠不會在腦袋裡「想通」人生,
你只能在行動裡「走出」人生。
Vito 大叔說得更直接:「夢想不該讓你壓力山大,而該讓你每天多跨出一步。」
從以上 3 位人生導師的話裡,我們也許能找到設計人生的金三角:
- Bill Burnett-好奇心超重要,用設計思考探索人生
- 蔡康永-先愛自己,保持溫柔,理解自己,允許不完美
- Vito 大叔-夢想在前,行動跟上,讓夢想成為日常行動計畫
人生沒有劇本,只有設計稿;不需要完美,只需要不斷修稿。
•┈┈┈┈┈┈୨୧┈┈┈┈┈┈••┈┈┈┈┈┈୨୧┈┈┈┈┈┈•
✨ 結語:設計你想要的人生,而不是別人期望的那個
每一個瞬間,都是人生。
我是真心會記得,這段孩子還需要我們的時光,每週總有 1 天、2 天、甚至 3 天,我到安親班,接孩子放學。
明明才 8 小時沒見,卻有如久別重逢:微 I 人的葛格,總是在走廊等著,看到我,立即書包上肩,朝我飛奔而來;頗 E 人的妹妹,總是低著頭畫畫,看到我,第一句話總是:「把拔我好喜歡你來接我。」
每一個瞬間,都是人生;這樣的瞬間,充滿光亮。
這三個月,我比過去職涯 16 年的任何一季,都還要「好好下班」。
一個禮拜,至少有 3 天可以「好好下班」:
接孩子回家後,陪打 30 分鐘的桌球,陪孩子吃晚餐後,一邊摧寫功課、催洗澡、催吃水果、催喝鮮奶、催刷牙;一邊洗衣服、摺衣服、收便當袋、簽聯絡簿。等總司令到家,孩子準備上床,我換裝開啟「跑完人生」。
昨天晚上 23:20,洗完澡坐在客廳滾滾輪放鬆時,我跟太太說:
「下班日子跟以前差好多,以前都會繼續工作到凌晨,現在終於知道要好好放鬆。」
43 歲這一年,為了要當孩子的超級英雄,我儘量準時下班;我也終於明白,每一次下班,都是儲蓄隔天上班的能量與情緒價值。
好好下班,是對好好上班的尊重。
儘管沒有打開電腦寫 Email,儘管沒有坐下來趕任何報告的進度,儘管沒有研讀市場調研,但我沒有在放空,反而更「用力思考」。而這樣的狀態,反而是我最靠近自己的一種方式。
這樣的片刻,或許是跑步中、洗澡時、騎 Gogoro 通勤中、下樓倒垃圾、甚至睡前的十五分鐘。看起來沒有任何產出,但內心其實在打磨許多模糊、沉澱許多想法。我開始明白,那些「沒在工作的時候」,其實也可以是人生中最具價值的時刻之一。
我下班後的「大腦使用說明書」,長這樣:
⭕ 毋須特別開工,但最好思索工作的大小事情;
⭕ 毋須煩憂心愁,但確實可以想想人生的走向;
⭕ 毋須做出抉擇,但務必蒐集關於決定的資訊。
🔍 所以,不工作的時候,我們能「用力思考」什麼?以下是我歸納的五種方向,與你分享:
1. 🎯 想清楚:我的長期目標與短期行動一致嗎?
2. 🧘♂️ 整理情緒與節奏:我的能量來自哪裡?又流失在哪裡?
3. 📚 回顧學習與成長:我最近吸收了什麼?有真的用上嗎?
4. 💡 捕捉靈感:生活中有哪些小發現值得記下來?
5. 🗺 思考人生設計:那些與工作無關,卻很重要的事
在《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一書中,Burnett 說:「幸福不是目標,而是副產品。」
當我們專注在設計、探索與行動時,幸福自然發生。
蔡康永也補刀說:「你不一定要變成最厲害的人,但你可以活成最自在的樣子。」
在人生的這場設計案裡,
你既是設計師,也是作品本身。
別怕重來,因為你永遠可以重新設計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