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企業倫理」,很多企業主第一反應往往是:
「啊不就不要違法?不就照勞基法來?」
但其實 企業倫理早就不是『守法』這麼簡單。現在的企業被期待做到的,不只是薪資公平、工作權保障,甚至還包括 性別平等、身心障礙者友善、弱勢族群工作機會、公平治理、社會責任…… 範圍比多數企業想像得還大、還深。
這篇文章,我會用比較輕鬆、比較生活化的方式帶你看:
企業倫理到底在談什麼? 為什麼性別平等、少數族群權益、公司治理、CSR 都算在裡面? 以及── 企業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才算是「有倫理」而不是「做表面功夫」?
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企業,而是希望企業主、HR、主管能理解:
做好企業倫理,不是壓力,而是 讓企業更安全、更有形象、更被信任的投資。

🔍 什麼是企業倫理?它跟公司制度有什麼關係?
企業倫理(business ethics)基本上就是在問:
「企業在法律以外,還願不願意做對的事?」
它包含了三個大方向:
① 性別、少數族群與弱勢者的工作權(反歧視)
近年人權意識抬頭,企業倫理的重點不再只是「不要虐員工」,而是: 公司是否提供一個公平、尊重、平等的工作環境?
➤ 性別平等
《性別工作平等法》明確規範:
- 不能因為性別拒絕錄取
- 不能因為懷孕調薪、調職或解雇
- 必須防治性騷擾
- 提供育嬰、家庭照顧彈性制度
這些不只是法律要求,更是企業文化的基本態度。
➤ 原住民族工作權
《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規範:
- 必須提供一定比例的原住民工作機會
- 公共工程與採購也應納入原住民合作機制
這不是「施捨」,而是公平機會。
➤ 身心障礙者保障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要求:
- 禁止因身障而拒絕應徵
- 必須提供合理調整與無障礙工作環境
- 一定規模企業需達定額雇用比例
這些制度讓弱勢者能真正融入職場,而不是被排除在外。
②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
講白一點,公司治理就是:
確保企業不亂來,讓所有利害關係人都安心。
安隆、華爾街之狼等企業醜聞,就是典型反面教材:資訊不透明、內控失效、股東與投資人利益被犧牲。
台灣與全球都很強調公司治理,包含:
- 內部控制與內稽
- 公開透明的財務資訊
- 董監事的責任與監督
- 家族企業避免一言堂
- 避免內線交易
- 利害關係人權益平衡
治理做得好,企業比較不會爆雷;治理做不好,企業再大都可能一夕倒塌。
③ 企業社會責任 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的核心精神很簡單:
企業賺錢的同時,也要回饋社會、減少傷害。
包含:
- 公平雇用
- 安全職場
- 永續環保
- 社區參與
- 供應鏈管理(RBA 就在這裡)
現在的 CSR 甚至發展成更全面性的 ESG,已經是企業競爭力的一部分,而不是加分項。
💬 企業倫理不是「多做」,而是「做得正確」
有些企業會誤會:
「做 CSR 是為了得獎」、「做 ESG 是為了形象」。但事實上,企業倫理做得好:
✔ 更容易吸引人才
✔ 更容易留住人才
✔ 投資人更放心
✔ 顧客對品牌更信任
✔ 降低公司治理風險(爆雷的機率)
這些都是真實的「看得見的回報」。
📘 留才計畫專屬課程分享:學會打造員工願意留下的制度
我們與合作管顧公司推出「留才制度設計工作坊」,專門帶企業主、HR、主管建立真正能「留住人」的制度。
內容包含:
- 如何建立公平、透明的薪酬體系
- 如何用制度提升員工心理安全感
- 如何降低離職率、提升承諾度
- 如何從員工生命周期去規劃留才策略
- 如何連結企業倫理、CSR 與留才政策
📩 課程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tFompytbHkFqYT8RA
如果你希望員工「不是被制度綁住,而是願意留下」這堂課非常適合你。
🌱 花果山成長基地的願景
花果山成長基地秉持著推動每間企業落實 RBA 社會責任 的理念,致力於打造友善、具社會貢獻、並能長期穩健發展的企業環境。
❓給讀者的三個互動問題
1️⃣ 你覺得現在的企業最容易忽略哪一項企業倫理?
2️⃣ 你認為企業在實踐 CSR 時,最難的是什麼?
3️⃣ 若你是員工,你最希望公司在哪個倫理議題上更努力?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想法,我會親自回覆!
💬 加入花果山成長基地 LINE 社群
更多職場解析、管理工具與企業案例都會在這裡第一時間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