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經歷是工農兵大學生的炫耀資本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可以肯定,知青中的大多數現在都混得不怎麼樣。這些人肯定不會肯定和歌頌他們的知青歲月,而會痛恨上山下鄉讓他們最美好的年華在艱難和蹉跎中浪費掉了,身心受到巨大的傷害,好多人上山下鄉時落下了病根,還耽誤了學習。
但知青中也有少數現在混得很好,他們中的大多數通過成為工農兵大學生,從而有了今天更好的前途。這些人雖然人數比混得差的知青少得多,但由於他們掌握有話語權,從而他們歌頌「上山下鄉」的聲音就蓋過了大多數知青控訴「上山下鄉」的聲音。
 
為什麼混得好的知青要歌頌「上山下鄉」呢?其實他們也明白,如果沒有「上山下鄉」,如果他們受到更好的教育,他們更會學有所成,會更有能力和成就。原因在於知青經歷是那些後來受到正規教育的60後,70後所沒有的。那麼強調這一經歷的重要性,就成了他們相對於後者唯一可以炫耀的資本。如果拿大學教育來比,那些現在混得好的當過知青的工農兵大學生肯定沒法與後者相比,沒有當上工農兵大學生的,就更沒法比。
所以,在官場上在職場上,將知青經歷描述為一種獨特的,能極大培養和塑造能力的過程對於那些當年的知青非常有益。其潛在詞是,知青經歷過那些苦難歲月,經歷過磨難和考驗,從而意志堅定、政治經驗豐富,對中國的瞭解也更全面,更能堪當大任。
但為何又非要正面肯定「上山下鄉」呢?如果將「上山下鄉」視同為在集中營裡勞改也有同樣的效果呀!我們看到,坐牢對於革命者來說,是他們的重要資歷。往往坐過牢的革命者比沒有坐過牢的革命者更能得到同志們的肯定和擁戴。他們付出的犧牲更大,經歷了更殘酷的鬥爭和考驗,無論是出於補償還是出於對其能力的信任,都更容易被組織賦予重任。
這是因為不能否定毛。所以,在既不能否定毛,又要強調知青經歷的重要性和獨特性的情況下,就只能選擇肯定和歌頌「上山下鄉」,將之作為重要的政治資本。
2015年7月12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0會員
329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們之所以有這樣的錯覺,是因為相比于極權威權專制,傳統的皇權專制和北洋政權都是弱專制。弱專制由於其對國民的控制力較弱,所以國民所能保留的空間就越多,故爾會產生這種錯覺。傳統社會專制弱是因為受到技術手段的限制,而北洋政府專制弱是因為滿清政權受到了重創移交過渡而來的,同時還受到多個外國勢力的鉗制和干預。
今天,我們對「文革」的反省,對「大躍進」反省,對「上山下鄉」的反省,對改變無數人命運的歷次政治運動的反省,都必須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使得中國人將自己的命運交付給了他人,交給了一個人,使得他的意志成為全體國民的意志。這才是根本問題。
按儒家倫理,在實踐中,陌生人之間可能會出現三種狀態,一種是始終停留在陌生人狀態,儒家倫理下陌生人狀態就是相互欺騙和敵對狀態;另兩種是「不打不相識」,發生衝突後分出高低,然後和解,發展為「君臣」關係或「朋友」關係。但儒家的朋友關係也不是完全平等,也會如兄弟般分個長幼,就是江湖上的「結義兄弟」。
但要知道,屈原對楚國的這種熱愛在春秋戰國時代並不普遍。那時,人們對諸侯國的認同並不高,最高認同是華夏文化。對華夏文化的認同高於對出生國的認同,就好像我們今天對國家的認同要高於對省籍的認同。只要在華夏文化圈內,沒有跑去為周邊的夷狄做事,就都沒問題。
中國在這些球類項目上,依次成績越來越差。最好是乒乓球,再是羽毛球,再是排球和籃球,網球有些特殊,最後是足球。也就是說,對抗性越強、信任度和合作性越高,規模越大,越複雜的專案,中國的水準越低。
奧運會開閉幕式上的節目完全是集體主義式的。而閉幕式上倫墩8分鐘表演則體現出的是團隊精神。理解了集體主義與團隊精神的差異,我們就很容易理解貌似更強調集體價值的中國人卻在團隊項目上不能與更強調個人價值的西方人相抗衡。
人們之所以有這樣的錯覺,是因為相比于極權威權專制,傳統的皇權專制和北洋政權都是弱專制。弱專制由於其對國民的控制力較弱,所以國民所能保留的空間就越多,故爾會產生這種錯覺。傳統社會專制弱是因為受到技術手段的限制,而北洋政府專制弱是因為滿清政權受到了重創移交過渡而來的,同時還受到多個外國勢力的鉗制和干預。
今天,我們對「文革」的反省,對「大躍進」反省,對「上山下鄉」的反省,對改變無數人命運的歷次政治運動的反省,都必須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使得中國人將自己的命運交付給了他人,交給了一個人,使得他的意志成為全體國民的意志。這才是根本問題。
按儒家倫理,在實踐中,陌生人之間可能會出現三種狀態,一種是始終停留在陌生人狀態,儒家倫理下陌生人狀態就是相互欺騙和敵對狀態;另兩種是「不打不相識」,發生衝突後分出高低,然後和解,發展為「君臣」關係或「朋友」關係。但儒家的朋友關係也不是完全平等,也會如兄弟般分個長幼,就是江湖上的「結義兄弟」。
但要知道,屈原對楚國的這種熱愛在春秋戰國時代並不普遍。那時,人們對諸侯國的認同並不高,最高認同是華夏文化。對華夏文化的認同高於對出生國的認同,就好像我們今天對國家的認同要高於對省籍的認同。只要在華夏文化圈內,沒有跑去為周邊的夷狄做事,就都沒問題。
中國在這些球類項目上,依次成績越來越差。最好是乒乓球,再是羽毛球,再是排球和籃球,網球有些特殊,最後是足球。也就是說,對抗性越強、信任度和合作性越高,規模越大,越複雜的專案,中國的水準越低。
奧運會開閉幕式上的節目完全是集體主義式的。而閉幕式上倫墩8分鐘表演則體現出的是團隊精神。理解了集體主義與團隊精神的差異,我們就很容易理解貌似更強調集體價值的中國人卻在團隊項目上不能與更強調個人價值的西方人相抗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如果一個人,在他十幾二十歲的時光,完全浸泡在社會運動裡,那會跟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我自己的學運(社運)在歷史時刻開始前就已經結束了,但我有著類似的哀愁。 看著比我晚幾年出生的學弟妹成為學運的要角,那些微小的選擇不同,拉開了兩條不同的道路。後來我把自己活成無聊的樣子。 被社運揉捏
有這麼一群人,不用學歷、職務、經濟能力來分高低,就是民國四五年級生,受過正規教育的,認為該做的事,他們不做,認為不該做的事,他們做的很引以為傲。無以群之,所以叫他們下流階層。 舉個例子吧!有些人寧可兩天上一次酒店,卻沒想過給孩子固定的一個家,在酒店裡拼命的發小費,然後孩子跟他要三百元買本書時,他一
Thumbnail
看到有格友發了工作比求學輕鬆相關的感嘆文,恰好也是我的心聲,便有感而發(文)。 中學時期曾被排擠 第一個讓我不懷念學生時期的理由,就是曾經被排擠的不愉快經歷。 以前聽老師說過,要珍惜學生時期遇到的朋友,出社會後,很多工作環境的同事都很勾心鬥角、圖謀算計等。 也許在很多人的人生經驗裡,驗證老師
我的青春,似乎一無所有。 然而,大家的青春,卻如此耀眼奪目。 青春對我來說似乎很陌生,因為在青春的開始,我就已經被霸凌。不,甚至在開始之前,我就已經被霸凌了。 我沒有太多的感言,只是長大後,我開始好奇,那些曾經欺負我的人,現在過得怎麼樣呢? 我曾在一本不知道名字的書中讀到這樣的話:"
Thumbnail
大學生活是我人生中一段難忘的時光,在這裡我收穫滿滿,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社交圈。即便很多年過去了,我依舊記得這段美好的時光。
現在的社會,好像很容易用輕蔑來展現自己的高人一等。有時候你根本不知道是為了什麼?然後自己就如此被對待了! 也許輕蔑是不需要成本的!他根本不用証明自己是什麼,只要嘰嘰呱呱的說你不是什麼就好了!而自己確實也是平凡人群中的一階而已。雖然比對方要好上很多,但是還沒有好到令對方閉嘴的程度!所以你就只有兩個選
很多人說大學是社會的縮影,但國小才是。 之前為了申請計畫稍作了解,近五年my系畢業的系友,有36~58%,皆從事教職或教育相關工作,我就活在6成教育業:4成其他產業的世界,往來多為各類教職員,在同溫層的厚厚油脂中游太久,學校的圍牆原來這麼寬這麼遠。 所以參加國小同學會,曾能看見社會,如果積極一點
Thumbnail
學生不會想知道你們在他看不見的地方多努力,就結果而言這和放養沒區別。
Thumbnail
領薪層面來看,積極的爭取消極活著的條件,就是現今的大學生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如果一個人,在他十幾二十歲的時光,完全浸泡在社會運動裡,那會跟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我自己的學運(社運)在歷史時刻開始前就已經結束了,但我有著類似的哀愁。 看著比我晚幾年出生的學弟妹成為學運的要角,那些微小的選擇不同,拉開了兩條不同的道路。後來我把自己活成無聊的樣子。 被社運揉捏
有這麼一群人,不用學歷、職務、經濟能力來分高低,就是民國四五年級生,受過正規教育的,認為該做的事,他們不做,認為不該做的事,他們做的很引以為傲。無以群之,所以叫他們下流階層。 舉個例子吧!有些人寧可兩天上一次酒店,卻沒想過給孩子固定的一個家,在酒店裡拼命的發小費,然後孩子跟他要三百元買本書時,他一
Thumbnail
看到有格友發了工作比求學輕鬆相關的感嘆文,恰好也是我的心聲,便有感而發(文)。 中學時期曾被排擠 第一個讓我不懷念學生時期的理由,就是曾經被排擠的不愉快經歷。 以前聽老師說過,要珍惜學生時期遇到的朋友,出社會後,很多工作環境的同事都很勾心鬥角、圖謀算計等。 也許在很多人的人生經驗裡,驗證老師
我的青春,似乎一無所有。 然而,大家的青春,卻如此耀眼奪目。 青春對我來說似乎很陌生,因為在青春的開始,我就已經被霸凌。不,甚至在開始之前,我就已經被霸凌了。 我沒有太多的感言,只是長大後,我開始好奇,那些曾經欺負我的人,現在過得怎麼樣呢? 我曾在一本不知道名字的書中讀到這樣的話:"
Thumbnail
大學生活是我人生中一段難忘的時光,在這裡我收穫滿滿,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社交圈。即便很多年過去了,我依舊記得這段美好的時光。
現在的社會,好像很容易用輕蔑來展現自己的高人一等。有時候你根本不知道是為了什麼?然後自己就如此被對待了! 也許輕蔑是不需要成本的!他根本不用証明自己是什麼,只要嘰嘰呱呱的說你不是什麼就好了!而自己確實也是平凡人群中的一階而已。雖然比對方要好上很多,但是還沒有好到令對方閉嘴的程度!所以你就只有兩個選
很多人說大學是社會的縮影,但國小才是。 之前為了申請計畫稍作了解,近五年my系畢業的系友,有36~58%,皆從事教職或教育相關工作,我就活在6成教育業:4成其他產業的世界,往來多為各類教職員,在同溫層的厚厚油脂中游太久,學校的圍牆原來這麼寬這麼遠。 所以參加國小同學會,曾能看見社會,如果積極一點
Thumbnail
學生不會想知道你們在他看不見的地方多努力,就結果而言這和放養沒區別。
Thumbnail
領薪層面來看,積極的爭取消極活著的條件,就是現今的大學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