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心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本書是雖然稱作筆記,但是卻有著確實的分析,對於身上印有污名(stigma)的人與社會間互動關係的描述。在書中的分類,最重要的毋寧是明貶者與可貶者,差別在於受污名者是認為它具有的「差異」是大家已知或是明顯可知,又或者是認為可以隱藏的:明貶者是社會身分的實際面與虛擬面有所落差,且此事實在接觸前可能就已知或是一出現即可知的情況,例如身體缺陷;可貶者是指差異不明顯,也不為人所知,例如(前)精神病患。其實這樣的討論,是著重在訊息的管控上,尤其是後者,要選擇對誰、何時、何地釋放這些訊息,也就是說關於污名的隱藏或公開在社會交際上會有什麼樣的影響與互動情況。
而隨著社會關係的發展,與人的關係越是親密,就會進入一個兩難的選擇,或是承認亦或是因爲隱瞞而感到罪惡,到最後可能還是會將自己的「秘密」給公開。而且其中也提到可貶者的策略就是將其他人劃分為兩種,一種是表演虛擬的自己的場域,例如在社會交往中,另一種就是可以坦承不諱能展現真實自己的場域,例如對於自己信任的人。而可貶者的討論很重要,像是作者就明確的主張:「正常人中絕大多數的幸運兒都可能擁有半隱半現的缺陷,並且每個小缺陷總有個社會場合會讓它被放大,從而在虛擬與真實社會身分之間形成一道羞恥的落差。」無論是聾、啞、盲,同性戀、精神病患、失婚、肥胖、家暴或是有任何的隱疾還是人格上的缺陷都可以被劃歸進這個區塊,而就此我們會發現一般我們所說「人沒有完人」這句話雖然朗朗上口,但我們還是用完人在審視每個人,不過當我們理解每個人都不完全—有缺陷—時,也會發現一件弔詭的事:「不正常的才是正常的。」進而這本書所討論的並不是將所有人分為兩組,受污名者與正常人,而是將所有人都劃歸入一個範疇,因為這是一個普遍與雙重角色的社會過程,每個人都有兩個角色,作者這麼說:「正常的與受污名的不是人而是觀點」。基此,每個人身上都有烙印在,明顯或隱晦而已,畢竟如果沒有烙印,就是神了。
所以,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下,或多或少都是一個被「歧視」的對象,我要說的並不是要去包容受污名者還是裝作他們的缺陷不存在這種偽善的事情,而是透過這本書的閱讀可以理解到我們所設定的正常人的形象與我們所定義的受污名者的樣貌,在社會中的各種情境下互動的情況(例如正常人去幫助一個殘障者,反而可能使得殘障者覺得屈辱。然而殘障者的自願受助卻也是促進社會互動的行動。),這就是學習社會學對於社會現象分析的意義吧。因為我們在某個情境下,總是一個,他者。
avatar-img
82會員
386內容數
雜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人們用「智障」、「神經病」、「瘋子」罵人,因為社會預設了對話的雙方都不應該是有智力或精神障礙的人。可是這個預設是恐怖的,因為這些人確確實實地存在,只是在某種「眼不見為淨」的虛偽秩序下,他們從每個人的鄰里生活中被迫消失了。
Thumbnail
隱蔽人格並非病態人格,不應該對擁有這些特質的人貼上病態的標籤。閱讀此書幫助我們能夠自覺一段關係中是否有不健康的地方,並從心理層面分析其根本原因,若我們希望能長久維持一段健康的關係,就需要先能自覺,才能避免傷害伴侶或被伴侶傷害。
Thumbnail
當人們在互動時,往往不經意透過批評或貶低他人來表現自己的優越感。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建議,包括尊重事情的真相,不用別人的難堪來補貼自己的優越感,以及停止使用雙重標準。作者認為,每天的行為與習慣對整個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我們以善良和理解的眼光看待他人,我們自身也會成為一個溫暖有愛的人。
Thumbnail
人的個性有多樣的面貌,社會常有刻板印象,需要接觸後才能更加了解未知的一面。本文探討人的外在表現和內在特質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我們害怕面對未來,也害怕面對自己』 這是一部以愛情和友誼為主題的小說,探討家庭背景、社會價值觀對年輕人的影響以及心理反應。男女主角的複雜情感糾葛讓人思索何謂正常,以及對自我展現和被愛的恐懼。此外,書中的對話反映了父權主義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以及探討個人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和社交接納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關注精神疾病的社會汙名化對病患與照顧者的影響。描述了對精神疾病的負面態度,帶給病患及照顧者的內在和外在壓力,以及現行的福利政策與相關組織的改善方向。呼籲改變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觀念和態度,提供更多支持和理解。
  這種指控首先就至少涉及了三個方向的污名化:對精神科或身心科病症的污名、對醫師專業的汙名、以及對國家軍隊公正性與判斷能力的汙名。更令人難過的是,這樣的公開指責,相當於強迫對方在「承受汙衊」和「公開自身病史」之間二選一。不只是精神科相關病史,任何逼迫一個人公開自身病史的行為都非常的不道德。
Thumbnail
這本書由作者以內向者及冒牌者症候群的角度撰寫,分享了自我價值、面對失敗和完美主義的觀念。書中提到高標準是健康的,但完美主義的核心是害怕,呼籲讀者只求進步,不求完美。文字簡單易懂,適合有相同困擾的人閱讀。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好人病可能成為一種心理疾病,讓人在人際互動中過度迎合他人,背離了自己的需求。這本書提供了七步驟解決方案,讓人找到解決好人病的可能性,以及建立健康且平等的人際關係。該書通過導讀者個人反思並提供了行動計劃,旨在幫助讀者找回自我,建立更積極的自我價值觀。
Thumbnail
應該關注的就是個人處境的問題; 這些社會問題的“共同點”,都是難以啟齒,所以重要時刻,不敢講,判斷 他人處境、身處的境遇,就會出問題。 關於社會問題的審查; 社會心理,社會上所謂完美的角度;像是>「正五邊形」,為何裡面內心是扭曲的? 這種無形的影響,就是 因為旁邊周遭環境,沒有給時間,還要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人們用「智障」、「神經病」、「瘋子」罵人,因為社會預設了對話的雙方都不應該是有智力或精神障礙的人。可是這個預設是恐怖的,因為這些人確確實實地存在,只是在某種「眼不見為淨」的虛偽秩序下,他們從每個人的鄰里生活中被迫消失了。
Thumbnail
隱蔽人格並非病態人格,不應該對擁有這些特質的人貼上病態的標籤。閱讀此書幫助我們能夠自覺一段關係中是否有不健康的地方,並從心理層面分析其根本原因,若我們希望能長久維持一段健康的關係,就需要先能自覺,才能避免傷害伴侶或被伴侶傷害。
Thumbnail
當人們在互動時,往往不經意透過批評或貶低他人來表現自己的優越感。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建議,包括尊重事情的真相,不用別人的難堪來補貼自己的優越感,以及停止使用雙重標準。作者認為,每天的行為與習慣對整個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我們以善良和理解的眼光看待他人,我們自身也會成為一個溫暖有愛的人。
Thumbnail
人的個性有多樣的面貌,社會常有刻板印象,需要接觸後才能更加了解未知的一面。本文探討人的外在表現和內在特質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我們害怕面對未來,也害怕面對自己』 這是一部以愛情和友誼為主題的小說,探討家庭背景、社會價值觀對年輕人的影響以及心理反應。男女主角的複雜情感糾葛讓人思索何謂正常,以及對自我展現和被愛的恐懼。此外,書中的對話反映了父權主義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以及探討個人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和社交接納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關注精神疾病的社會汙名化對病患與照顧者的影響。描述了對精神疾病的負面態度,帶給病患及照顧者的內在和外在壓力,以及現行的福利政策與相關組織的改善方向。呼籲改變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觀念和態度,提供更多支持和理解。
  這種指控首先就至少涉及了三個方向的污名化:對精神科或身心科病症的污名、對醫師專業的汙名、以及對國家軍隊公正性與判斷能力的汙名。更令人難過的是,這樣的公開指責,相當於強迫對方在「承受汙衊」和「公開自身病史」之間二選一。不只是精神科相關病史,任何逼迫一個人公開自身病史的行為都非常的不道德。
Thumbnail
這本書由作者以內向者及冒牌者症候群的角度撰寫,分享了自我價值、面對失敗和完美主義的觀念。書中提到高標準是健康的,但完美主義的核心是害怕,呼籲讀者只求進步,不求完美。文字簡單易懂,適合有相同困擾的人閱讀。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好人病可能成為一種心理疾病,讓人在人際互動中過度迎合他人,背離了自己的需求。這本書提供了七步驟解決方案,讓人找到解決好人病的可能性,以及建立健康且平等的人際關係。該書通過導讀者個人反思並提供了行動計劃,旨在幫助讀者找回自我,建立更積極的自我價值觀。
Thumbnail
應該關注的就是個人處境的問題; 這些社會問題的“共同點”,都是難以啟齒,所以重要時刻,不敢講,判斷 他人處境、身處的境遇,就會出問題。 關於社會問題的審查; 社會心理,社會上所謂完美的角度;像是>「正五邊形」,為何裡面內心是扭曲的? 這種無形的影響,就是 因為旁邊周遭環境,沒有給時間,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