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8/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道德抉擇的艱難》心得

本書是以三個具有三個道德爭議—其一為真,其二為虛—的案件,使用決疑論之方法進行討論的,也就是說在這些案件中,檢驗其中所涉及的道德原則。

內容概要

例如第一個案件是以沈船後,因寒凍且超載又救生艇漏水,於是大副下令將所有單身男性(除船員外)拋入水中,最後其中的水手赫姆斯獲判有罪,其餘無罪;第二個案件是進行探險的五個人,受困於山洞中,因無從獲救,故其中一人提議擲骰子殺了其中一人分食,又退出擲骰,後由他人代擲卻擲中最初提議者,其他人將其殺之分食後得以存活至獲救;第三則是學者到叢林中探勘,發現一個政府派出的小隊將20位印地安人揪出預計予以謀殺(蓋因印地安人等持續抗議造成政府困擾),提議若學者願意殺一人,則釋放其餘,若不願意,則仍照原計畫。
這些案件,都是要我們去思考在當下所做出的決定是否為對?或是說,什麼決定是對的?反過來說,什麼又是錯的?

評論

然於本書中,我有無法苟同之處,在第三章尤其明顯。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作者聲稱要以非功利主義之方式來進行論證,然而,在其後之篇章中,卻幾乎都是仍以後果論之論述來進行問題之討論,故此矛盾,是我難以認同的。另一則為仍在同章中,雖說功利主義係以最大多數人之最大利益為善作為道德準則之論據,而就其中之利弊衡量之操作,確實要進行資訊之搜集並於其中尋出最大利之決定。然而,於想像實驗中,作者卻於討論時不時的假定其他條件之出現(雖然作者也時常的說於此之假定與討論無關,故不續論等語),例如第三個案例中假定小隊長可能會於學者殺害一人後背叛諾言仍殺害其餘印地安人,基此,原先基於功利主義所得之正確決定可能會被修改。然而,這樣也可以無限假設下去,基此就模糊問題所要討論的焦點,這就像在電車問題中,要去假設是不是鐵道上第三個鐵軌的螺絲釘有鬆脫一樣。當然或許會有反駁說,這不一樣啊!物件的問題跟人的問題不同,例如小隊長對於諾言的不信守,是個不道德的行為,跟螺絲釘鬆脫不同。那如果今天再假設螺絲釘會鬆脫是因為當初鐵道工人偷工減料所造成呢?我要說的是,既然是一個道德問題的討論,就應精確地集中在要聚集的焦點上,例如於此討論,道德上正確/錯誤的行為為何?或說,不同倫理學立場下,所各得出之結論為何?何者才是道德上正確的?於印地安人案件中,也就是討論究竟是殺一人以使其他19人生存是對的,或是,雖然全部20人會死去,但是殺無辜者是錯的,之中進行討論,而不是無限地進行條件添加而導致失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