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親職考古題】13:自制力怎麼教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近在一場關於「電動與教學設計」的工作坊裡,我被問到一個問題:「小孩打電動看影片都不會自己停下來,要怎麼訓練小孩的自制力?」
這是一群已經「在家自學」,或者至少準備讓孩子在家自學的家長們,所提出的問題。在更早之前,大約五六年前吧,那時我合作的家庭,小孩都在學校裡,他們比較關心的是「小孩都不會自己去寫作業,寫一寫就跑去玩,都沒有自制力,要怎麼訓練他們的自制力?」
自制力到底有什麼難的?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不是很簡單嗎?
但是你小時候是很喜歡寫作業嗎?

是自制還是服從?

小明的爸爸幫他報名了足球課,不過小明其實是想打棒球啊!但小明的爸爸就是幫他報名了足球課。

在足球課裡,教練幫小明規劃了符合他的練習清單。考慮到爸爸的老面子,並且為了維護親子關係,小明勉為其難地按照清單練習了。當然,在教練看不到的地方,偷懶是免不了的。

直到有一天小明偷懶被抓包,教練生氣地質問:「你為什麼要偷懶?」小明說:「啊我本來就不喜歡足球啊。」教練破口大罵:「你為什麼就是沒有自制力?不能自動去做該做的事呢?」
假如有一個大人對另一個大人說「你應該要去學足球」,然後強迫他去上足球課,我們一定會覺得莫名其妙。但一個小孩被他的父母或老師強迫去上足球課,似乎不是那麼「不自然」。
在我們的社會裡,強迫小孩某種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事,於是在這個故事裡的教練,一不小心就把自己主觀「期望」跟客觀的「應該」搞混了。
「我期望你可以練習足球」跟「你應該練習足球」,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但在我們的社會裡,大人在對待小孩的時候,總是時不時會搞混。
編:故事裡教練對小明的斥責,也許讓不少讀者感到違和感、有點莫名其妙。但如果把教練的角色換成「父親」呢?那個違和感還那麼強烈嗎?
這種把「期望」誤解成「應該」的例子還有很多,比方說「你應該要練琴」、「你應該要考一百分」、「你應該要讀那些書」。總結來說,就是「你應該要聽話。」在這些例子裡,假如小孩真的去做了那些自己並不想做的事,小孩並不是有(我們想要的那種)自制力,而更可能是服從或討好。
所謂的自制力,是當我們面臨複數彼此衝突的選項時(有時是目的上的衝突,有時是資源上的衝突),我們會努力去選擇自己覺得更重要的那個去實行,而不被短暫的享樂或利益所誘惑。可是,是由誰來決定什麼比較重要呢?又有誰可以說我是「耽溺享樂而沒有自制力」,還是「有自制力地快樂地投入」?
當我們在討論一個人有沒有自制力時,我們特別要關注的是,那些選擇是不是出於他自己的判斷。所以當我老婆在半夜兩點說「數到三,給我關電視」的時候,我慌張地找遙控器,那通常不是因為我想起健康的重要,只不過是服從老婆的指令而已。

你有自制力嗎?哪裡來的自信?

像這種幫小孩報名足球課的例子雖然仍時有耳聞,但有許多注重親子關係跟兒童權利的大人,已經不會強迫小孩去從事某些特定的活動或課程了。只是「打電動看影片要休息」、「把作業寫完」,難道不是「應該做」的事嗎?
應該做而不去做,難道不是沒有自制力嗎?當然是啊。但是,
你怎麼會有「你比小孩更有自制力」的錯覺?
圖片改自一代潮漫、久保帶人作品《BLEACH》
經過雞排攤的時候,你也很有自制力嗎?我有時候沒有。明知道明天要早起,但還是在凌晨兩點點開下一集影集的時候,你有自制力嗎?週年慶的時候你有自制力嗎?便利商店買一送一的時候,你有自制力嗎?每一次在有情緒的時候講出後悔的話,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懊惱自己沒有自制力?
一百萬元放在你面前,要你去做一件小小的違法的但沒有什麼人在乎的事,你有自制力嗎?
自制就很難啊。
如果拿一百萬來的人,跟我約在一間密室裡,都沒有其他人看見,也沒有監視器,那就更難。可是,如果那一場密談,不知為何,我的小孩就坐在旁邊,那麼,當一個守法的、對得起良心的有自制力的人,就簡單得多了。

自制力也許是動態的

我想要說的是,「一個人有沒有自制力」也許不是一種「靜態」、完全穩定的人格特質,並不是一個有/沒有自制力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有/沒有自制力。自制力也許是動態的,是要考慮情境的,考慮前因後果的,考慮「歷史因素」的。
一個總是被禁止打電動的孩子,一但逮到打電動的機會,在這件事情上可能就會顯得比較沒有自制力。但他也許對於甜食會很有抵抗力。一個從早上到晚上總共玩耍時間不到一個半小時的小孩,即使知道自己「應該」要寫功課,但就是很難不去注意到身邊的玩具和聲響。
假如我們已經確認過,完成那件事情也是小孩的期待(當然通常也是我們的期待),比方說,小孩確實也想要讓眼睛休息來保護視力,那麼,我們就可以跟孩子一起想辦法,共同擬定計畫跟策略,找出我們可以協助的方法,來完成這件我們都想要達到的事。
就像你每次在半夜兩點想要點開下一集影集時,如果有一個金城武或林志玲(或某個你的天菜)在背後溫柔地環抱你,跟你說「走嘛來睡覺了,啾咪。」我相信你一定也很有關掉電腦的自制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60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盧駿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不是要說「大家都不要管小孩就對了」,也不是要說「像我這樣教小孩,小孩就會乖」,反而是想要透過這樣「積極不教」的教育實驗,來緩解大家「忙著教」的教養焦慮。我們是這樣想的:我們也許是因為總是太想要教了,而看不見孩子當下的狀況,也看不見被妨礙的親子關係。
我打算在這兩三個月內,用幾篇文章來說明我想像中的自主學習模型,也是一種盡可能趨近學習者中心的教育模式。首先要談的是,怎麼樣的教育環境,對孩子習得在社會中生活的「基本能力」最有助益?
時常有一種論調聲稱要分出「需要」與「想要」的差別,但這種差別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的呢?這種說法被應用在教育或教養現場時,很明顯就是一種「大人覺得你想要 VS. 讓大人覺得你需要」的掰理由比賽。
我想,我們教育者在盡力去掌握各種理論或技術的工具時,仍然要盡量記得,學習者是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人,和每一個活生生的人一樣,他們通常既奮起又怠惰,既主動又被動,既堅強又脆弱。
「我們家沒有零用錢。」這不單指小孩沒有,大人也沒有,因為我們家是「家庭所得共有制」:在花錢這件事情上,無論大人還是小孩,每一個成員都有一樣的「資格」可以主張想要購買任何一個東西。我們家小孩從出生開始,就在這個制度裡成長,他有沒有長歪掉呢?
這裡的「斷奶」,指的不(只)是不喝奶而已,更是小孩在接納殘酷現實的「幻滅」過程,而這個歷程其實沒有結束的那一天,因為世界總是會一次又一次殘酷地對待我們。
這篇文章不是要說「大家都不要管小孩就對了」,也不是要說「像我這樣教小孩,小孩就會乖」,反而是想要透過這樣「積極不教」的教育實驗,來緩解大家「忙著教」的教養焦慮。我們是這樣想的:我們也許是因為總是太想要教了,而看不見孩子當下的狀況,也看不見被妨礙的親子關係。
我打算在這兩三個月內,用幾篇文章來說明我想像中的自主學習模型,也是一種盡可能趨近學習者中心的教育模式。首先要談的是,怎麼樣的教育環境,對孩子習得在社會中生活的「基本能力」最有助益?
時常有一種論調聲稱要分出「需要」與「想要」的差別,但這種差別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的呢?這種說法被應用在教育或教養現場時,很明顯就是一種「大人覺得你想要 VS. 讓大人覺得你需要」的掰理由比賽。
我想,我們教育者在盡力去掌握各種理論或技術的工具時,仍然要盡量記得,學習者是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人,和每一個活生生的人一樣,他們通常既奮起又怠惰,既主動又被動,既堅強又脆弱。
「我們家沒有零用錢。」這不單指小孩沒有,大人也沒有,因為我們家是「家庭所得共有制」:在花錢這件事情上,無論大人還是小孩,每一個成員都有一樣的「資格」可以主張想要購買任何一個東西。我們家小孩從出生開始,就在這個制度裡成長,他有沒有長歪掉呢?
這裡的「斷奶」,指的不(只)是不喝奶而已,更是小孩在接納殘酷現實的「幻滅」過程,而這個歷程其實沒有結束的那一天,因為世界總是會一次又一次殘酷地對待我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開始要求孩子什麼事情都自動自發、自己規劃、自己解決問題前,我們需要先釐清幾件事情: 1.孩子的能力到達什麼程度:我們不會期待一個2歲幼兒自己過馬路、一個8歲的孩子自己規劃期末考複習,但我們會期待3歲的孩子自己穿脫鞋襪,若孩子還不會,目前到達什麼程度,已經會自己脫鞋了嗎?還無法左右腳穿正確嗎?無法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文章主要介紹孩子執行能力的相關內容。在文章中提到,執行能力是孩子在做事情時特定的腦部運作習慣,包括做計劃、開始工作、持續堅持、控制衝動、情緒控制、適應不同環境等能力。最後,文章推薦了一本相關書籍,並預告了下一篇的內容。
Thumbnail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在建立孩子自信與情緒穩定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僅可以促進精細動作、粗大動作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還能培養社會適應和情緒穩定等能力。父母在孩子的生活自理中可以運用拆解步驟、做好事前準備、瞭解孩子發展、保持正向態度和堅持原則等方法來幫助孩子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對於孩子的學習態度,你是否曾感到無助?現代家庭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如何讓孩子學會自主完成功課,培養自律與責任感。 不妨從一個簡單的例子出發,當孩子滿懷熱情想要創造某個東西時,你會怎麼做?透過尊重孩子的選擇,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我們可以啟發孩子的內在動力。這不僅關乎功課的完成,更是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Thumbnail
家長經常提問:孩子在家都不願意做家事,為什麼在團體裡就願意? 關鍵是:孩子在做家事中感受到了什麼?
Thumbnail
幼齡的孩子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有些是為人父母想教的,有些是孩子不知哪來的靈感,就喜歡做什麼事。至於,能不能做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當時,我們家才三歲多一點的小弟,經常陪著去接唸小學的哥哥下課,有很多機會在校園溜達。那麼多學校裏哥哥姐姐玩的東西,他就是看上了籃球。很不巧,那剛好是最不適合三歲小孩玩的球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真的放手讓孩子自主決定,這種主動性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尤其孩子中學到大學這個階段,真的是成長學習最迅速的時候,只要有動機,在各個方面進步的速度是令人吃驚的,從一次次的旅行中,看到孩子的成長,我們也就放心讓孩子單飛了!
Thumbnail
在開始要求孩子什麼事情都自動自發、自己規劃、自己解決問題前,我們需要先釐清幾件事情: 1.孩子的能力到達什麼程度:我們不會期待一個2歲幼兒自己過馬路、一個8歲的孩子自己規劃期末考複習,但我們會期待3歲的孩子自己穿脫鞋襪,若孩子還不會,目前到達什麼程度,已經會自己脫鞋了嗎?還無法左右腳穿正確嗎?無法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文章主要介紹孩子執行能力的相關內容。在文章中提到,執行能力是孩子在做事情時特定的腦部運作習慣,包括做計劃、開始工作、持續堅持、控制衝動、情緒控制、適應不同環境等能力。最後,文章推薦了一本相關書籍,並預告了下一篇的內容。
Thumbnail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在建立孩子自信與情緒穩定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僅可以促進精細動作、粗大動作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還能培養社會適應和情緒穩定等能力。父母在孩子的生活自理中可以運用拆解步驟、做好事前準備、瞭解孩子發展、保持正向態度和堅持原則等方法來幫助孩子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對於孩子的學習態度,你是否曾感到無助?現代家庭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如何讓孩子學會自主完成功課,培養自律與責任感。 不妨從一個簡單的例子出發,當孩子滿懷熱情想要創造某個東西時,你會怎麼做?透過尊重孩子的選擇,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我們可以啟發孩子的內在動力。這不僅關乎功課的完成,更是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Thumbnail
家長經常提問:孩子在家都不願意做家事,為什麼在團體裡就願意? 關鍵是:孩子在做家事中感受到了什麼?
Thumbnail
幼齡的孩子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有些是為人父母想教的,有些是孩子不知哪來的靈感,就喜歡做什麼事。至於,能不能做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當時,我們家才三歲多一點的小弟,經常陪著去接唸小學的哥哥下課,有很多機會在校園溜達。那麼多學校裏哥哥姐姐玩的東西,他就是看上了籃球。很不巧,那剛好是最不適合三歲小孩玩的球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真的放手讓孩子自主決定,這種主動性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尤其孩子中學到大學這個階段,真的是成長學習最迅速的時候,只要有動機,在各個方面進步的速度是令人吃驚的,從一次次的旅行中,看到孩子的成長,我們也就放心讓孩子單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