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灣歷史的二三事:蕭泰雄論「台灣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台灣漢人的祖源問題,近來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扣掉來自中國各地的外省族群,1945年二戰結束前,就已定居在台灣的漢人,大多數人的祖先究竟是閩粵移民,還是被漢化的平埔族?目前已出現一些挑戰主流觀點的論者,較知名的有沈建德、埔農、林媽利、潘智仁等人士。這些人從自身的專業出發,從不同角度論證大多數的台灣本省漢人是由漢化的平埔族後代、少數閩粵移民與平埔族通婚的混血兒組成,帶有原住民血統,而不是一些人士津津樂道的純種閩粵移民後代,或純正的中原人後代。
蕭泰雄與埔農、沈建德、潘智仁、林媽利一樣,都不是歷史、台史系所出身的研究者。按論者個人臉書上的介紹,蕭泰雄曾就讀中興大學農學院植物病理系,之後到日本留學,回台以後,曾在「台灣農耕生物科技研發中心」擔任研發生產部總監,1999年退休以後,沉迷於台灣歷史研究。他的研究心得主要發表在個人臉書、報紙(讀者投書或言論廣場之類的版面)、幾個網站,目前似乎還沒有集結成書,筆者找不到他的出書紀錄,youtube平台也沒有他的演講影片,算是一位非常低調的業餘研究者。

台灣的本省人非中國人

一些台灣人與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會將日治時期台灣戶口謄本種族欄的「福」、「廣」、「番」當作是族群分類,認為:註記為「福」的人,祖先來自福建,註記為「廣」的,祖先來自廣東,而標記為「番」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地原住民後代。蕭泰雄與一些論者反對這樣的解讀,直言當年從事調查的日本人與那些協助調查的台灣人(懂得漢文),主要是以語言區分台灣人,分作福建系、廣東系。蕭泰雄說:
日本人類學者是以族群為中心,將族群的語言以羅馬字拼音,再以漢文譯註,來考台灣人的母語,所以當時人種驅離是很嚴謹的。將在台灣的清國人驅逐的很乾淨,完全不懂『福』語或『廣』語的台灣人,在戶口謄本的種族欄內至註明『熟』。

日清甲午戰爭是清國與日本國的戰爭,清國戰敗,清國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人認定清國人就是外國人,所以那有權利選擇國籍,當時不願回國的清國人,至1905年12月31日在台漢人正確數為8083人。總督府後來發給這些人『華僑證件』,識別為中國人,後來這些人把在台灣財產處理完後,也逐漸回國。(從〈日治戶籍之福,廣,熟,還有中國人寄籍?〉引用 )
他不接受坊間那種直接把閩粵移民後代(包含原漢混血兒)當成「中國人」的作法,而是將「清國」與「中國」分開看待,把當年不願接受日本國籍卻不離開台灣、持有台灣總督府發給的「華僑證件」者,當作是「中國人」,而將其他接受日本國籍者及其子孫,排除在「中國人」之外,算作「台灣人」。

台灣人的族譜絕大多數很可疑

論者在〈台灣人的族譜98.4%可疑〉一文,分享自己的尋根經驗,寫道:
大學時期(一九六○年代),去聽〈台灣人的族譜98.4%可疑〉一位國民黨政權的御用歷史學者演講說:『鄉下民間村莊奉祀什麼菩薩,就知道該村莊的人從大陸那個地方搬來的』,而一直認為祖先是來自廣東饒平(記載著嘉慶年間來台)。一九八七年開放中國探親後,因生意關係,在所謂的「祖國」待了八年,退休回台前,特地到廣東饒平去尋根,花三天時間,卻發現,原來所謂的祖籍地是假的,連當地政府官員都坦承台灣許多祖籍地都是假的。
他認為,這種現象之所以出現,很可能是因為祖先並非來自廣東饒平,而是原先就住在台灣的平埔族人。同一篇文章裡,還提到:許多台灣人族譜上的祖籍地是假的,很可能是當年祖先進入社學──滿清官方為番人設立的學校──唸書以後,社學老師所賜予的。
除了「使用社學老師給予的祖籍地,避免被別人當作番人」這個目的,台灣平埔族人也為了因應官方的設籍政策,不得不使用漢姓,並同時杜撰自己的祖籍地。論者在另一篇文章〈族譜?你相信?〉,寫道:
台灣人原本就是有名但無姓氏。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年),清國政府規定台灣人必須選擇唐山姓、並強迫台灣人歸化唐山的設籍政策,導致台灣人必須杜撰自己祖籍是從唐山過來,否則無法立足。執行強迫設籍是在嘉慶年間,此所以台灣人的族譜大都是所謂的「嘉慶年間來台」。
據王世慶《台灣公私收藏族譜目錄》所述,一二一八件現有族譜及九十三件功德榜之中,蔣介石在一九五一年後編印的有八三五件,佔全數的六十三.七%;乾隆二十三年賜姓以前編印的只有二十二件,佔一.六%。蕭泰雄引用這樣的數據,提醒我們:台灣大多數人的族譜是到了蔣介石戒嚴統治時期才編印的,而非古印本或者代代傳抄的產物,造捏與竄改的空間很大,真實性相當可疑。

台語的前身──漳浦語,在大航海時代,已被台灣原住民使用

蕭泰雄曾在個人臉書發表「大航海時代前後散佈於台灣各地的日本人海商」、「大航海時代前、後活躍於中國沿海的中國海寇」的系列文章,以及「台灣人的移墾與『島內移民』之關係」、「大航海時代西洋人到來以前、與到來之後的台灣社會」等的單篇文章,透過這些文章,向讀者傳達與既定說法不同的台灣大航海時代歷史。
主流的說法是,古台灣人在大航海時代以前是過著原始、很少與外界來往的生活,是受了荷蘭人、日本人、中國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影響,才接觸到所謂的文明,尤其透過中國人,台灣原住民學會種稻、插秧、製陶、冶鍊金屬等技術,這才脫離極度封閉無知、野蠻落後的生活。針對上述這些偏見,他為文反駁,並強調:古台灣人早在西洋人來到東亞之前,就已經參與海上貿易,西洋人來到以後,仍然沒有缺席,而且使用當時通行於明帝國與日本海員、商人的漳浦語,與島內、島外的不同族群溝通。
蕭泰雄在「大航海時代前後散佈於台灣各地的日本人海商」、「大航海時代前、後活躍於中國沿海的中國海寇」的系列文章,努力強調日本人海商在台灣大航海時代所扮演的角色,同時反覆宣稱中國海盜因當局的海禁政策、台灣原住民兇悍出草行為,沒有多少人來台灣,來台灣的人大多也待不久,所謂的顏思齊、鄭芝龍率眾拓墾台灣是完全虛構的台灣歷史 ────對於上述的論調,我持保留態度,不輕易相信,作者的論証有些薄弱,不太能說服我!倒是漳浦語在台灣各族群溝通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我們注意因為這與平埔族群往後的漢化,與「台語」的形成息息相關。

不同平埔族群通婚,逐漸形成閩、粵語系的台灣人

台灣平埔族群如何漢化,以及他們與閩粵移民的真實關係,在台灣解嚴以後浮上台面,在學院與民間人士的努力之下,台灣各地的平埔族群當年漢化的大致經過,已經被發掘出來,但是在細節的部分,人們的認知仍有不小的分歧。
以語言來說,埔農、沈建德認為,平埔族會拋棄自己的母語,改說其他語言,是官府強勢推行的結果。官府透過「社學」教授平埔族學生閩南語、粵語,塾師不只強迫他們在學校使用,還要求他們儘量在部落使用。於是,在歧視與來自多方的壓力之下,平埔族人不得不就範。
然而,其他論者卻不這麼想,有人認為,平埔族人是想融入滿清帝國的主流社會,不想被當作外國人(當時蔑稱為「番」)而遭其他帝國臣民賤視,所以積極學習漢語、漢文,甚至接受多數人的生活習慣。一些論者則認為:閩、粵語在台灣通行,並非靠官府強力灌輸,而是透過貿易、通婚、人際往來等因素,逐漸取代平埔族原有的語言。蕭智雄認為最關鍵的因素,在於:不同族群之間的通婚。
我碰過很多朋友,在談論平埔族裔台灣人時,都自稱父系祖先是漢人,母系祖先是平埔族人,為何會有這種情形,其實是父系祖先與母系祖先是屬於平埔異族群通婚之情形,尤其是父系祖先到母系祖先部落工作情形最多,平埔屯兵時期最普遍。當平埔異族群通婚時,選擇共同之語言就是閩南話或客家話(日本政府稱副用語),使這些家庭往往本來所使用的閩南話或客家話是副用語 ,便成家庭之常用語,但各自之常用語(母語)沒有忘掉,日本政府所稱的常用語,就是我們現今所謂的母語。
至今我們仍把焦點放在平埔族人與閩粵移民通婚所產生的同化效應,忽視平埔族群之間的通婚、不同族群對生存資源(土地、水源、名位、金錢)的競爭,以及平埔族內部的族群融合等等的現象。蕭智雄不但注意到後者,而且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說法,供大家日後討論與檢驗!

結論

蕭泰雄對「台灣人」的種種說法,我歸納出四點,分別是「台灣的本省人非中國人」、「台灣人的族譜絕大多數很可疑」、「台語的前身──漳浦語,在大航海時代,已被台灣原住民使用」、「不同平埔族群通婚,逐漸形成閩南語系、粵語系的台灣人」。前面兩點已有許多人探討,而且逐漸成為台派對台灣歷史、台灣人的共同認知,甚至被一些人當作是台灣人該有的基本常識,後面兩點則是蕭泰雄所提的獨特觀點,雖然論証的嚴謹度不夠,不過把他的觀點當作假說,刺激學者繼續研究,或是供有興趣的人以寶貴的時間檢驗其真偽,我想應該夠格的。

論者的文章連結:

1.蕭泰雄,〈【日治戶籍之福,廣,熟,還有中國人寄籍?】〉,2020年2月25日發表在「彌勒熊報」。
2.蕭泰雄,〈台灣人的族譜 98.4%可疑〉,「溪湖楊姓敦素公衍派大族譜」網頁轉載,2011年3月26日發佈。
3.蕭泰雄,〈族譜?你相信?〉,「自由評論網」民眾投書,2012年7月16日發佈。
4.蕭泰雄,〈你是漢人的後代嗎?〉,「血源追溯─台灣控」,2013年8月11日發佈。
5.蕭泰雄在個人臉書上的發文,如:「大航海時代前後散佈於台灣各地的日本人海商」、「大航海時代前、後活躍於中國沿海的中國海寇」的系列文章,以及「台灣人的移墾與『島內移民』之關係」、「大航海時代西洋人到來以前、與到來之後的台灣社會」等的單篇文章。個人臉書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otato.hsiao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以下我將用Q&A的方式呈現,如果這篇文章能讓您快速得到相關資訊,甚至得到一些趣味,想進一步了解桃園的史前遺址,真是再好不過!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以下我將用Q&A的方式呈現,如果這篇文章能讓您快速得到相關資訊,甚至得到一些趣味,想進一步了解桃園的史前遺址,真是再好不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請問:你的祖國是中國嗎? 說是的,相信有臺灣人不認同,甚至還說臺灣才是我們的祖國。 說不是的,但追蹤索源,數典思祖,卻發現自己的祖宗還真是來自中國。 「中國」,不是某朝某代的國號,而是華夏民族自古以來紮根於那塊中華大地,這個中國,在許多古籍都有記載,不容否認。除非,你的祖宗不是來自中華大地,那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Thumbnail
荷蘭人、鄭成功到台灣時,台灣高山上有原住民,平地上也有原住民,這些住在平地的原住民就是平埔族。 平埔族一般分成10個族,其中5個平埔族住在中部地區,就是道卡斯族(斗葛族)、拍瀑拉族、巴宰族、巴布薩族、洪雅族(羅亞族、阿立昆族)。 其他5個族中,最有名的就是住在台南一帶的西拉雅族。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標題正確的全文應該是要叫「中華民國為中共國人的祖國」。   台灣一直過去都被小粉紅們說中國是台灣的祖國?可是中華民國的前身為大清帝國。 在國民黨撤軍來台之前,台灣這塊土地是很複雜的,有大清帝國的人民來台、有大元帝國的人民來台、有大明帝國的人民來台,甚至還有大日帝國,跟原住民族共16族。 換言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請問:你的祖國是中國嗎? 說是的,相信有臺灣人不認同,甚至還說臺灣才是我們的祖國。 說不是的,但追蹤索源,數典思祖,卻發現自己的祖宗還真是來自中國。 「中國」,不是某朝某代的國號,而是華夏民族自古以來紮根於那塊中華大地,這個中國,在許多古籍都有記載,不容否認。除非,你的祖宗不是來自中華大地,那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Thumbnail
荷蘭人、鄭成功到台灣時,台灣高山上有原住民,平地上也有原住民,這些住在平地的原住民就是平埔族。 平埔族一般分成10個族,其中5個平埔族住在中部地區,就是道卡斯族(斗葛族)、拍瀑拉族、巴宰族、巴布薩族、洪雅族(羅亞族、阿立昆族)。 其他5個族中,最有名的就是住在台南一帶的西拉雅族。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標題正確的全文應該是要叫「中華民國為中共國人的祖國」。   台灣一直過去都被小粉紅們說中國是台灣的祖國?可是中華民國的前身為大清帝國。 在國民黨撤軍來台之前,台灣這塊土地是很複雜的,有大清帝國的人民來台、有大元帝國的人民來台、有大明帝國的人民來台,甚至還有大日帝國,跟原住民族共16族。 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