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代開悟」了嗎?─學習的本質(1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作者:陳華夫

青原惟信禪師有言:「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開悟了嗎?

(圖片來源:陳華夫攝)

(圖片來源:陳華夫攝)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開悟了嗎?

「羅敷」已有夫,「使君」已有婦,還君明珠雙淚垂開悟了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開悟了嗎?

國學「四大導師」之一的王國維(字靜安),在所著的《人間詞話》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開悟了嗎?

開悟是一種擺脫自我執著的智慧成長,是一種認知的新境界,在中國,通常來自禪宗「當頭棒喝」的頓悟

禪宗開悟即是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之道呢?禪宗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也就是「不可說」,「說」就不是了。於是,明心見性的千古艱難,禪宗這句「不可說」是最坦誠的告白。惠能六祖曾說禪宗七祖菏澤神會是個“知解宗徒”,就是指他不能用悟證去契合那不可言說的,卻用思維去理解(Understanding),就犯了禪宗「不可說」的忌諱。

禪宗裡,「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在境界上仍差了一些;「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才算是從「有我」,到「無我」,到「涅槃」的開悟。這也類似《金剛經》的緣起緣滅,如夢幻泡影的開悟。(見拙文「現代開悟」的本質及釋義─學習的本質(10)

雖然千百年來,東方的開悟之道是明心見性,但人的本性是生理的「神經系統」(電學)及內分泌系統化學)所組成,人類的記憶與思考主要由神經以及「內分泌系統」共同完成。神經使用電訊號,作用較迅速,內分泌系統使用化學物質,作用較持久。經濟學大師哈耶克從控制論,系統論和資訊論出發,認為「自我」(主體性)是生物體在運動中尋找機會和應付外界不確定性時,按照達爾文的「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及拉馬克用進廢退」的法則所形成之自發秩序。於是,明心見性就是開悟這個自發秩序

寒流來襲,體溫度下降,心律,血壓,血糖,免疫系統的調控速率降低或失靈,感冒,流感、腹瀉,肺炎就會上身。此時人們的「發燒」就在提高免疫系統殺毒的能力。但有人怕「高燒」燒壞腦筋,頻打退燒針,大扯免疫系統的後腿,這就是沒有明心見性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造成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亢奮不止,造成口內、外瘡、身提多處過敏與發炎,失眠、便秘、躁鬱。明心見性的開悟之道,在如何調適生理的電學化學

蘋果的創辦人賈伯斯生前曾到印度朝聖,追尋東方的頓悟。而相對於東方明心見性的開悟,西方的開悟則偏向人生的意義,的追尋。

深層心理學家額斯特.貝克所著的《否認死亡》(The Denial of Death)說:「文化是種幻想,是個否認人會死亡的謊言,人們在「文化謊言」裡找到人生的意義,以成就自己世間的英雄偉業。文化謊言雖然虛幻,卻絕對必要,若完全摧毀人對文化幻想,人就淪落為徹徹底底的動物。」。

「苦海無邊」,人生的苦痛大多來自罪惡感自我懲罰,人是有限的動物,卻追求無限的永生。人的罪惡感」緣起於人的生之羈絆、緣起於人的死之恐懼、緣起於人的渺小和無助。所以,人並非只有動物性,也有宗教(神學)性;人的罪惡感需要救贖(清洗),人的「死亡恐懼」需要超越(追求永生)。醫學的心理治療不能取代宗教的救贖(清洗)。但現今世俗的宗教有太多世俗框架和拜物(或物化),世人真正需要的是一套不神秘,而追求永生的「有神」宗教或「無神」「意識形態」,俾能以之超越「死亡恐懼」、及拯救自我懲罰之折磨。(請看拙文探究華人的「罪惡感」?─學習的本質(5)及(見拙譯《自我影像─自我心裡探究》陳華夫譯註,1994之第5章)

小說家張愛玲早年寫的《中國人的宗教》之結尾語:「對於生命的來龍去脈毫不感到興趣的中國人,即使感到興趣也不大敢朝這上面想。思想常常漂流到人性的範圍之外是危險的,邪魔鬼怪可以乘隙而人,總是不去招惹它的好。中國人集中注意力在他們眼面前熱鬧明白的,紅燈照裡的人生小小的一部。在這範圍內,中國的宗教是有效的;在那之外,只有不確定的、無所不在的悲哀。什麼都是空的,像閻惜姣所說:“洗手淨指甲,做鞋泥裡蹋。”」(作者張愛玲按:閻惜姣,水滸戲(坐樓殺惜)中的女主角。請看拙文張愛玲的後半生傳奇─文學與藝術(1)

王國維留下遺書:「五十之年,只欠一死....。」後,自沉於北京頤和園的昆明湖。晚年自我放逐的張愛玲,臨死,在家徒四壁的住處,斜躺一張靠牆向窗的行軍床上,最後一次的《張看》窗外「爬滿了蝨子卻華麗蒼涼的一生」(按:張愛玲的名句:「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長滿了蝨子。」),她遺願骨灰灑向遠方,天邊不朽的繼續《張看》這個令她不捨的世界。(按:《張看》是張愛玲早年著名的散文集的書名。)

什麼都是「空」的中國人開悟了嗎?

也是中國人的你,開悟了嗎?
我在拙文細述我親歷40年的學習之旅─學習的本質(4)中說,「現代開悟」並非宗教裡的明心見性即身成佛,而是思想家掙脫確認偏見(即不自覺的捍衛自己過去的思想)的束縛,一如孔子所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自在,換句話說,「現代開悟」之後,就會成為深具洞識思想家

請看「陳華夫專欄」─學習的本質─系列文章:

「思考是有意識的系列回憶」理論開啟了思想史革命─學習的本質(1)
什麼是「思考」?如何「洞識」?何謂「思想家」?─學習的本質(2)
什麼是「記憶」?如何「記憶」?「記憶」的本質?─學習的本質(3)
學習的真相與反思─學習的本質(4)
「施捨」就是人生的「現代開悟」─學習的本質(5)
談「恐懼」─學習的本質(6)
探究華人的「罪惡感」?─學習的本質(7)
你孤獨了嗎?─學習的本質(8)
人腦如何創新思考?─學習的本質(9)
「現代開悟」的本質及釋義─學習的本質(10)
你「現代開悟」了嗎?─學習的本質(11)
人工智慧的「強化學習」與人類學習的優劣─學習的本質(12)
伽馬波(40赫茲)、記憶、失智症、及音樂治療(2023年版)─學習的本質(13)省思物理科學教育的真相─學習的本質(14)
類智慧真正優於AI電腦圍棋之處為何?─學習的本質(15)細述我親歷40年的學習之旅─學習的本質(16)
AI幫助人們改善記憶、思考能力─適用於年輕與銀髮人─學習的本質(17)
AI徹底改變大學理工教育的面貌─學習的本質(18)
AI模擬人類學習真能比人類更創新嗎?─學習的本質(19)
AI深度學習與《易經》的學習真有差異嗎?─學習的本質(20)
AI之ChatGPT的繪畫審美能力賞析─學習的本質(21)
請看懂智慧的本質:GPT-4的「人工通用智能」(AGI)落後人類有多遠?─學習的本質(22)
臺灣許皓鋐圍棋亞運金牌在學習圍棋上的意義─學習的本質(23)
論才華、機運、及成功─學習的本質(24)
DeepSeek影像生成之有「氣質」、「貴氣」的中國女士─學習的本質(25)

開悟與明心見性之區別(聖嚴法師-大法鼓 0089)DVD

明心見性- 维基百科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句话是出自哪里呀?

【王國維-人生三境界的探討】

人生的苦痛大多來自罪惡感的「自我懲罰」

《Sensory Order─An Inquiry into the Foundations of Theoretical Psychology》(感知的秩序─理論心理學基礎的探究),1952,Friedrich Hayek(弗里德里克.哈耶克)- 240頁

賈伯斯:到印度朝聖尋找偉大的頓悟

《Our troubled selves: A new and positive approach》,Allan Fromme(埃倫.佛洛姆),1967,中文版: 《自我影像─自我心裡探究》陳華夫譯註,1978,1994

《The Denial of Death (否認死亡)》Ernest Becker(額斯特·貝克)

張愛玲-->張愛玲經典散文-->中國人的宗教

張愛玲的後半生傳奇─文學與藝術(1)

《第二座山》:當世俗成就不再滿足你,你要如何為生命找到意義?

攀登你的“第二座山”

原來我如此富裕: 一個憂鬱症病人的故事

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 普林斯頓大受歡迎的佛學與現代心理學(Why Buddhism is True: Th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Meditation and Enlightenm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華夫hwafuchen的沙龍
483會員
250內容數
思想家─理解、解釋、預測世界。發表:9篇「深度政經分析」、6篇「現代開悟之洞識」、10篇「學習的本質」、13篇「美中關係」、4篇「驀然回首」、21篇「文學與藝術」、36篇「科技與智慧」、9篇「圍棋的本質」、40篇「美中經濟」、28篇「美股的本質」、12篇「美聯儲的本質」、12篇「貨幣及美元的本質」,共201篇。
2020/08/13
作者:陳華夫 美國總統川普(74歲)的侄女瑪麗·川普(55歲)在2020/7/14日出版了一本書《過多與永匱(Too Much and Never Enough)—我的家庭如何造就這世界最危險的男人》(見中譯版:特朗普家人爆料:我的家庭如何造就這世界最危險的男人(上,下)。
Thumbnail
2020/08/13
作者:陳華夫 美國總統川普(74歲)的侄女瑪麗·川普(55歲)在2020/7/14日出版了一本書《過多與永匱(Too Much and Never Enough)—我的家庭如何造就這世界最危險的男人》(見中譯版:特朗普家人爆料:我的家庭如何造就這世界最危險的男人(上,下)。
Thumbnail
2020/07/13
作者:陳華夫 我當初在社交平台Line上,與舊識好友「早安」之餘,還貼了些感觸牢騷的文章,偶而也搏得「按讚」,但貼文不能太長,數百字就會「洗版」掉他人的貼文。於是在友人建議下,我以「部落格」連結代替貼文。一來可以寫點長文,二來不必費勁
Thumbnail
2020/07/13
作者:陳華夫 我當初在社交平台Line上,與舊識好友「早安」之餘,還貼了些感觸牢騷的文章,偶而也搏得「按讚」,但貼文不能太長,數百字就會「洗版」掉他人的貼文。於是在友人建議下,我以「部落格」連結代替貼文。一來可以寫點長文,二來不必費勁
Thumbnail
2020/06/08
由音樂喚起的記憶一般出自於我們的青少年期,及成年期的開始的記憶高峰─即「記憶隆起」。氣味所勾引出的記憶,是私人化的記憶。而音樂勾引出的記憶通常是群體,眾人的。因為我們通常和朋友一起唱歌、聽音樂會、參加葬禮或婚禮,音樂的回憶帶我們時光倒流,老友重相逢。
Thumbnail
2020/06/08
由音樂喚起的記憶一般出自於我們的青少年期,及成年期的開始的記憶高峰─即「記憶隆起」。氣味所勾引出的記憶,是私人化的記憶。而音樂勾引出的記憶通常是群體,眾人的。因為我們通常和朋友一起唱歌、聽音樂會、參加葬禮或婚禮,音樂的回憶帶我們時光倒流,老友重相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2017.8.4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溈山和尚①云:「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道別有法教渠修行趨向。」 溈山此語,非徹法源底者不能道。 今稍有省覺,便謂一生參學事畢者,獨何歟? 【注釋】 ①溈山和尚:唐朝溈仰宗初祖・靈祐禪師。
Thumbnail
2017.8.4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溈山和尚①云:「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道別有法教渠修行趨向。」 溈山此語,非徹法源底者不能道。 今稍有省覺,便謂一生參學事畢者,獨何歟? 【注釋】 ①溈山和尚:唐朝溈仰宗初祖・靈祐禪師。
Thumbnail
一、示清淨居士 (李堤舉獻臣)
Thumbnail
一、示清淨居士 (李堤舉獻臣)
Thumbnail
2015.7.17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學者不可泥於文字語言。 蓋文字語言,依他作解,障自悟門,不能出言象之表。 昔達觀頴①,初見石門聰和尚,室中馳騁口舌之辯。 聰曰:『子之所言,乃紙上語。若其心之精微,則未睹其奧,當求妙悟。 悟則超卓傑立,不乘言,不滯句,如師子王吼哮,百獸震駭。 外。
Thumbnail
2015.7.17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學者不可泥於文字語言。 蓋文字語言,依他作解,障自悟門,不能出言象之表。 昔達觀頴①,初見石門聰和尚,室中馳騁口舌之辯。 聰曰:『子之所言,乃紙上語。若其心之精微,則未睹其奧,當求妙悟。 悟則超卓傑立,不乘言,不滯句,如師子王吼哮,百獸震駭。 外。
Thumbnail
2014.12.18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圓悟①曰: 「衲子雖有見道之資。若不深蓄厚養,發用必峻暴。 非特無補教門,將恐有招禍辱。」 《與文主簿》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對圓悟克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現代社事事講求效率,希望能快,又省力多發。 何況修道是為求解脫,不在熱鬧場。
Thumbnail
2014.12.18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圓悟①曰: 「衲子雖有見道之資。若不深蓄厚養,發用必峻暴。 非特無補教門,將恐有招禍辱。」 《與文主簿》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對圓悟克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現代社事事講求效率,希望能快,又省力多發。 何況修道是為求解脫,不在熱鬧場。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7.13 良因法師 隨筆 白雲曰: 「道之隆替豈常耶?在人宏之耳。 故曰:『操則存,捨則亡』。 然非道去人,而人去道也。 古之人處山林,隱朝市,不牽於名利,不惑於聲色,遂能清振一時,美流萬世。 豈古之可為,今之不可為也。 由教之未至,行之不力耳。 《答功輔書》 【演蓮法師譯文】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7.13 良因法師 隨筆 白雲曰: 「道之隆替豈常耶?在人宏之耳。 故曰:『操則存,捨則亡』。 然非道去人,而人去道也。 古之人處山林,隱朝市,不牽於名利,不惑於聲色,遂能清振一時,美流萬世。 豈古之可為,今之不可為也。 由教之未至,行之不力耳。 《答功輔書》 【演蓮法師譯文】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7.12 良因法師 隨筆 白雲謂功輔曰: 「昔翠巖真點胸①耽味禪觀,以口舌辯利,呵罵諸方未有可其意者,而大法實不明了。 一日金鑾善侍者②見而笑曰:師兄參禪雖多,而不妙悟,可謂癡矣。」 《白雲夜話》 【演蓮法師譯文】 白雲守端禪師對郭功輔說: 良因贊曰: 曰:「唸《法華經》已及三千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7.12 良因法師 隨筆 白雲謂功輔曰: 「昔翠巖真點胸①耽味禪觀,以口舌辯利,呵罵諸方未有可其意者,而大法實不明了。 一日金鑾善侍者②見而笑曰:師兄參禪雖多,而不妙悟,可謂癡矣。」 《白雲夜話》 【演蓮法師譯文】 白雲守端禪師對郭功輔說: 良因贊曰: 曰:「唸《法華經》已及三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