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代開悟」了嗎?─學習的本質(11)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作者:陳華夫
青原惟信禪師有言:「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開悟了嗎?
(圖片來源:陳華夫攝)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開悟了嗎?
「羅敷」已有夫,「使君」已有婦,還君明珠雙淚垂開悟了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開悟了嗎?
國學「四大導師」之一的王國維(字靜安),在所著的《人間詞話》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開悟了嗎?
開悟是一種擺脫自我執著的智慧成長,是一種認知的新境界,在中國,通常來自禪宗「當頭棒喝」的頓悟
明心見性之道呢?禪宗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也就是「不可說」,「說」就不是了。於是,明心見性的千古艱難,禪宗這句「不可說」是最坦誠的告白。惠能六祖曾說禪宗七祖菏澤神會是個“知解宗徒”,就是指他不能用悟證去契合那不可言說的,卻用思維去理解(Understanding),就犯了禪宗「不可說」的忌諱。
禪宗裡,「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在境界上仍差了一些;「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才算是從「有我」,到「無我」,到「涅槃」的開悟。這也類似《金剛經》的緣起緣滅,如夢幻泡影的開悟。(見拙文「現代開悟」的本質及釋義─學習的本質(10)
雖然千百年來,東方的開悟之道是明心見性,但人的本性是生理的「神經系統」(電學)及內分泌系統化學)所組成,人類的記憶與思考主要由神經以及「內分泌系統」共同完成。神經使用電訊號,作用較迅速,內分泌系統使用化學物質,作用較持久。經濟學大師哈耶克從控制論,系統論和資訊論出發,認為「自我」(主體性)是生物體在運動中尋找機會和應付外界不確定性時,按照達爾文的「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及拉馬克用進廢退」的法則所形成之自發秩序。於是,明心見性就是開悟這個自發秩序
寒流來襲,體溫度下降,心律,血壓,血糖,免疫系統的調控速率降低或失靈,感冒,流感、腹瀉,肺炎就會上身。此時人們的「發燒」就在提高免疫系統殺毒的能力。但有人怕「高燒」燒壞腦筋,頻打退燒針,大扯免疫系統的後腿,這就是沒有明心見性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造成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亢奮不止,造成口內、外瘡、身提多處過敏與發炎,失眠、便秘、躁鬱。明心見性的開悟之道,在如何調適生理的電學化學
蘋果的創辦人賈伯斯生前曾到印度朝聖,追尋東方的頓悟。而相對於東方明心見性的開悟,西方的開悟則偏向人生的意義,的追尋。
深層心理學家額斯特.貝克所著的《否認死亡》(The Denial of Death)說:「文化是種幻想,是個否認人會死亡的謊言,人們在「文化謊言」裡找到人生的意義,以成就自己世間的英雄偉業。文化謊言雖然虛幻,卻絕對必要,若完全摧毀人對文化幻想,人就淪落為徹徹底底的動物。」。
「苦海無邊」,人生的苦痛大多來自罪惡感自我懲罰,人是有限的動物,卻追求無限的永生。人的罪惡感」緣起於人的生之羈絆、緣起於人的死之恐懼、緣起於人的渺小和無助。所以,人並非只有動物性,也有宗教(神學)性;人的罪惡感需要救贖(清洗),人的「死亡恐懼」需要超越(追求永生)。醫學的心理治療不能取代宗教的救贖(清洗)。但現今世俗的宗教有太多世俗框架和拜物(或物化),世人真正需要的是一套不神秘,而追求永生的「有神」宗教或「無神」「意識形態」,俾能以之超越「死亡恐懼」、及拯救自我懲罰之折磨。(請看拙文探究華人的「罪惡感」?─學習的本質(5)及(見拙譯《自我影像─自我心裡探究》陳華夫譯註,1994之第5章)
小說家張愛玲早年寫的《中國人的宗教》之結尾語:「對於生命的來龍去脈毫不感到興趣的中國人,即使感到興趣也不大敢朝這上面想。思想常常漂流到人性的範圍之外是危險的,邪魔鬼怪可以乘隙而人,總是不去招惹它的好。中國人集中注意力在他們眼面前熱鬧明白的,紅燈照裡的人生小小的一部。在這範圍內,中國的宗教是有效的;在那之外,只有不確定的、無所不在的悲哀。什麼都是空的,像閻惜姣所說:“洗手淨指甲,做鞋泥裡蹋。”」(作者張愛玲按:閻惜姣,水滸戲(坐樓殺惜)中的女主角。請看拙文張愛玲的後半生傳奇─文學與藝術(1)
王國維留下遺書:「五十之年,只欠一死....。」後,自沉於北京頤和園的昆明湖。晚年自我放逐的張愛玲,臨死,在家徒四壁的住處,斜躺一張靠牆向窗的行軍床上,最後一次的《張看》窗外「爬滿了蝨子卻華麗蒼涼的一生」(按:張愛玲的名句:「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長滿了蝨子。」),她遺願骨灰灑向遠方,天邊不朽的繼續《張看》這個令她不捨的世界。(按:《張看》是張愛玲早年著名的散文集的書名。)
(圖面來源:张看 下册
什麼都是「空」的中國人開悟了嗎?
也是中國人的你,開悟了嗎?
我在拙文細述我親歷40年的學習之旅─學習的本質(4)中說,「現代開悟」並非宗教裡的明心見性即身成佛,而是思想家掙脫確認偏見(即不自覺的捍衛自己過去的思想)的束縛,一如孔子所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自在,換句話說,「現代開悟」之後,就會成為深具洞識思想家
請看「陳華夫專欄」─學習的本質─系列文章:

「思考是有意識的系列回憶」理論開啟了思想史革命─學習的本質(1)
什麼是「思考」?如何「洞識」?何謂「思想家」?─學習的本質(2)
什麼是「記憶」?如何「記憶」?「記憶」的本質?─學習的本質(3)
學習的真相與反思─學習的本質(4)
「施捨」就是人生的「現代開悟」─學習的本質(5)
談「恐懼」─學習的本質(6)
探究華人的「罪惡感」?─學習的本質(7)
你孤獨了嗎?─學習的本質(8)
人腦如何創新思考?─學習的本質(9)
「現代開悟」的本質及釋義─學習的本質(10)
你「現代開悟」了嗎?─學習的本質(11)
人工智慧的「強化學習」與人類學習的優劣─學習的本質(12)

伽馬波(40赫茲)、記憶、失智症、及音樂治療(2023年版)─學習的本質(13)
省思物理科學教育的真相─學習的本質(14)
類智慧真正優於AI電腦圍棋之處為何?─學習的本質(15)
細述我親歷40年的學習之旅─學習的本質(16)
AI幫助人們改善記憶、思考能力─適用於年輕與銀髮人─學習的本質(17)
AI徹底改變大學理工教育的面貌─學習的本質(18)
AI模擬人類學習真能比人類更創新嗎?─學習的本質(19)
AI深度學習與《易經》的學習真有差異嗎?─學習的本質(20)
AI之ChatGPT的繪畫審美能力賞析─學習的本質(21)
請看懂智慧的本質:GPT-4的「人工通用智能」(AGI)落後人類有多遠?─學習的本質(22)
臺灣許皓鋐圍棋亞運金牌在學習圍棋上的意義─學習的本質(23)
論才華、機運、及成功─學習的本質(24)
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 普林斯頓大受歡迎的佛學與現代心理學(Why Buddhism is True: Th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Meditation and Enlightenment)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76會員
249內容數
思想家─理解、解釋、預測世界。發表:9篇「深度政經分析」、6篇「現代開悟之洞識」、10篇「學習的本質」、13篇「美中關係」、4篇「驀然回首」、21篇「文學與藝術」、36篇「科技與智慧」、9篇「圍棋的本質」、40篇「美中經濟」、28篇「美股的本質」、12篇「美聯儲的本質」、12篇「貨幣及美元的本質」,共201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作者:陳華夫  焦慮是持續、模糊的擔憂,人們需要一種叫得出名字的「恐懼」來嚇住自己,以擺脫焦慮。正如「薩特」對希伯來人說的:「假如沒有的話,就塑造一個!」因爲這個世界需要替罪的羔羊。於是人們按照自己的焦慮和想像,塑造自己的羔羊—不管它是蟑螂、老鼠,還是恐怖片,黑色禮拜五。
作者:陳華夫 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2015年出版了《品格之路》(The Road to Character)的書。他認為當時美國文化狀態似乎不錯,因為當時關注的社會文化是個人如何深入自己的內心生活。但在2019/4他又出版了一本書,《第二座山》(The Second Mountai
作者:陳華夫 今年(109學年度)學測「數學科」15級分人數暴增。大考中心坦言行政監督不周,「數學科」難度不符預期,大考中心主任請辭。今年拿到最高15級分的人數以「數學科」最多,共1萬4489人,約佔總報考人數約13萬3000人的11%,約是去年的兩倍,而由於去年(108學年度)學測數學科高分群人數
作者:陳華夫  焦慮是持續、模糊的擔憂,人們需要一種叫得出名字的「恐懼」來嚇住自己,以擺脫焦慮。正如「薩特」對希伯來人說的:「假如沒有的話,就塑造一個!」因爲這個世界需要替罪的羔羊。於是人們按照自己的焦慮和想像,塑造自己的羔羊—不管它是蟑螂、老鼠,還是恐怖片,黑色禮拜五。
作者:陳華夫 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2015年出版了《品格之路》(The Road to Character)的書。他認為當時美國文化狀態似乎不錯,因為當時關注的社會文化是個人如何深入自己的內心生活。但在2019/4他又出版了一本書,《第二座山》(The Second Mountai
作者:陳華夫 今年(109學年度)學測「數學科」15級分人數暴增。大考中心坦言行政監督不周,「數學科」難度不符預期,大考中心主任請辭。今年拿到最高15級分的人數以「數學科」最多,共1萬4489人,約佔總報考人數約13萬3000人的11%,約是去年的兩倍,而由於去年(108學年度)學測數學科高分群人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若人會得,不妨有箇入處;若也不會,莫道不疑好。
Thumbnail
  我剛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時,對他藉詩詞來表達的「人生三境界」印象最為深刻。他說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下面三個境界: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一個人在準備踏上人生征途時,登高遠眺,心中充滿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但也暗示我們要高瞻遠矚,志向要遠大,還要懂得忍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把固有的成見放下_禪七開示節錄9v2_方丈開仁長老 一、現代眾生的根性,較難專注於學習 二、把握好因緣,將固有的成見放下 其實,學佛的人如果沒有在聽聞佛法,雖然可能學到很多修行方法、很多方式,也都認為自己是在實修,但是帶著這種根深蒂固的身見、我見在修,實際上是很難有成就的。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有人問禪師如何開悟?禪師卻似雞同鴨講的回問:你有聽見流水潺潺的聲音嗎?你真的有聽見嗎? 世界自然有可看見的部分,卻也有看不見的部分。朗朗乾坤,世界從來就無意隱藏自己,重點是你有沒有“真正”看見與聽見?有沒有看見與聽見的“意願”?——那與自我(ego)無關的「不可見」的部分,或許就是自性(self)。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諸佛菩薩降凡塵,隨緣渡化現禪機; 山青水綠依舊在,靈光不昧復本來。   現在請你閉上眼睛,全身放鬆。 靜靜的聆聽生命的呼喊!   人世塵勞,憂苦身心,進入佛門,塵緣放下,聽一曲佛門妙音,飲一首般若妙酒,醉了吧!心如虛空,一念不起!   今逢三曹普渡,幸得明師一指,點破了,六萬年的烏雲
Thumbnail
若人會得,不妨有箇入處;若也不會,莫道不疑好。
Thumbnail
  我剛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時,對他藉詩詞來表達的「人生三境界」印象最為深刻。他說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下面三個境界: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一個人在準備踏上人生征途時,登高遠眺,心中充滿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但也暗示我們要高瞻遠矚,志向要遠大,還要懂得忍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把固有的成見放下_禪七開示節錄9v2_方丈開仁長老 一、現代眾生的根性,較難專注於學習 二、把握好因緣,將固有的成見放下 其實,學佛的人如果沒有在聽聞佛法,雖然可能學到很多修行方法、很多方式,也都認為自己是在實修,但是帶著這種根深蒂固的身見、我見在修,實際上是很難有成就的。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有人問禪師如何開悟?禪師卻似雞同鴨講的回問:你有聽見流水潺潺的聲音嗎?你真的有聽見嗎? 世界自然有可看見的部分,卻也有看不見的部分。朗朗乾坤,世界從來就無意隱藏自己,重點是你有沒有“真正”看見與聽見?有沒有看見與聽見的“意願”?——那與自我(ego)無關的「不可見」的部分,或許就是自性(self)。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諸佛菩薩降凡塵,隨緣渡化現禪機; 山青水綠依舊在,靈光不昧復本來。   現在請你閉上眼睛,全身放鬆。 靜靜的聆聽生命的呼喊!   人世塵勞,憂苦身心,進入佛門,塵緣放下,聽一曲佛門妙音,飲一首般若妙酒,醉了吧!心如虛空,一念不起!   今逢三曹普渡,幸得明師一指,點破了,六萬年的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