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捲動社會,從最紮實的討論做起

原報導於:2018-02-10 編採:鄭珮宸 責任編輯:黃家茹

「接地氣」 集結人們的力量,展現教育精神
社財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以近廿年的推動經驗,在過去打造的根基下,以倡議遊說、工作坊、介紹社區大學理念和經驗為主;近年來,在奠定一定的基礎後,全促會則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平台,嘗試推廣社大的實作經驗並協助社大運作。雜學校提倡由下而上、創意開花的教育精神,與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從地方開始捲動」的理念相符,「透過『捲動』,就像蜂巢一樣由小而大的帶來改變」,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以下簡稱全促會)秘書長表示。今年以「接地氣」為策展主軸的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從去年規劃、接洽各社區大學到為期三個月的深訪與調查,以十五所大學的十五個故事,展現社區大學的教育精神。「教育能讓一個人自覺自己有力氣改變」,小群體的討論和溝通一直是全促會發動社群力量的主要策略。台灣的社區大學沒有法人資格,因此需委託基金會、學校或協會辦理學;也因此沒有固定的硬體設備、工資與人力資源稀缺,唯一的力量來自於「人」,「從小場討論捲動;不一定會變成什麼樣子,但整個過程和最終的結果,都是圍繞著參與社群的人們發生的。」這次策展的專案負責人亞耘表示。
文山社大的在地花生種植,也是全促會的輔導之下,透過長期的對話和集體智慧的凝聚,結晶而成的發展方向(圖:全促會)。

由學習探究議題,轉化為行動
以老師和成年學員為核心,社大課程從日常生活和技術切入,在討論中帶入地方議題,接著捲入更大的全國甚至世界脈絡中。「一個已經被社會定型的庶民,聚在一起也可以有行動力、有議題性」,主任表示。社大希望帶著公民,透過學習轉化自身和所關心的地方。例如從拍攝與剪輯課程,原本是鼓勵一群五十歲上下的媽媽們用影像記錄生活周遭,但隨著剪輯課程推進,老師看著學員拍攝的小溪素材,近一步追問小溪的故事,慢慢帶動學員探究地方記憶與都市計畫政策對地景的影響。一群本來只想學著剪片的社區媽媽就這樣組成一個緊密的群體,動員彼此關注社區生態與開發的公共議題。又或者南投竹山的LINE社群老人們,以軟體關注社區空氣品質。
這次的主題「接地氣」中常見的食農議題也是這樣捲動的結果,從同仁確認主題、發展論述,再落實到社大課程中,出現了花生油、養蜂、葡萄酒等等路徑。除了鄉村型社大從生產面討論,都市型社大也透過都市菜圃開啟人際互動,成為分享城市;這些經驗豐富市民生活後也能逐步撼動水泥、進而撼動傳統都市計畫邏輯。
展場設計的重點,就是接到所有人的想法、透過討論捲動新的可能(圖:全促會)

以人為本,磨合出更多可能
「社群」就是社大的核心力量:捲動社群帶來的公共性。但這些發生都需要成本,因此除了師生間的聯繫,行政人員之間的串連也是重要的動力來源:最早推動者需要不計成本的投入時間和推廣,「甚至校長自己下去,跟著上課」。
課程發動後的維繫又是新的課題,有限的資源使得七、八人的社大編制需要面對三四千個學員的學期資料、一兩百門課的資料,評鑑考核、老師聘僱。除了慣時性的行政庶務,為了傳達社大本身理想,還須舉辦社區調查、舉辦工作坊與論壇等;每個活動又因為強調「以人為本」,就需要更多時間磨合,「用時間磨、用人去磨,就會磨出厚度」,秘書長表示。
全促會這次參加雜學校的展覽,主要動機是去年參與的收穫豐富;今年透過展場的設計,以「接地氣」為題,嘗試將更多社大的活動帶回展場。因為強調徹底的討論,全促會將展場設計成溝通的平台,四方方的小箱子可以坐下可以當小桌子,都是讓對話發生的空間。另一方面牆上的留言板更讓不同時段、不同背景的人們可以透過文字串流想法。他們也積極申請了手作課程,小朋友在攤位上自己動手做豆腐、觀察蜂巢等等活動吸引了大批兒童家長駐足。這一年的討論、與雜學校策展人的密切交流,以及展場上與其他團體的互動,這些實際的操作都在展場上重新被體現、被參展者體驗,更傳達了雜學校理念動態性的一面。
展場的討論版(圖:全促會)
「說捲動,就是因為用人磨的方向是未知的」,未來社大的走向仍需要更多溝通與討論,每個社大的走向與期待都不同,如何整合,是下一步進程。就具體討論本身而言,秘書長希望推動公民審議學校,透過社大發動高品質討論,並利用社大既有的網絡,將地方主題融入校園,以「多工」為目標發展地方學。從點發散的陣地戰,進而捲動成面的社會運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