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跟評估,是給孩子需要的資源讓他們成長茁壯。
還記得我第一次完成小衫的發展評估,包子老師似乎語重心長地講了一句:「謝謝媽媽」。當時並不了解老師複雜的心情,後來才漸漸發現許多家長非常害怕孩子被標籤,而造成人生中無法抹滅的紀錄。
但是評估結果是用來協助讓家長、學校老師、治療單位知道孩子成長中需要的資源幫助他成長。
這些年陪孩子在各種政府單位、醫療單位來來去去,觀察到有些父母即使孩子有種種跡象需要專業人士的評估與支援,但是自己還是害怕去面對自己孩子的不同。
就連在一個早療講座中,有父母覺得孩子不需要申請身心障礙手冊,家裡不缺補助金,不希望留下記錄。
在另一個場合,有父母傾向帶孩子去評估標準拿捏比較寬鬆的醫院,來說服自己孩子並沒有什麼問題。
也有老師提到,家長刻意隱瞞孩子的狀況而讓老師花費更多不需要的心力來幫助這孩子。我相信這些家長並非是壞家長,而是太愛孩子,太擔心孩子,才會害怕孩子被標籤化,留下家長以為的不好的紀錄。
我會不會害怕孩子被標籤化?答案是會的!但是,當初包子老師建議我帶小衫去做評估時,我其實並沒有思考到標籤化這件事。我相信老師會提出這樣的建議也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從過去的教學經驗認為評估是為了小衫好。雖然當時只跟老師接觸了一個多月,但是我相信老師的判斷。我滿腦子思考的是,我要怎麼做才是對孩子最好。
評估能讓身邊的人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狀況,提供他所需要的協助。孩子並不會因為不去評估或是刻意隱瞞他的狀況,問題就不存在了。時間久了,錯過了黃金治療期,反而剝奪了他可以早日達到同齡孩子能力的機會。
最嚴重的就是老師不了解孩子的需求,以為只要多給他點時間與壓力他就可以做到,或是完全放棄他,把孩子放置在教室的角落自生自滅。等到長大成人,反而人生要經歷更多的挫折與碰撞,不斷地摸索找出生存之道。
重要的是,不應該在意孩子被貼標籤。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把身上的標籤撕掉,提供給他更多的支援,趕上同齡孩子的能力。老師對於特殊生的要求會比普通生更低,也會適度做一些調整,加強訓練他的能力。如此,在求學過程不至於挫折感過重影響到自信心與學習動機,而避免自暴自棄的狀況。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能接納孩子的差異,我們又如何讓別人接納他們呢?
我之前的有一篇文章有提到:或許我們很難左右他人如何看待這些發展遲緩的幼兒。但是,當我們這些父母以及身旁的老師,如果可以合理地看待孩子的需求,以及所需要的協助,我們就會有辦法慢慢影響其他人,包含家人、同學、同學父母等等的看法。這些發展遲緩的幼兒所需要的不是他人的同情,而是可以被合理地對待。希望身邊的人可以多一分的包容、多一分的接納、多一分的耐心還有多一分的理解來看待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