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淺談人我之間相處的界限-以家庭、職場為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工作幾年有了,漸漸累積提供家長諮詢和職涯諮詢的經驗,發現很多家庭與職場都有界限模糊甚至混亂,以至於分不清楚這是「我的」還是「你的」還是「他的」需求、責任、權利、權力的問題,雖然大家即便有財力,也不一定願意花費幾千元的金錢透過自費諮商釐清這些心理議題,但希望本獅書寫這篇文章,可以拋磚引玉,讓身處華人文化常常界限混亂的我們,在面對事情時可以比較「了了分明」,(詳見註1說明)稍微清明一些。
  前幾年到醒吾科技大學演講,有引用楊嘉玲諮商心理師書寫一書的【心理界限】(詳見註2說明)中的觀點,說明界限的定義即為:「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沿用楊心理師的話,我再做延伸說明:界限本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分野與距離,若沒有用妥當的方式說出自己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只會讓彼此的關係緊張,對自己、對別人溝通上都無益,甚至造成事情混亂、情緒亦更混亂的局面。
  以家庭來說,舉例而言,我們曾聽過台灣諺語「囝仔人有耳無喙(小孩子有耳無嘴)」原本的用意我猜可能是要小朋友多聽、多學,在大人說話時不要妄加插嘴、發表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後來卻被大家引申為小孩不應發表自己的意見,只需要好好順從大人的命令就好。試想,孩子(6-12歲)或小小孩(6歲以下的孩童)若真的都不使用嘴巴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或哭喊,他有辦法向我們表達他需要什麼、不要什麼嗎?若小小孩在需要媽媽餵奶的時候,不大聲啼哭讓媽媽知道自己餓了,而媽媽也沒有注意到小孩的異狀,那這樣的小小孩注定存活不下來;同理,若父母一味權威地要求家中孩子要做到什麼,也要求孩子只要聽話就好,不讓兒童有機會說自己的所思所想,長久下來,孩子只能把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吞到心裡、當作不存在,當長大成人時,自然也搞不清楚:什麼是父母的期望、想法、感受?什麼又是自己的期望、想法、感受?不曉得自己需要什麼的人,也無法開口提出需求,自然得不到資源,又如何在現實社會中生存得好?
  等這個孩子長大了,進入職場以後,有可能變成「便利貼女孩」或「工作狂」,陷入別人叫他做什麼他就做、無法尋求同事與主管支援、無限加班、工作超時、不知所措的局面,久而久之工作效率降低、身心俱疲,最後甚至嚴重到自己負荷不了工作,黯然離職,無法順利工作、無法自力更生的局面。
  以職場而言,每位工作者都需顧及「工作倫理」,而「工作倫理」其中一部分就是工作中要有「責任感」。責任感是「有限的」責任,只負擔自己能夠承受的責任,而非負擔超出自己職責的責任。若是沒有界限概念的孩子長大成人了,必然會分不清哪些責任是超載的?哪些時刻時需要找人支援?哪些時候是需要稟告主管,讓主管重新分配人力、調度資源去完成的?沒有界限概念的大人,自然無法清楚了解哪些是「主管的期待」?哪些又是「自己的責任」?哪些是「同事的職責」?哪些是「超載的要求」?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幫忙」?哪些是「自己可以從工作中獲取的資源」?
  若各位讀者想把界限釐清一些,讓自己更看懂人我之間的分際、拿捏得當相處之間的分寸,不妨先從一個小練習開始:
小練習
每天睡前花十分鐘依序問自己:
1. 今天我的心情怎麼樣?
(盡量用「情緒形容詞」(詳見註3)具體描述,或用比喻的方式說明,切勿只是回答:還好、不錯、不好等等模糊、概括的用詞。)
2. 今天發生了什麼印象深刻的事?
(此事可能與上題回應的心情有關,憑直覺回答即可)
3. 這件事情引發了我的情緒,也有引發別人的情緒嗎?
4. 若有,我的情緒和別人的情緒分別是什麼?相同的心情是什麼?不同的心情又是什麼?
(一樣用情緒形容詞具體描述,或用比喻的方式說明,切勿只是回答:還好、不錯、不好等等模糊、概括的用詞。)
5. 若沒有,這件事情引發我什麼情緒?
(一樣用情緒形容詞具體描述,或用比喻的方式說明,切勿只是回答:還好、不錯、不好等等模糊、概括的用詞。)
  以上的問題也可以視各位讀者的需要,在每一句的開頭加上「在家中…」或「在工作上…」,即可更具體地釐清自己在家庭、職場等場域中人我之間的情緒與界限。
註1:了了分明:此為辯證行為治療(DBT)的其中一種核心技巧,重點是較為客觀地描述事件,不把「好」、「壞」或其他類似的評價加在這件事上面。因為評斷是常常是大腦為了做出快速判斷的簡化敘述,當我們開始評斷,可能我們就會離事實更遠。把這樣的評斷信以為真,常對情緒有負面影響。
註2:書本全名為【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為楊嘉玲諮商心理師撰寫,於2017年於采實文化出版之作。
註3:「情緒形容詞」是只用來描述情緒的詞語,Ekman定義了六種全人類共有的基本情緒,包括:驚訝、憤怒、厭惡、快樂、悲傷、恐懼。而這六種情緒衍生、複合而成的情緒又更多。若想要了解「情緒形容詞」的範例,可參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是談愛系列第五篇,本系列終於走到了尾聲,這也是今年的最後一篇文章了!下週本獅也要沉澱一下自己以迎向新年,暫先封筆休息一週,明年再續。 但願接下來兩週之間,每位讀者的愛情終能開花結果,有情人終成眷屬。
又是歲末年終之時了! 自己每到了十二月份,總會懷想過往歲月,又想再發一篇〈感恩與道別〉的文章,為區辨每年的文章,從此文開始,此系列文章標題皆列為〈感恩與道別+當年年份〉,以資紀念,紀錄每年面對一年將盡的心路歷程。
「老師,我們會談幾次?」 「老師,我們大約還要再談幾次?」 這大概是所有民眾進晤談室時最關心的話題。 本獅就此議題,簡單地先以一篇文章回應大家,希望大家看了文章之後,會對諮商這件事更熟悉一些,也更願意嘗試一些。
        我具體陳述諮商成效的文章,這是第一篇。 本獅往後有時間還會再陸續整理出相關文章,給各位讀者參考。目前先把大致對此主題的心得整理成這一篇文章,未來有機會再補充細節給各位知道。 希望諮商這件事可以越來越走入各位的生活,讓諮商與諮商師成為你生活中的助力。       
因為接案的緣故,會接觸到大家俗稱的「恐怖情人」,或者講的學術一點是有「親密關係暴力」狀況的人們。 如果你也對以上現象有興趣,想進一步了解恐怖情人的內心世界,不妨深吸一口氣,點入文章閱覽,讓我們一起對這群人們的心情、想法多一點點理解吧!
如果有一種愛,是即便海枯石爛、落葉歸根,也依然愛你。 即便遍體鱗傷,也奮不顧身地向前說:我願意。 覺得單單有你在身邊就好,單純地愛下去...... 那該有多好......
這是談愛系列第五篇,本系列終於走到了尾聲,這也是今年的最後一篇文章了!下週本獅也要沉澱一下自己以迎向新年,暫先封筆休息一週,明年再續。 但願接下來兩週之間,每位讀者的愛情終能開花結果,有情人終成眷屬。
又是歲末年終之時了! 自己每到了十二月份,總會懷想過往歲月,又想再發一篇〈感恩與道別〉的文章,為區辨每年的文章,從此文開始,此系列文章標題皆列為〈感恩與道別+當年年份〉,以資紀念,紀錄每年面對一年將盡的心路歷程。
「老師,我們會談幾次?」 「老師,我們大約還要再談幾次?」 這大概是所有民眾進晤談室時最關心的話題。 本獅就此議題,簡單地先以一篇文章回應大家,希望大家看了文章之後,會對諮商這件事更熟悉一些,也更願意嘗試一些。
        我具體陳述諮商成效的文章,這是第一篇。 本獅往後有時間還會再陸續整理出相關文章,給各位讀者參考。目前先把大致對此主題的心得整理成這一篇文章,未來有機會再補充細節給各位知道。 希望諮商這件事可以越來越走入各位的生活,讓諮商與諮商師成為你生活中的助力。       
因為接案的緣故,會接觸到大家俗稱的「恐怖情人」,或者講的學術一點是有「親密關係暴力」狀況的人們。 如果你也對以上現象有興趣,想進一步了解恐怖情人的內心世界,不妨深吸一口氣,點入文章閱覽,讓我們一起對這群人們的心情、想法多一點點理解吧!
如果有一種愛,是即便海枯石爛、落葉歸根,也依然愛你。 即便遍體鱗傷,也奮不顧身地向前說:我願意。 覺得單單有你在身邊就好,單純地愛下去...... 那該有多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看完《隱性潛能》,完全是Growth Mindset的行動驗證版,我們來搭鷹架吧! 真正的潛力來自於我們的動力而非天賦,如何透過鷹架/他人的協助來克服障礙。 面對困難或挫折時,品格的培養與內心的成長也是重要的潛能!! 如何在不完美中尋找到侘寂美,每天持續的進步,都是潛能的紀錄。
Thumbnail
安樂死一直引發關注,尤其是關於個人選擇生命結束方式的權利。本文從美國婦人在瑞士使用安樂死膠囊事件作為切入點,解釋安樂死的定義、分類及其法律問題。隨後討論臺灣安樂死的議題,可以確定的是台灣離安樂死的合法化還很遙遠,需要有關當局更深入的討論才可執行。
身處異鄉的第一件是撿了《異鄉人》來看,發覺「異鄉」並非是地理上的,而是指社會中的「stranger」,篇幅很短,約120餘頁,短短一個下午就能看完,初看不敢說完全明白其中含意,卻難以忍受書中所帶來的疏離感,迫切想和人討論一番,於是有此篇。 一、論惡性,異鄉人與法律 首先是關於「惡性」,這個詞是我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野島剛的閒書看完了! 最後,他也寫到關於村上春樹《沒有女人的男人們》的感想。 啊,是說,這本短篇集,也已經出來好幾年了。 說到村上春樹。是說,他的「街和不確定的牆」, 中譯本到底什麼時候會出啊? 等很久了耶。 說到「街和不確定的牆」,這的名字,本來是村上春樹的夢幻短篇, 為什麼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近些年發現,許多學生因為自我中心、界線模糊(他人感受,因為界線隨好惡變動)和自我膨脹(自我感受,這時很強調界線),導致了許多人際衝突。這些行為會讓師生、同學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甚至導致親師衝突。 當教學活動需牽手時,孩子不想跟「不喜歡的人」牽,家長也強調這是孩子的身體自主權,師長不能強迫孩子去和不
Thumbnail
關於自我邊界,不是把自己框在一個範圍,敵對這個世界, 而是說清楚自己的需求與表達自己的想法。 理解彼此的差異,雙方是否都在舒適關係裡,如果不是,就讓不適合的離開。 關係中最難的是家庭、父母、小孩, 有時候選擇確實會受限於各種經濟、能力、資源, 但你的想法,如何詮釋關係是可以透過後天學習
這次要來和大家談談心理諮商倫理、邊界以及雙重關係   下列幾個問題,歡迎大家可以一起先來思考看看:   你會和朋友/家人分享心事嗎? 你所分享的內容是否會有"界限"呢? 你會和所有的朋友及家人分享一樣的事情嗎?   你是否有尋求過諮商或是心理師的協助呢? 如果有的話,當遇到難以啟齒
Thumbnail
本文結構會跟前幾篇心得文不太一樣,前半部談談《下輩子我再好好過2》的最後2集的心得,然後來談談我自己關於「非單約砲」的想法(即:有另一半,卻還是去約砲)。 我其實也沒想過我會寫這麼多篇有關於《下輩子我再好好過》的文章,但 2023 年 11 月看完這三季日劇之後,對我自己的感情生活有蠻多思考上的幫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看完《隱性潛能》,完全是Growth Mindset的行動驗證版,我們來搭鷹架吧! 真正的潛力來自於我們的動力而非天賦,如何透過鷹架/他人的協助來克服障礙。 面對困難或挫折時,品格的培養與內心的成長也是重要的潛能!! 如何在不完美中尋找到侘寂美,每天持續的進步,都是潛能的紀錄。
Thumbnail
安樂死一直引發關注,尤其是關於個人選擇生命結束方式的權利。本文從美國婦人在瑞士使用安樂死膠囊事件作為切入點,解釋安樂死的定義、分類及其法律問題。隨後討論臺灣安樂死的議題,可以確定的是台灣離安樂死的合法化還很遙遠,需要有關當局更深入的討論才可執行。
身處異鄉的第一件是撿了《異鄉人》來看,發覺「異鄉」並非是地理上的,而是指社會中的「stranger」,篇幅很短,約120餘頁,短短一個下午就能看完,初看不敢說完全明白其中含意,卻難以忍受書中所帶來的疏離感,迫切想和人討論一番,於是有此篇。 一、論惡性,異鄉人與法律 首先是關於「惡性」,這個詞是我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野島剛的閒書看完了! 最後,他也寫到關於村上春樹《沒有女人的男人們》的感想。 啊,是說,這本短篇集,也已經出來好幾年了。 說到村上春樹。是說,他的「街和不確定的牆」, 中譯本到底什麼時候會出啊? 等很久了耶。 說到「街和不確定的牆」,這的名字,本來是村上春樹的夢幻短篇, 為什麼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近些年發現,許多學生因為自我中心、界線模糊(他人感受,因為界線隨好惡變動)和自我膨脹(自我感受,這時很強調界線),導致了許多人際衝突。這些行為會讓師生、同學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甚至導致親師衝突。 當教學活動需牽手時,孩子不想跟「不喜歡的人」牽,家長也強調這是孩子的身體自主權,師長不能強迫孩子去和不
Thumbnail
關於自我邊界,不是把自己框在一個範圍,敵對這個世界, 而是說清楚自己的需求與表達自己的想法。 理解彼此的差異,雙方是否都在舒適關係裡,如果不是,就讓不適合的離開。 關係中最難的是家庭、父母、小孩, 有時候選擇確實會受限於各種經濟、能力、資源, 但你的想法,如何詮釋關係是可以透過後天學習
這次要來和大家談談心理諮商倫理、邊界以及雙重關係   下列幾個問題,歡迎大家可以一起先來思考看看:   你會和朋友/家人分享心事嗎? 你所分享的內容是否會有"界限"呢? 你會和所有的朋友及家人分享一樣的事情嗎?   你是否有尋求過諮商或是心理師的協助呢? 如果有的話,當遇到難以啟齒
Thumbnail
本文結構會跟前幾篇心得文不太一樣,前半部談談《下輩子我再好好過2》的最後2集的心得,然後來談談我自己關於「非單約砲」的想法(即:有另一半,卻還是去約砲)。 我其實也沒想過我會寫這麼多篇有關於《下輩子我再好好過》的文章,但 2023 年 11 月看完這三季日劇之後,對我自己的感情生活有蠻多思考上的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