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5|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66破我執的根本- 無所得、無所求、無所怕

時間: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農曆十月三十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無所得、無所求、無所怕
無所得、無所求、無所怕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阿彌陀佛!
今天和各位說《金剛經》:「度盡眾生自覺未度」。又說:「布施濟眾不覺有施」。這是世界上最高的道德標準,這其中包含了謙德在內。再說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指的就是義務心重,權利心輕。義務心是自己的覺德,我還有義務當盡,這就是謙。而世間作惡的人,其實不過是權利心重,無義務心。
古語:「重利輕義,正是謙德的反面。」一切道德的宗要都在謙德裡,由「謙」為出發點,對父母兄弟就是孝悌,對社會人群就是忠信。凡人對於禮義廉恥的「謙德」善行,都是恭敬讚歎的;相較於驕傲自滿,做種種惡行的人,都會產生厭惡,而想要遠離。所以易經上也說,謙卦是所有地卦數中最好的,可見謙德是何等的重要!
「度盡眾生自覺未度」,這句話說的就是不生不滅。如果說眾生可以度盡,那是世間的生滅法。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復次:「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眾生」是因為「因緣有」,才有的;如果離開了因緣,就沒有眾生了。因此「度盡眾生自覺未度」,這就是說:佛已經成佛後,又倒駕慈航,和一切眾生結緣。
眾生在輪迴當中,如果有福報、有善因緣、及善根深厚,能親近佛法者,就可以度化他。如果說佛沒有再倒駕慈航來度化眾生,這表示眾生與佛沒有因緣。所以我們要知道,自性就是不生不滅的,對於「來有止,去有從」這樣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所以我們要精進,一直向前邁進,不要有懈怠心才好。
在修行中,對眾生要以「法」來布施,而不是以世間的物質來行布施;因為世間物質是幻化的,這就不是「不覺有施」。「不覺有施」的意思是,於法布施時,要「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修一切善法,當以智慧為積聚,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我們要瞭解,這就是法輪常轉,修行不停歇的原動力。因此度化眾生也是這樣,要不停息,包含謙德在內,處處修行、處處謙虛,對一切都慈悲喜捨。
慈悲是對人恭敬,喜捨就是修持的功德,謙德就是慈悲喜捨,所以說未成佛之前,要做佛門的龍象;先做眾生的馬牛。行菩薩行,首先要做眾生的馬牛,這樣才可以成就菩薩道,所以這就是謙德的真實義,自利利他多殊勝啊!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我們做人的本份,人要認份,不起分別心;要深信因果,生起恭敬心,自己要時常覺得慚愧,這樣我們的道業才能成就。
人若是沒有慚愧心,對於別人的教導就會無法接受,這不只不會知道,自己有什麼錯誤需要改進,也可以說是最沒有福報的人。此為障道因緣,更是斷掉一切成佛的因種。
這猶如佛陀對羅睺羅的教誡:「我慢山高,法水不入。」這樣的人,即使人壽百歲,還不如精勤一日,修持正法的人。人要知道自己的缺點、錯誤,這樣才能真正地斷惡修善,修持正法。若自己不知道、不瞭解,那麼對於修行,就會有很大的障礙。
佛門中有個故事,在一個道場裡,住了一個呆傻的人,人人叫他呆子,他很發心的念佛和工作,不管誰叫他做事他都好,從來都是沒有分別心地去做。有一天早上,當家師父看呆子沒有來用齋,就去他的寮房,看到呆子坐在床舖上,當家師父對他說:「呆子早上怎麼不用齋?」呆子說:「不用,我要回家了。」當家師父走到門口時,再回頭問一次:「呆子你真的不用齋,要回家?」呆子靜靜地沒有回答,當家師父再次走近他的床舖時,他已經往生了。平常人人都叫他呆子,你看他的功夫修得那麼好,能預知時至,說走就走。
雪竇禪師所謂:「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源處處閒。」
雪竇禪師所謂:「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源處處閒。」悟心為慧,息心為道:息心深深義也。修行若是都在計較那些名相,心一直向外攀緣,我看這樣要修行是很難。
又權利心輕,就是無分別心。沒有權利心、分別心,就是無我、破我執。佛法不論大乘、小乘乃至最上乘,都以「破我執」為最重要。義務心、責任心重的人,會自覺對眾生還有義務當盡,而時時刻刻省察自己,覺得做得夠不夠好、夠不夠圓滿,不管是誰請他做事,他都會盡心盡力地護持,大家想想,這實際上是在成就誰呢?
在常住所做的任何事,都是屬於常住事,不管是住持請她,或是沙彌尼請她,還是式叉摩那尼請她,有道心、福報的人,就會合掌感恩,心想這些事都是常住的事,你請我做,等於是讓我有機會發心,並體悟「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能為常住做事,就是在三寶地種下善因緣。
若沒有道心的人,就會生起一念的我執說:「我是比丘尼,你只是沙彌尼、式叉摩那尼,妳怎麼可以管我?」若這樣想就是沒有福報的人,是不名智者。整天秤斤論兩,計較東計較西,這樣是沒有辦法修行的,更別說破除我執了,若是不放下我執,又怎能解脫生死,出離六道輪迴呢?
那要怎麼破除我執?參禪可以破我執嗎?
只要遵守這九個字,那就是「無所得、無所求、無所怕。」三三三正好九個字,這是破我執的根本。如有所得,就會有所執;有所求,就有所期待追求,所以也就無法放下執著;有所怕,心裡存有恐懼害怕,我執就依然存在。世間上會做惡的人,就是權利心重,無義務心;凡事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沒有想到要為他人付出。只會出一張嘴(台語),會說但都做不到,道理說得那麼動聽,卻什麼都做不到。
古代俗語:「重利輕義」,無誠信的人重利輕義,正是謙德的反面。所以,一切道德宗要都包含在謙德裡面,由「謙」出發。謙虛的人,待人恭敬又很客氣。知廉恥,就是知道羞恥、知道慚愧,處處自覺慚愧,自覺跟不上人家,就會自我策勵。你們有誰能像這樣用功呢?現在除了專修念佛之外,其他課程開得也不少,淨圓法師的課,你們聽得懂嗎?
學員答:
現在法師講《心經》,大家都聽得很法喜。
院長開示:
除了法喜,你們一天念多少聲佛號?若沒有念佛,心中沒有佛,這樣的法喜,也只是一時的喜悅而已。真正的法喜是發自內心的,我們要明白,這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趕緊念佛才是最要緊的。平時若有講經的課程,就要認真聽講;沒有課程的時候,就要把握時間趕緊念佛,要有這種精勤、迫切的心才好,這是很要緊的心態。
學員說:
聽課要寫心得報告,但還沒有修到那個境界,都寫不出來。
院長開示:
心得報告很容易寫啊!你聽課為的是什麼?心得報告寫的內容,就是你聽課的目的,你聽課的目的不就是要了生死、求解脫,要證念佛三昧,摒棄貪瞋癡嗎?這就是你的心得,不是嗎?不然你的心得是什麼? 而心得報告,在世間的日常生活中,不就是反省與期待嗎?用齋不起分別心,作課能專心一致,每一樣都是心得,處處留心皆學問,沒有哪一樣不是心得的,所以說行住坐臥處處是心得。
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能於平實中體見自性是真修行,教主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說什麼?說一個字而已,一切歸「淨」。你若達到清淨的境界,就具足了、就圓滿了,乃至於就成佛了。
惜福
寫心得要挑重點寫,要寫日常生活用得上的,若是用不上的,寫那麼多、說那麼多有什麼用呢?
哪些是用得上的?譬如往生以後,要如何處理後事?是要火葬、海葬還是樹葬都好,反正色身都是要燒掉。最好是將骨灰和麵粉攪一攪,做成一粒一粒的小丸子,丟入大海,布施給魚類眾生,這樣和水中眾生結緣,不是很好嗎?至於骨灰攪麵粉的目的,是要有麵粉炒香的味道,有香味魚才會歡喜吃,對吧!這樣也沒有後來的果報。
若是將骨灰放在塔裡,也會有果報的。無知的人從那裡經過,可能會說這是什麼塔,一個罈位要多少錢,放死人骨灰什麼的,讓他人起分別心。如果正念分明的人會想,留著這些骨灰要做什麼?往生後如果還執著在骨灰上,就會有靈魂,靈魂一旦執著了,那要怎麼成佛?要怎麼去西方?
過去有人把牛骨頭,用鐵錘鎚成骨灰,拿來做瓷器,牛的靈性和人的靈性是一樣的,牛沒有執著,我們反而比牠更執著,要不然牠的骨頭被鎚成骨灰,牠一定會來找你。所以,一旦人的意識有了執著,你把他的骨頭、骨灰拿去丟掉,他就會來找你。
以前在員林,有一家賣骨灰的會社,裡面的骨灰很多,每天都鎚好幾千斤,人家都買那些骨灰來種菜施肥,用骨灰施過肥的菜,長得翠綠茂盛。他如果有執著,用他的骨灰施肥,所種的菜,你吃下去肯定會有事的,可惜多數人就是顛倒執著。
畜生牠傻傻的吃草,非常單純,所以不會有毒素。你若殺害眾生,眾生會反抗,心會不甘願,這樣牠的肉就會產生毒素,毒素加味素,世間人就喜歡這一味。你們今天能入佛門,持淨戒不與眾生結怨仇,看你們的福報有多大!你若像世俗人,天天貪、瞋、癡,總是在鬥諍,沒有一天會停息的。
一個大劫有「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現在是住劫,才第九個小劫,未來還有十一個小劫,這個中劫才會結束,以後的依報環境會更差。我看以後大家作完晚課,要認真念佛,佛號拼到一萬聲,熄燈後才去休息,你們要知道在睡前念佛有很多好處,不光說攝心淨念,所有的護法善神,整晚都會守護著你。你如果不念佛,黑白無常什麼時候來,你怎麼會知道?大家都沒有警覺的心,總想自己可以活很久,這就是妄想。黑白無常來時,你跟他們說你不想走,這樣有用嗎?更不用說你的功夫還不到家,根本無法和黑白無常說話的,他們如果來了,你就只能乖乖的跟他們去,絕對沒有辦法說:等一下,我先喝個茶再和你們走;或是我拿什麼來交換,請讓我多活幾天。
如果你現在起心動念,都在想世間事,那就是種下世間因的種子,以後就要受世間的輪迴果報。所以修行中,一定要破除我執,要「無所得、無所求、無所怕」,這樣就不會起分別心。反之,若是起心動念,那信施要如何消受?所以大家不要隨便起心動念,要常爾一心,念除諸蓋。
常爾一心,念除諸蓋
學員問:
院長!要怎樣才能不起心動念?常爾一心,念除諸蓋
院長開示:
不要起心動念,還是要先明白道理。生起一念就是因,你若起善念,就招感三善道的果報;若起惡念,就招感三惡道的果報,這樣還是造輪迴業,還是不能脫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啊!所以,端看自己的這一念,是要念好,或是念壞,還是要念念和諸佛菩薩感應道交?那就隨你的心了。好像這塊木材,看你是要雕刻成佛像,讓人家禮拜;還是要雕刻成狗的相狀,讓人家把它放在地上,用繩子拉?所以「心作心是」都是隨你自己的心意去雕刻,這都是看你自己啊!
學員問:
院長!我聽課時,很容易昏沈,這要怎麼對治?
院長開示:
開始聽課前,最好提早幾分鐘,到講堂靜坐一下,先用三分眼看鼻頭,觀想我們坐在蓮花上,念一下佛號,讓我們的心沉靜下來,這就是攝心。如果不能攝心,哪有什麼辦法學習呢?師長很用心地授課,我們就要清空自己的心來聽課,功夫自己要會用,才不會白白的浪費一堂課的時間,再不學就來不及了啊!阿彌陀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