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職場仆街論 Ch.3】把內心感受化作理解,我們必須停下來│同事這仆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Ch.2裡,我們了解到,若要對別人有真實的理解,就必須通過「自我」(ego)作為媒介或中介。換言之,我們無法自我抽離或離地觀察,卻要真實地參與在一個情境的現象場中,與別人互動,受對方影響。
他人的潛意識歷程(包括動機、情感、內容等)先是注入了我們那個參與其中的「自我」,再跟我們自身的潛意識有所共鳴。這時候,自我作為媒介,彷彿別人的潛意識被當作自我的一部份來感受。
我們可以簡單的稱之為「將心比心」的能力,或是學術一點稱作「情感的共鳴」發生於二人的潛意識裡。而由於理解的方法如此隱匿,彷彿有點「不夠科學」,因此面對虛假辨別及錯誤認識等問題,我們必需牢記「謹慎觀察,免於成見」的原則──在Ch.2我輔以實例,作了詳細的說明,新訂閱的讀者可以先回去溫習。
今天,我們要進一步探勘「情感的共鳴」的種種細節。一談到情感或情緒,就連科學家都怕了,彷彿所有知識都得敗在這裡,但在精神分析的經驗裡,我們可以了解它的運作、區分一些細微的差異、將這些差異命名、把理解潛意識的方法刻劃出來,並把「到底同事是仆街,抑或者自己才是仆街」弄個明白。

從被喚起的衝動,到釐清情感的方向

作為理解他人潛意識媒介的「自我」(ego),一定會接收到他人的潛意識衝動,我們的潛意識也會對這個歷程有所共鳴,而最真實的是「情感的共鳴」。
如果一位同事總是默默想讓你出醜、做事出包,且在內心恨著你,很快,即使平日的你是純如綿羊的,也會開始在內心產生恨意。然而......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38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今天,讓我們從如何發現與理解某位同事作為一名仆街(討人厭又品性惡劣的人)開始。在【職場仆街論 Ch.1】裡,我談到自己在國高中時期,便「天生」地會藉由觀看周遭人們的言行舉止與互動,然後「猜測」(to conjecture)他們的動機,從某種假定中再推論他們接下來的行動與人際結果。
大家好,我是諮商心理師Harris。在五月中旬,雙北地區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並變成三級管制的時候,根據非正式的行內統計,很多平日穩定諮商的個案都因為害怕而取消了面談。當中有一部份會願意改用網路諮商,有一些則不願意。理由有很多,我不一一說明。今天的切入點,是那些根本不在意面談或網路與否的一群個案。
今天,讓我們從如何發現與理解某位同事作為一名仆街(討人厭又品性惡劣的人)開始。在【職場仆街論 Ch.1】裡,我談到自己在國高中時期,便「天生」地會藉由觀看周遭人們的言行舉止與互動,然後「猜測」(to conjecture)他們的動機,從某種假定中再推論他們接下來的行動與人際結果。
大家好,我是諮商心理師Harris。在五月中旬,雙北地區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並變成三級管制的時候,根據非正式的行內統計,很多平日穩定諮商的個案都因為害怕而取消了面談。當中有一部份會願意改用網路諮商,有一些則不願意。理由有很多,我不一一說明。今天的切入點,是那些根本不在意面談或網路與否的一群個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其實每一個人都知道,當一個人想要並最終觸碰另一個人的身體時,不是生殖器在控制肌肉,而是大腦。也許你的大腦和平常處在不太一樣的精神狀態,但那還是你,而且你是知道的。沒有人天生是生殖器和激素的奴隸,在你人生的絕大多數時候,你也不會真心想要向外界宣稱你是這樣的奴隸。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我們的心靈在經歷收回投射中,潛意識和意識的位置漸漸分層出來,此刻,我們的Self已經“看見”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皆為人類意識進化所需而設計的機制,都能夠被彰顯出來,即便這兩者從眼前看來是如此的矛盾相衝、無法被放置在同一個時空裡,然而,就因為如此,人類的物質與神性、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潛意識才能有各
Thumbnail
人是有意識的但意識卻分「清醒與不清醒」簡單而言不清醒就是所謂的「潛意識」  https://vocus.cc/article/612b8ff4fd89780001558388 (潛意識)   潛意識是不自覺的,明明知道是錯誤之舉,卻在沒有意識到時做了出來,而做出來之後往往後悔。  人持有慾望
Thumbnail
企業主管和連續殺人犯有著同樣冷靜與冷血的人格特質,精神醫學與犯罪心理學稱為「反社會人格」…啊啊啊!!! 你不要害我得罪人啊!!! (丟書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有時人與人之間為何會似乎有一股無形的仇視與疏離,其實可能來源於對方的心理傷害或主觀感受,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想法,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並尋求著更健康的關係。無論如何,保持善良與尊重永遠是正確的選擇。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其實每一個人都知道,當一個人想要並最終觸碰另一個人的身體時,不是生殖器在控制肌肉,而是大腦。也許你的大腦和平常處在不太一樣的精神狀態,但那還是你,而且你是知道的。沒有人天生是生殖器和激素的奴隸,在你人生的絕大多數時候,你也不會真心想要向外界宣稱你是這樣的奴隸。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我們的心靈在經歷收回投射中,潛意識和意識的位置漸漸分層出來,此刻,我們的Self已經“看見”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皆為人類意識進化所需而設計的機制,都能夠被彰顯出來,即便這兩者從眼前看來是如此的矛盾相衝、無法被放置在同一個時空裡,然而,就因為如此,人類的物質與神性、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潛意識才能有各
Thumbnail
人是有意識的但意識卻分「清醒與不清醒」簡單而言不清醒就是所謂的「潛意識」  https://vocus.cc/article/612b8ff4fd89780001558388 (潛意識)   潛意識是不自覺的,明明知道是錯誤之舉,卻在沒有意識到時做了出來,而做出來之後往往後悔。  人持有慾望
Thumbnail
企業主管和連續殺人犯有著同樣冷靜與冷血的人格特質,精神醫學與犯罪心理學稱為「反社會人格」…啊啊啊!!! 你不要害我得罪人啊!!! (丟書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有時人與人之間為何會似乎有一股無形的仇視與疏離,其實可能來源於對方的心理傷害或主觀感受,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想法,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並尋求著更健康的關係。無論如何,保持善良與尊重永遠是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