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在失去與改變中療癒與成長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開門見山地說,我非常非常推薦這本書!
作者Lori Gottlieb本身是心理諮商師,在成為心理諮商師前,經歷豐富,曾在影劇圈從事電影和電視影集(急診室的春天以及六人行)的編劇製作。其中因為急診室春天,開啟了她轉向到醫學院求學,再改變職涯成為心理諮商師。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這本心理學書讀起來如此精彩深刻,每一個在診療間與病人的對話、心理諮商師間(Lori因為生活的變故,她自己也找了心理諮商治療)的交手以及對自我的探索,都如此立體鮮明。
請放心,雖然厚厚一本,讀起來卻很輕盈,會讓你止不住地往下翻閱,想知道Lori和他的病人的生命治療之旅最後走到哪裡。
Lori在書中提到,「改變和失去息息相關。」所以,我想從失去的角度來分享其中兩位人物的故事。

茱莉】 失去 v.s. 愛留下


年輕正盛,事業家庭都剛開始的茱莉,經過幾次癌症治療的起伏,從懷抱著希望到希望幻滅,最終只能接受自己即將逝去的生命,這中間的掙扎與心境轉折看得讓人心疼。
面對惡疾,她開始嘗試以前想做的事,例如應徵超市的收銀員,也戴起顏色誇張的假髮。因為「心願清單總得完成幾樣,不然會變成心酸清單。」
茱莉也不得不接受自己的生命狀態:「以前什麼小事都讓我不安,我把人生都用在提心吊膽。我才剛開始真正喜歡自己。我喜歡我自己。我會想念馬特、家人、朋友,但我也會想念自己。」
她嫉妒先生能活下去,嫉妒妹妹能懷孕,而這些嫉妒又反過來讓茱莉有罪悪感。最後她決定:「與其把時間花在嫉妒別人,不如用剩下的時間幫一下我愛的人,讓他們繼續向前。」
茱莉的故事告訴我,要及時愛自己,愛身邊的人。如果你即將不久於人世,你會怎麼面對?如何過每一天?
Photo by Joel Overbeck on Unsplash

約翰 失去 v.s. 直接對決


整天抱怨不停,覺得周邊都是白癡的編劇家約翰,每次進到診療間總是自顧自的說話,Lori只能在話語間抓到縫隙或小破綻漸進地突破他的心防。即使表面上的約翰討人厭,Lori仍舊不想放棄診斷背後的那個人,因為她知道內在的約翰正在呼救。
而當讀到約翰心中糾結多年的結的那一段時,我又哭了(哭很多次),原來是令人心疼的「失去」,而經歷過兩次的約翰,用疏離掩蓋痛苦,也迴避與妻子女兒們一起面對療傷。事件發生了,卻找不到答案,這讓他深感痛苦。
不能跟著妻子一起崩潰,「我有兩個女兒。我要為人父母,我要把她們照顧好。我絕對不允許自己崩潰,毀了她們的童年......。」但Lori說:「....當好爸爸的功課之一,也許包括容許自己流露各種情感,活出真實的自己,........你可以在大人面前流露這些情緒,這或許可以讓你跟孩子都過得更豐盛。也許,這也是一種盡好父母的責任,不拖累孩子的辦法。」
最後約翰坐在診療間椅子上留下忍了多年的淚,甚至淚如雨下,直說他不是來這裡崩潰的。「我要他放心,這不是崩潰,而是破繭。」Lori用這句話安撫了我跟著約翰哭泣激動的心,彷彿也為我過往要強不肯示弱的情緒找到出口。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這本書還有很多讓人感動的故事,讓我深受啟發的句子。
如果你剛好也喜歡這樣感性溫暖的書,去買來看看吧,絕對值得!

【分享幾句書中我喜愛的一些句子】

  1. 我寫下執著,寫下放手,寫下離開(心靈)牢房有多難,儘管自由不只就在眼前,甚至就在我們身上—在我們心裡。我寫下不論際遇如何,我們都能選擇怎麼活,不論發生什麼事,不論失去什麼,不管年紀多大—用麗塔(書裡其中一個故事)的話說—沒結束前都不算完。
  2. 刺激與回應之間有空間,空間裡是我們選擇回應方式的權力,回應方式裡有我們的成長和自由。
  3. 人都有痛的時候,可是你不一定得那麼苦。要多痛選不了,可是要多苦選得了。
  4. 麻木其實不是沒有感受,而是被太多感受吞沒的反應。
  5. 人只有沈默時能聽見內心的聲音。
  6. 愛與被愛不可能不冒失去的風險,而認清這點和為此恐懼是不一樣的。
  7. 「對,我喜歡你。」雖然我希望他是因為我聰明或有趣而喜歡我,但他想說的是他喜歡我的「內夏瑪」(nesham, 希伯來文的「精神」或「靈魂」),我一聽就懂。
博客來購書連結: https://reurl.cc/ogp9V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書貫穿了他40多年的職業生涯,原本只能從報章雜誌報導的人物和事件,透過Bob 本人親自撰寫回顧,讓我們得以從第一人稱的視角,重現他做重大決策時考量,與多位企業家名人如Steve Jobs等人交手談判的過程,如何處理危機,領導迪士尼榮景再起,勇敢面對挑戰,擁抱改變。
    你曾經換過工作嗎?轉換工作時的考量點是什麼?你了解自己的市場價值嗎? 本書(轉職思考法)作者北野唯我在書中幫助我們檢視手中握有的籌碼、了解產業趨勢,兩相權衡下,找出轉職最佳解,跨出穩當有發展性的一步,一步步增加我們選擇性,提高自身市場價值。
    7月中參加「職場聰明生存術」的課程講座,課後整理幾個takeaways,說是「職場智慧錦囊」也不為過。 你對工作有企圖心嗎?還是想在職場上平平順順過日子?無論如何,這篇文章都很適合你點進來閱讀。 快點進來看看吧!
    你說,履歷表(自傳)都準備好了,可以開始應徵工作了吧? 當然沒問題!但是在那之前,我們來聊聊投遞前的幾個注意事項。
    提供一套撰寫履歷的準備與技巧,求職者能運用這些原則撰寫履歷,可以讓履歷表更對焦、獲得HR的青睞,進而有面試的機會。
    你是否有過「人生的意義何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這一生就這樣了嗎」這些疑問嗎? 本書「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或許可以提供一些方向!
    本書貫穿了他40多年的職業生涯,原本只能從報章雜誌報導的人物和事件,透過Bob 本人親自撰寫回顧,讓我們得以從第一人稱的視角,重現他做重大決策時考量,與多位企業家名人如Steve Jobs等人交手談判的過程,如何處理危機,領導迪士尼榮景再起,勇敢面對挑戰,擁抱改變。
    你曾經換過工作嗎?轉換工作時的考量點是什麼?你了解自己的市場價值嗎? 本書(轉職思考法)作者北野唯我在書中幫助我們檢視手中握有的籌碼、了解產業趨勢,兩相權衡下,找出轉職最佳解,跨出穩當有發展性的一步,一步步增加我們選擇性,提高自身市場價值。
    7月中參加「職場聰明生存術」的課程講座,課後整理幾個takeaways,說是「職場智慧錦囊」也不為過。 你對工作有企圖心嗎?還是想在職場上平平順順過日子?無論如何,這篇文章都很適合你點進來閱讀。 快點進來看看吧!
    你說,履歷表(自傳)都準備好了,可以開始應徵工作了吧? 當然沒問題!但是在那之前,我們來聊聊投遞前的幾個注意事項。
    提供一套撰寫履歷的準備與技巧,求職者能運用這些原則撰寫履歷,可以讓履歷表更對焦、獲得HR的青睞,進而有面試的機會。
    你是否有過「人生的意義何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這一生就這樣了嗎」這些疑問嗎? 本書「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或許可以提供一些方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就被它的書名吸引。也因為過去一兩年來我都在持續學習與擔任生命教練(Life Coach)的工作,因此讓我格外的感興趣。 作者Lori Cottlieb是一位心理治療師。這一本書是她經歷了重大感情挫折之後自己尋找其他的心理治療師的過程,以及他身
    Thumbnail
    “ 修復人們對其自我理想的認知 只可惜,純粹理解痛苦和給予愛的支持,並不能帶來療效,只有一再的安慰──許多治療師誤解或小看了Kohut這位「自體心理學始祖」,正在於把他的學說簡化做「給同理心」的操作──因為我們不是去理解意識的痛,而是那個潛意識的痛,這個痛,是由擘開於自我與「理想的情人-理想的自
    Thumbnail
    作者 凱瑟琳‧吉爾迪娜 滿懷抱負,期待自己能帶著滿滿的心理學知識來「治癒」病患;沒料到接二連三的病患 就讓她備感挫折。凱瑟琳逐漸明白,做為一名臨床心理師,與其期望自己能治癒病患,不如說是陪伴個案認知到問題,並引領他們理解自己;直到他們願意自發性的面對並解決內在問題。
    Thumbnail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我們需要勇敢地打開心扉,尋找真正的自己。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和心理師的晤談中,逐漸放下偽裝,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透過與心理師的對話,慢慢地找回自己並接納自己的過程。心理師成為了作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陪著他走過情感的起伏。
    Thumbnail
    《死亡與生命手記》是一本關於愛、悲傷、和成長的書。作者亞隆與妻子瑪麗蓮分享了他們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經歷,展現了愛與悲傷並存的故事。書中充滿了作者的個人故事和心理治療的投入,並提供了面對死亡和悲傷的正向方法。如果你對死亡有恐懼,這本書也能夠給你緩解焦慮的方向。
    Thumbnail
    這是一本一名在芝加哥職業的心理師,她自己前往諮商、以及她所協助的四名個案所交織而成的故事。 也就是說,這裡面不只有她自己生活遇到問題而前往諮商、還有四名不同個案的人生故事。 我覺得相當精彩好看
    Thumbnail
    電影《世界上最爛的人》探討了茱莉的情感成長故事。從醫學繫到攝影圈,茱莉不斷尋找自己的定位,面對感情與親密關係的摩擦,以及對人生方向的猶豫,能看出她的自我掙扎和猶豫,也讓觀眾們在茱莉的情感探索與追求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能夠懂得溫柔對待自己的成長。
    Thumbnail
    溫尼考特提出的過渡現象對心理師在工作中遭到攻擊後的情緒安穩具有重要影響。這篇文章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和溫尼考特理論,探討了過渡客體對個案的心理作用和心理師的支持作用,呈現了一個充滿情感的專業關係。同時,也從孤獨的角度探討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互動對於雙方的影響,帶給讀者思考和反思的空間。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就被它的書名吸引。也因為過去一兩年來我都在持續學習與擔任生命教練(Life Coach)的工作,因此讓我格外的感興趣。 作者Lori Cottlieb是一位心理治療師。這一本書是她經歷了重大感情挫折之後自己尋找其他的心理治療師的過程,以及他身
    Thumbnail
    “ 修復人們對其自我理想的認知 只可惜,純粹理解痛苦和給予愛的支持,並不能帶來療效,只有一再的安慰──許多治療師誤解或小看了Kohut這位「自體心理學始祖」,正在於把他的學說簡化做「給同理心」的操作──因為我們不是去理解意識的痛,而是那個潛意識的痛,這個痛,是由擘開於自我與「理想的情人-理想的自
    Thumbnail
    作者 凱瑟琳‧吉爾迪娜 滿懷抱負,期待自己能帶著滿滿的心理學知識來「治癒」病患;沒料到接二連三的病患 就讓她備感挫折。凱瑟琳逐漸明白,做為一名臨床心理師,與其期望自己能治癒病患,不如說是陪伴個案認知到問題,並引領他們理解自己;直到他們願意自發性的面對並解決內在問題。
    Thumbnail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我們需要勇敢地打開心扉,尋找真正的自己。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和心理師的晤談中,逐漸放下偽裝,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透過與心理師的對話,慢慢地找回自己並接納自己的過程。心理師成為了作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陪著他走過情感的起伏。
    Thumbnail
    《死亡與生命手記》是一本關於愛、悲傷、和成長的書。作者亞隆與妻子瑪麗蓮分享了他們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經歷,展現了愛與悲傷並存的故事。書中充滿了作者的個人故事和心理治療的投入,並提供了面對死亡和悲傷的正向方法。如果你對死亡有恐懼,這本書也能夠給你緩解焦慮的方向。
    Thumbnail
    這是一本一名在芝加哥職業的心理師,她自己前往諮商、以及她所協助的四名個案所交織而成的故事。 也就是說,這裡面不只有她自己生活遇到問題而前往諮商、還有四名不同個案的人生故事。 我覺得相當精彩好看
    Thumbnail
    電影《世界上最爛的人》探討了茱莉的情感成長故事。從醫學繫到攝影圈,茱莉不斷尋找自己的定位,面對感情與親密關係的摩擦,以及對人生方向的猶豫,能看出她的自我掙扎和猶豫,也讓觀眾們在茱莉的情感探索與追求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能夠懂得溫柔對待自己的成長。
    Thumbnail
    溫尼考特提出的過渡現象對心理師在工作中遭到攻擊後的情緒安穩具有重要影響。這篇文章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和溫尼考特理論,探討了過渡客體對個案的心理作用和心理師的支持作用,呈現了一個充滿情感的專業關係。同時,也從孤獨的角度探討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互動對於雙方的影響,帶給讀者思考和反思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