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認「惡」的存在──如何為孩子做心理建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作者/李庭芝
打開網路、走入書店,就可看到一堆資訊,是關於如何陪伴孩子的教養指南,談論愛與關心如何守護孩子不成為加害者或受害者。但是只有愛與關心就足夠了嗎?為什麼各種校園問題還是層出不窮?在這些環節中,我們是否漏看了什麼?
「不要再爭了,不要再說了!」
「這樣只是會給小孩帶來二度傷害!」
「讓事情趕快平靜下來吧!」
當父母決定站出來為孩子說話時,往往就會有人用這一類的話勸阻,希望他們能夠安靜下來,假裝沒有任何事情發生過,讓其他人能夠繼續過他們的正常生活。有的時候孩子也會希望爸媽不要再干預了,就好像做什麼都不會改變他在學校的處境,甚至還可能讓他更加痛苦。
但是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寶貝孩子,在學校承受著不公平的待遇,又該怎麼說服自己坐視不管?如果只是肉體上的痛苦,還能勉強安慰他「撐過去就好了」,身體上的傷,畢竟容易復原。困難的是,要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告訴他傷害別人是不對的──當那個傷害他的老師被所有人保護著的時候?

威權校園的沉默帷幕

「我記得,我在學校好像也沒什麼太多狀況。」林蔚昀想了想,用這句雲淡風輕的話,作為自己過去學校生活的開場白。
想到採訪蔚昀,是想起她寫的《我媽媽的寄生蟲》當中,因為上學而與媽媽觸發的愛恨情仇。或許從這樣的角度出發,也許能探究多一些,孩子真正需要父母做的究竟是什麼。
然而我同時也想,談論這個主題時,要如何避免勵志的喊話或武斷的步驟教學?這樣的東西我們已經有太多了。然而直到她那麼說,我才意識到勵志的姿態並不會太多,甚至可能是我們僅有的:相信只要努力,任何事情都能好轉,不然還能怎麼樣?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雖然我媽媽是滿開放的,但是學校、現實生活就是……不會像父母想的那樣啊。然後學校老師滿嚴格的,她會跟我們說,打你們啊、或罵你們啊,反正都是為你們好之類的,然後不可以去跟爸爸媽媽講。他不是禁止你,說不可以跟爸爸媽媽講。而是會說:『你們去講,會害老師背黑鍋。』那樣子。反正就把你塑造成罪人,你就會心裡很不好過,會有罪惡感,你就會想說你跟爸媽講的話,那你就成為背叛者、抓耙子。」
那種和諧表象下相互監視般的氛圍,還有不斷、不斷地自我懷疑,並不令人陌生。蔚昀說,當孩子意識到以乎有哪裡不對勁,好像有些不是那麼好的事情發生時,當他想要提出問題、希望問題能夠有所改善時,他會跨不出去,「因為有一個威權在那裡,威權會把你塑造成壞人。小孩子其實都很聽話,不會想要去反抗權威什麼的,這都是長大之後,我們才會想到,喔,你可以去提出一些問題,去溝通討論。」
「可是小孩子不會想到這些,常常是大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他們很聽話,那所以大人其實就是利用這個弱點,或是利用他們的天生善良吧。」

想像與現實的落差

「小孩常常會不願意跟爸媽談在學校發生什麼事,你會不想跟爸媽談嗎?」我問蔚昀。
「當然啊,就是……覺得談了也沒什麼用。」
「哈哈,好像大家都這樣講,滿多人這樣覺得。」
許多校園霸凌電影都會演到,即使受害的主角在學校遭遇了許多困難,回到家裡仍然在爸媽面前裝得一副沒事的樣子,顯然這是許多人成長的共同回憶。處理申訴案件的時候也時常遇到,家長是從老師或其他家長那邊才知道,原來今天、或甚至好幾天前,小孩在學校出大事情,而他並不曉得。
然而就像蔚昀說的,站在小孩子的立場,也許會覺得,講了也沒有什麼用。
「有很多事情,今天看來是小事,但對孩子來說卻是大事。」蔚昀說:「有一次我寫作業,寫作業用 2H鉛筆寫最好,因為那樣子不會糊糊的,很乾淨。可是我媽媽眼睛不好,她說妳用 2H鉛筆寫我看不清楚,請妳改用2B。我跟她說老師會說很難看,擦得又不乾淨,她就說沒有關係,她會跟老師講。」
「第二天老師就說妳寫成這樣子,現在的小孩絕對不能誇,真的不能誇,誇了就變壞這樣子。」
蔚昀說,這是她這輩子聽過最髒的一句話,至今聽到都還會很生氣。但是她也用這個例子說,大人在這方面的承諾,常常沒有什麼用,對老師似乎是毫無影響力可言。我忍不住提問,會不會覺得家長太過於相信老師,因為有時候在申訴案當中可以看到,家長經常覺得還是可以溝通、還是可以談,不要把事情做太絕,給人改進的機會,但許多次都證明了,所謂的溝通,到最後還是像肉包子打狗一樣,有去無回。
「不是,他們不是相信老師,他們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蔚昀說,「可是問題是,怎麼說呢,他們的想法並沒有錯,只是這個世界太黑暗了。而且,這樣子你要怎麼教小孩呢?又不能告訴他說溝通是不對的。」
她指出,學校的真實樣態跟家長的想像很不一樣,儘管家長有心想要創造不一樣的學習環境,但是學校不為所動的話,孩子的處境還是差不了多少。她說:「家長改變了,學校不改變,小孩子可能遭遇到狀況就是,在家裡面是個很快樂的事情,到了學校就發現,蛤,卻是長這個樣子。」
我問她,假設她是小孩的話,回到當時,會希望爸媽怎麼做?還是就什麼都不要做?我老實跟她坦承,就我自己問過的人,都回答我說不知道該怎麼辦,甚至連我自己也不確定,如果是我的話,會希望爸媽怎麼做。
「就算現在我是媽媽,我也不知道,我也很害怕啊。以後我的小孩子如果在學校遇到什麼問題,那要怎麼辦?」她說:「其實以我現在去想,我也不知道他們應該要做什麼。」

指認惡的存在

「我覺得那時候可能想要爸媽能夠同理吧。那時候我很討厭一句話,就是爸媽會說:『你想太多了。」可是問題不是我想太多,而是這個世界本來就很混蛋啊!」蔚昀說,「我成年之後發現,世界上就是很多混蛋,能夠離他們遠一點就離他們遠一點,不要把他們當成好人,要把他們當成混蛋。」
這番激烈的宣言並不是在提倡報復或是攻擊也人,而是在述說一個當前社會不斷迴避的事情:去指認出「惡」的真實存在。
蔚昀提起羅曼.波蘭斯基的電影【失嬰記】,劇情講述一對年輕夫婦搬入新居,妻子懷孕後卻覺得心神不寧,鄰居和醫生也都十分古怪,電影結局是妻子生下小孩後,到嬰兒房一看,發現原來自己的老公、鄰居和醫生都是惡魔的黨羽,聯合起來算計她,讓她生下惡魔嬰孩。但是面對那團黑黑的、看起來就很可怕的嬰兒,妻子卻被激發出了母愛,開始用一種慈母的心情去抱那個惡魔嬰孩。
「那是一個很可怕的片刻,就是我們沒有辦法去指認出『惡』,甚至還會把惡當成是好的。」蔚昀把電影劇情連結到一個很常見的怪異現象,「很多時候,比方說有個老師,他因為失控打小孩,有人把這件事情說出去,說了之後,就又會有一堆家長或學校同學跳出來說,他其實是一個好老師。我就覺得這是在演哪齣?為什麼會這樣子呢?」
蔚昀認為對孩子最重要的,也許是去指認出「惡」的存在,至少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至少這樣子,你就不必為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抱著罪惡感。要知道他們是混蛋,混蛋對你做了不公不義的事,那是你很倒楣,但不是你的錯。但是社會上沒有這個共識,那很糟糕。」
社會的氛圍往往會讓人無法大聲說出自己遭遇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也不允許你認為傷害你的人是混蛋。如果不是別人的錯,那是誰的錯呢?如果無法指認出惡的所在,「你可能會把這件事情怪到自己身上,然後整個社會也會一起來說,對對對,這是你的錯。我覺得這是很無力的事情,因為也不能說阿!反正都你的錯。說了話也沒有什麼用,因為都是你的錯,就是這樣,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似乎就是有一個很大的恐懼在那邊,讓人沒有辦法去指認那些惡,反而我們會去否定被害人,在這件事上面,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大的恐懼。」然而她說:「必須要去看到那個恐懼,正視那個恐懼。然後告訴他,我們不必去怕那個東西。」

恐懼,想像的或真實的?

「我也不知道講這句話會不會被人罵──大家都還沒有長大呀!」蔚昀說,「大家其實都是受創傷的小孩,然後長大了,身體跟力量都變大了之後,還是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孩,沒有辦法抵抗外面的世界、沒有辦法抵抗傷害你的人,所以還是一樣很怕他。但是其實那些恐懼是想像出來的。」
天大地大的老師,有著無上的權威,要打要罵,沒人敢吭聲。這樣的恐懼延續到了自己成為父母而有了正在上學的孩子時,在意識的深處牽動你的决定,把老師想得太過巨大而畏首畏尾、或為了保護自己心中的内在小孩,而發動不成比例的攻擊。
「小時候經歷到的那個恐懼是真的,傷害是真的,但現在已經離開那個恐懼了。所以現在還在怕的,是想像出來的,一個不存在的東西。如果你在怕一個童年裡面的東西,那應該是去面對,重新以一個大人的姿態看──我現在有沒有必要怕那個東西?有必要怕嗎?還是沒有必要怕?我的害怕是真實的害怕,還是這是我童年的恐懼?」

父母能做的事

總結整場訪談,不免有點洩氣,身為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校園困境時,能做的事情似乎不多。但回到問題的起點,我們想做的,無非是希望孩子快樂,希望孩子所受到的傷能夠復原。光是去承認並指出「惡」的所在,就已經是莫大的幫助了,承認孩子所受的傷,也承認有個人憑著心中的惡意傷害了孩子。
我們仍然不習慣指出惡的所在,安慰自己握有權力者都是好人,他們如果憑著權力做出邪惡的事情,那大概也是為了大局、為了讓團體更好,為了「必要之惡」。守護著威權的沉默帷幕靜靜籠罩在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身上,時至今日仍然難以倖免。有時候我們需要的,就是打破那道沉默的帷幕,向孩子承認一件簡單的事情──是傷害你的人做錯了事情,不是你的問題。
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 338 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32內容數
過去於《人本教育札記》撰寫的文章集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夜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所以當時發生什麼狀況?」我問了這個問題。 只見小婕(化名)的爸媽對望一眼,不知該從何說起。這個申訴案最初只是一個相當簡單、也容易解決的學習問題,沒想到在升學主義與顧預體制的夾攻下,竟然像滾雪球一般,滾成了難以理解的形狀。小婕爸爸想了想,說,還是從頭開始講吧,接著就吐露了這一年多以來的委屈。
「言語暴力」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影響比較幽微,不像肢體暴力(體罰)容易造成肉眼看得見的傷害,加上孩子說自己被老師罵的時候,大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往往是自己孩子不乖而受到老師責備,等到發現原來是不當的語言暴力時,孩子多半已經默默承受好一段時間了。
「言語暴力」聽起來似乎是個有點抽象的詞彙,畢竟連碰也沒碰到,是能造成什麼傷害?只要使出老生常談的「不要理他」大絕招,什麼言語暴力的,根本就不會對人產生影響。這樣說倒有點小看了言語暴力的威力,以及施暴者的決心與創意了。
「所以當時發生什麼狀況?」我問了這個問題。 只見小婕(化名)的爸媽對望一眼,不知該從何說起。這個申訴案最初只是一個相當簡單、也容易解決的學習問題,沒想到在升學主義與顧預體制的夾攻下,竟然像滾雪球一般,滾成了難以理解的形狀。小婕爸爸想了想,說,還是從頭開始講吧,接著就吐露了這一年多以來的委屈。
「言語暴力」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影響比較幽微,不像肢體暴力(體罰)容易造成肉眼看得見的傷害,加上孩子說自己被老師罵的時候,大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往往是自己孩子不乖而受到老師責備,等到發現原來是不當的語言暴力時,孩子多半已經默默承受好一段時間了。
「言語暴力」聽起來似乎是個有點抽象的詞彙,畢竟連碰也沒碰到,是能造成什麼傷害?只要使出老生常談的「不要理他」大絕招,什麼言語暴力的,根本就不會對人產生影響。這樣說倒有點小看了言語暴力的威力,以及施暴者的決心與創意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去年暑假時出了一份自由研究作業,其中有一個孩子是要研究老師。研究內容如下: 我的老師是個很好的老師,會講故事給我們聽也會跟我們玩,大家都很喜歡他個性幽默、溫柔,下課很多人都要去跟他玩。只是如果老師兇起來很可怕都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大吼,會嚇到抖一下的那種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孩子和老師之間出現對立情況時,家長應該如何面對和處理。文章提出將情緒和事實分開來處理,並且強調了對溝通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媽媽們應該從中立、實事求是的立場去引導和教導孩子,讓他們學會理性思考和溝通。這將有助於減少矛盾和培養孩子的情商。
Thumbnail
我一直耿耿於懷的是政大實小的狼師案,實小的家長,哪個不在意自己的孩子教養,哪個不是高學歷精英份子,為何,那些受傷的女孩得等到自己長大了、成年了,才能把小時候受到的侵害說出來...我不想在受害者身上灑鹽,我只是想著,會不會是曾經哪些事發生時,錯過了知道的機會,不斷的思考、看各家討論分享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你是否曾想過,當愛的延伸成為他人的傷害時,我們該如何面對?當我們發現自家的寶貝竟然是學校中的「霸凌者」,這份震驚和無助可能遠超過想像。 但這不是終結,而是一次重新理解和引導的開始,透過溫柔的對話,理解背後的故事,我們能夠一步步引導孩子從同理心出發,學習正確的互動方式。 閱讀全文,一起探索這個旅程
Thumbnail
你的孩子今天真正想告訴你什麼? 在繁忙的生活節奏中,孩子遭受欺負的跡象往往被忽視,從突然對學校失去興趣到不明原因的物品損壞,孩子這些微妙的變化可能是求助的隱秘訊號。 本文提供幾個不易被察覺的跡象,幫助父母識破孩子心中隱形的傷痛。閱讀全文,讓我們一同為孩子撐起一片更陽光的天空。 識破隱形的傷
Thumbnail
我一直覺得親師溝通很重要,也對老師很尊重,但昨天跟孩子班導的溝通卻讓我懷疑是不是代溝的問題。 我讓孩子參加課後班的動機很簡單,就是適應他所要待的求學生涯最長的環境。班上留課後班的同學只有個位數,但從這學期開始問題不斷。之前同學抱他、為他打架我想老師都處理好了我也就沒再詢問後續。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去年暑假時出了一份自由研究作業,其中有一個孩子是要研究老師。研究內容如下: 我的老師是個很好的老師,會講故事給我們聽也會跟我們玩,大家都很喜歡他個性幽默、溫柔,下課很多人都要去跟他玩。只是如果老師兇起來很可怕都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大吼,會嚇到抖一下的那種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孩子和老師之間出現對立情況時,家長應該如何面對和處理。文章提出將情緒和事實分開來處理,並且強調了對溝通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媽媽們應該從中立、實事求是的立場去引導和教導孩子,讓他們學會理性思考和溝通。這將有助於減少矛盾和培養孩子的情商。
Thumbnail
我一直耿耿於懷的是政大實小的狼師案,實小的家長,哪個不在意自己的孩子教養,哪個不是高學歷精英份子,為何,那些受傷的女孩得等到自己長大了、成年了,才能把小時候受到的侵害說出來...我不想在受害者身上灑鹽,我只是想著,會不會是曾經哪些事發生時,錯過了知道的機會,不斷的思考、看各家討論分享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你是否曾想過,當愛的延伸成為他人的傷害時,我們該如何面對?當我們發現自家的寶貝竟然是學校中的「霸凌者」,這份震驚和無助可能遠超過想像。 但這不是終結,而是一次重新理解和引導的開始,透過溫柔的對話,理解背後的故事,我們能夠一步步引導孩子從同理心出發,學習正確的互動方式。 閱讀全文,一起探索這個旅程
Thumbnail
你的孩子今天真正想告訴你什麼? 在繁忙的生活節奏中,孩子遭受欺負的跡象往往被忽視,從突然對學校失去興趣到不明原因的物品損壞,孩子這些微妙的變化可能是求助的隱秘訊號。 本文提供幾個不易被察覺的跡象,幫助父母識破孩子心中隱形的傷痛。閱讀全文,讓我們一同為孩子撐起一片更陽光的天空。 識破隱形的傷
Thumbnail
我一直覺得親師溝通很重要,也對老師很尊重,但昨天跟孩子班導的溝通卻讓我懷疑是不是代溝的問題。 我讓孩子參加課後班的動機很簡單,就是適應他所要待的求學生涯最長的環境。班上留課後班的同學只有個位數,但從這學期開始問題不斷。之前同學抱他、為他打架我想老師都處理好了我也就沒再詢問後續。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