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停不住的負面思考,可能跟失智症有關

在台灣健保體制底下(國外醫療保險也差不多),精神醫療越來越倚重藥物。然後很神奇的是,各式各樣的精神狀況,如憂鬱、焦慮、恐慌、強迫、暴食,主要治療藥物都是「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有時在醫病溝通時會被簡稱「血清素藥物」。「血清素」(serotonin)在服藥後血液濃度增加,有個很基本、成功率很高的藥效,就是降低「胡思亂想」、「強迫性思考」。
為什麼同一類藥物可以在那麼多不同的精神狀況派上用場?這讓我們不免猜想,「不好的事情一直想」的確跟許多精神疾病有關。現在多數人也知道,不能隨便跟有精神狀況的人說「你不要去想就好了」,因為許多人就是無法靠意志力止住不想。就是因為「不去亂想」很困難,才會需要那麼多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
不過,「停不住的負面思考」竟然也跟失智症有關,這就會讓許多人感到意外了。不過,原本就有研究認為,憂鬱症跟焦慮症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而陷入憂鬱、焦慮的人往往也會有「停不住的負面思考」,所以自然會有學者想做研究來驗證。
有學者提出「認知債務假說」(Cognitive Debt hypothesis),認為「停不住的負面思考」(repetitive negative thinking),包括對未來的憂慮(worry),以及對往事的反覆思索(rumination),只要是負向的、一直出現,不管內容與觀點是什麼,對大腦就是沈重的認知負擔,可能會因此造成失智症的特徵amyloid與tau蛋白質增多,並影響認知功能與記憶力。
二〇二〇年的研究,個案來自兩群預防失智症追蹤研究的cohort,如其中一個PREVENT-AD cohort,有292個案,都是55歲以上,身體健康與認知功能都還正常,有一位父母或至少兩位手足診斷阿茲海默失智症。研究者讓他們填寫許多量表後,再使用「正子造影」(PET image)評估他們大腦裡的amyloid與tau蛋白。
研究者發現,在這群看似正常的「近老年人」與「老年人」受測者裡,「停不住的負面思考」跟認知功能與記憶力的快速下滑有關。透過PET影像分析則發現,「停不住的負面思考」跟海馬迴「內嗅皮質」(entorhinal cortex)的tau蛋白累積,以及整個大腦皮質的amyloid蛋白堆積的量有相關。
研究者提出的一個解釋是:持續不斷的負面思考,會引發長期慢性化的壓力反應。壓力與糖皮質類固醇可能跟amyloid與tau蛋白的形成、和失智症有關。
回到實用的層面,這研究對讀者有什麼幫助?簡言之就是,過度的worry與rumination有可能會讓失智症症狀更早出現。這牽涉到個人特質與環境壓力。但要如何讓自己止住、不要一直做無意義的思考?這就不是一篇短文能處理了。回到文章開頭說的,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或許有幫助,也有些人從宗教、禪修得到解方,延緩失智症的回報,值得我們付出努力去追尋。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Repetitive negative thinking is associated with amyloid, tau, and cognitive declin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