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孩子會想讓自己壞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那天和好姊妹聊到朋友分享的《賽斯理論》,我們很有默契的在腦海裡蹦出:萬法同宗耶~~擊掌
這又讓我想到年初在阿建老師的工作坊上,ㄧ位愛子心切的媽媽向老師哭訴她和兒子對話時很努力的使用「6A自我對話」,想要趕快讓自己安定,能好好和兒子說話。但是奇怪怎麼都沒效?!⋯看著這位有些年紀依然為了孩子持續努力的媽媽哭得一把鼻涕 一把眼淚,當下我感到好震驚,更多的是不捨。記得阿建老師還為此耐心的講解。⋯⋯那是我第一次接觸「6A自我對話」。
隨著多看多聽多學習,我發現這些年很流行的「三分鐘靜心」,和阿建老師從satir發展出的「6A自我對話」其實有著ㄧ樣的核心概念 。
我以為大致的概念是 :
快速利用兩三分鐘的時間覺察。透過覺察了解背後真正的情緒。當情緒被看見了,扭結的情緒就可獲得舒展,不被情緒牽著走,當身體真正的主人。
紅透半邊天的「非暴力溝通」其實也是,它和「satir對話」及一些知名的心理醫生提暢的「會談法」也都同樣在強調照顧感受的重要!
方式都一樣:
觀察>>先停下來觀察事實的狀態而非忙著評論
感受>>表達感受而不是想法
需要>>說出引發感受的需要
請求>>說出你的具體要求
沒有道德批判、不要比較,不是迴避責任,不能強人所難。
記得還有一個有趣的口訣:「事情要做」
「事」事情是甚麼? (satir的好奇對話 )(觀察)
「情」情緒和感受是甚麼?(satir的照顧感受)
「要」要的目標是甚麼?(澄清動機的目標)(需要)
「做」接下來怎麼做?(satir的負責引導)或(明白說出界線)
是不是? 是不是?
當拉開視野鳥瞰,就能發現萬事萬物根本歸一呀!
avatar-img
12會員
119內容數
當一個大人(教師)懂得使用正確的對話方式,孩子(學生)會喜歡跟你在一起,你也會更喜歡孩子。正確的對話讓人生命經驗一致性的連結,教育只要往這個方向走,問題將不會是問題了。茶米老師的校園日誌,分享校園對話的實際案例,也紀錄茶米老師的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茶米老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早晨四點半的靜心,是我一天最期待的美好時光。 十多年前生了一場重病,我將自己埋在書堆裡,期待能在書中找到寄託,安頓內在的恐懼。那時,我遇見了李宜靜。 李宜靜的書「這樣呼吸效果驚人」,讓我覺得神奇,更多的感受是心靈的安定。我記得那時的自己時常重複翻著她的書,還會追隨他的部落格,是她陪伴我走過生病的孤
我們都知道父母要常和孩子談話,但談話可不是亂談耶~是要「有意識」的對話~ 聽說「有意識的和孩子對話」有魔力,但沒想到這魔力原來比我以爲的還要強大! 故事發生在前幾天⋯ 爸爸去高雄出差了,孩子的照顧很自然的由我包辦。下班後趕緊先沖個澡,準備晚餐,接著開車出門接哥哥湯米下課。 我家的個性湯米,到現在還
當孩子不想說時,大人也就別逼他說了。 道理孩子大都懂的,(算算你唸了幾百遍就知的道啦!聽到耳朵都要長繭了呀!)還需要你ㄧ再囉唆嗎? 更何況,逼他回答。贏了,又如何呢? 只是把孩子推得更遠而已。 如果 是關係中曾有創傷經驗的孩子,對人是不信任的,常常會拒絕長輩老師的善意關懷,對於任何探問也習慣帶著防
有時候,你的誇獎可能不是資源,而是變成了孩子心中的標準了呀! 有沒有遇過一些孩子,明明很優秀了,你也說他很優秀了,但他還是依然覺得自己不夠好。 怎麼回事? 當初,在你(或者他在意的師長)認可他時,是不是忘了問問:「那你怎麼看你自己呢?」 每個孩子都有他天真的解讀法,他有可能解讀成另外一個標準了呀。
上課鐘聲響,我因處理班務較晚踏出教室門。才剛要收拾,任課老師就進門抓著我的手說:「欸!妳看那個XXX!才要上課就整個軟爛⋯⋯講也不是,不講也不是!」 在教育現場,特別是班導師,要管理太多芝麻蒜皮的事務,要效率又要顧大局。本身其實就有上不完的課,下課時間又短,根本難有機會和學生「好好對話」。 所以遇到
九年級才剛考完學校的模擬考,接著眼前不到一週的時間又是竹苗區的模擬縣測!一場又一場的模擬考試,為的就是要替人生第一次的升學重大考試做好萬全準備。 學期過了快一半了,黑板上寫著大大的會考倒數計日:[距離會考剩下149天!] 老師們努力揮著大旗,同學們奮力跟著衝刺,是連空氣都嗅得到緊張的氛圍⋯⋯。 班
早晨四點半的靜心,是我一天最期待的美好時光。 十多年前生了一場重病,我將自己埋在書堆裡,期待能在書中找到寄託,安頓內在的恐懼。那時,我遇見了李宜靜。 李宜靜的書「這樣呼吸效果驚人」,讓我覺得神奇,更多的感受是心靈的安定。我記得那時的自己時常重複翻著她的書,還會追隨他的部落格,是她陪伴我走過生病的孤
我們都知道父母要常和孩子談話,但談話可不是亂談耶~是要「有意識」的對話~ 聽說「有意識的和孩子對話」有魔力,但沒想到這魔力原來比我以爲的還要強大! 故事發生在前幾天⋯ 爸爸去高雄出差了,孩子的照顧很自然的由我包辦。下班後趕緊先沖個澡,準備晚餐,接著開車出門接哥哥湯米下課。 我家的個性湯米,到現在還
當孩子不想說時,大人也就別逼他說了。 道理孩子大都懂的,(算算你唸了幾百遍就知的道啦!聽到耳朵都要長繭了呀!)還需要你ㄧ再囉唆嗎? 更何況,逼他回答。贏了,又如何呢? 只是把孩子推得更遠而已。 如果 是關係中曾有創傷經驗的孩子,對人是不信任的,常常會拒絕長輩老師的善意關懷,對於任何探問也習慣帶著防
有時候,你的誇獎可能不是資源,而是變成了孩子心中的標準了呀! 有沒有遇過一些孩子,明明很優秀了,你也說他很優秀了,但他還是依然覺得自己不夠好。 怎麼回事? 當初,在你(或者他在意的師長)認可他時,是不是忘了問問:「那你怎麼看你自己呢?」 每個孩子都有他天真的解讀法,他有可能解讀成另外一個標準了呀。
上課鐘聲響,我因處理班務較晚踏出教室門。才剛要收拾,任課老師就進門抓著我的手說:「欸!妳看那個XXX!才要上課就整個軟爛⋯⋯講也不是,不講也不是!」 在教育現場,特別是班導師,要管理太多芝麻蒜皮的事務,要效率又要顧大局。本身其實就有上不完的課,下課時間又短,根本難有機會和學生「好好對話」。 所以遇到
九年級才剛考完學校的模擬考,接著眼前不到一週的時間又是竹苗區的模擬縣測!一場又一場的模擬考試,為的就是要替人生第一次的升學重大考試做好萬全準備。 學期過了快一半了,黑板上寫著大大的會考倒數計日:[距離會考剩下149天!] 老師們努力揮著大旗,同學們奮力跟著衝刺,是連空氣都嗅得到緊張的氛圍⋯⋯。 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透過引導孩子表達情緒,可以幫助孩子辨識情緒,化解心中糾結,降低惡性循環。本文分享了三種幫助自己理解與辨識出情緒的方法:找人訴說、閱讀、聽心理相關的podcast或直播。欲深入瞭解與成長,可考慮參加《幸福魔法團體》的共學行列。
Thumbnail
工作回程的路上,男孩一到家即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他在學校發生一些事,老師有寫聯絡簿與傳訊息給我。 回到家,男孩講著講著,就開始擔心哭泣,希望我抱抱他、陪他。我抱抱他,並引導他說出他擔心的是什麼?現在的心情與處境?他想到可以怎麼處理?我也鼓勵他可以怎麼勇敢面對與承擔選擇與行為的後果。
Thumbnail
成長過程中被禁止表達情緒的影響,以及如何透過崇建老師的6A方法來自我照顧。作者強調了情緒的重要性,並分享了覺察、承認、允許、接納、轉化和欣賞等步驟。最後,作者鼓勵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個方法,並感謝自己的成長和努力。
Thumbnail
本篇文章介紹了作者在學習Satir薩提爾對話課程中的心得與體悟,並分享了在觀察與覺察自己的情緒與反應過程中的掙扎與成長。文章深入並理性地分析了作者面對父母情緒時的應對方式,並融入了對過去童年經驗的深入探討。透過Satir薩提爾對話,作者希望對自我感知作出更深層次的瞭解。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重新對人、事、物的好奇心,除了時時提醒自己,也需要在日常對話中刻意練習。我給刻意練習的功課是:不給答案、不說道理、不解決問題、不問(為什麼?)、第一句不說(你覺得呢?)、不輕易以(嗯嗯)回應對方。 假設一個孩子遭遇困難,大人沒有任何好奇,只想給予解決方法,就沒有機會傾聽,孩子卡在哪裡?孩子未被同理
Thumbnail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瞭解到孩童情緒發展在華人文化中的重要性,討論了父母對於孩子情緒的影響以及溝通問題對於孩子健康的影響。文章指出情緒教育在華人文化中的關注度逐漸增加,並提供了一個10個月的線上練習課程。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透過引導孩子表達情緒,可以幫助孩子辨識情緒,化解心中糾結,降低惡性循環。本文分享了三種幫助自己理解與辨識出情緒的方法:找人訴說、閱讀、聽心理相關的podcast或直播。欲深入瞭解與成長,可考慮參加《幸福魔法團體》的共學行列。
Thumbnail
工作回程的路上,男孩一到家即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他在學校發生一些事,老師有寫聯絡簿與傳訊息給我。 回到家,男孩講著講著,就開始擔心哭泣,希望我抱抱他、陪他。我抱抱他,並引導他說出他擔心的是什麼?現在的心情與處境?他想到可以怎麼處理?我也鼓勵他可以怎麼勇敢面對與承擔選擇與行為的後果。
Thumbnail
成長過程中被禁止表達情緒的影響,以及如何透過崇建老師的6A方法來自我照顧。作者強調了情緒的重要性,並分享了覺察、承認、允許、接納、轉化和欣賞等步驟。最後,作者鼓勵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個方法,並感謝自己的成長和努力。
Thumbnail
本篇文章介紹了作者在學習Satir薩提爾對話課程中的心得與體悟,並分享了在觀察與覺察自己的情緒與反應過程中的掙扎與成長。文章深入並理性地分析了作者面對父母情緒時的應對方式,並融入了對過去童年經驗的深入探討。透過Satir薩提爾對話,作者希望對自我感知作出更深層次的瞭解。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重新對人、事、物的好奇心,除了時時提醒自己,也需要在日常對話中刻意練習。我給刻意練習的功課是:不給答案、不說道理、不解決問題、不問(為什麼?)、第一句不說(你覺得呢?)、不輕易以(嗯嗯)回應對方。 假設一個孩子遭遇困難,大人沒有任何好奇,只想給予解決方法,就沒有機會傾聽,孩子卡在哪裡?孩子未被同理
Thumbnail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瞭解到孩童情緒發展在華人文化中的重要性,討論了父母對於孩子情緒的影響以及溝通問題對於孩子健康的影響。文章指出情緒教育在華人文化中的關注度逐漸增加,並提供了一個10個月的線上練習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