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Altered Traits: Science Reveals How Meditation Changes Your Mind, Brain and Body
本文部分來自書籍原文
想要鍛鍊專注力、對人更有同理心、降低自我感、不被來來去去的情緒念頭干擾,藉由禪修跟正念訓練,是不是真的有幫助呢?
長時間投入禪修的「EQ」作者心理學家丹尼爾跟腦科學家理查,藉由科學研究來釐清這之間的關聯,藉由禪修刻意鍛鍊心智,認識每個人的核心本質並予以加強,這也能形塑大腦,帶來本質上的轉變。
書裡寫了許多實驗設計的詳細狀況、也講了許多禪修後跟大腦各部分訊號活動之關聯連動等等的專業名詞,但在這裡我想寫的是,我對於禪修相關的認知、我所理解的禪修能夠帶來的影響、以及實際上怎麼做能夠鍛鍊心智。

禪修多從專注在呼吸開始,有時會搭配正念行走或是像睡禪、逐一關注身體不同部位的身體掃描,若是中途產生其他念頭分心了,也不用責怪自己,就是像旁觀者般,去覺察到產生了不同的念頭、情緒,不須壓抑也不是發洩所產生的念頭或情緒,只是觀看;覺察到分心了,就在練習慢慢將注意力拉回來呼吸上。
像是靜觀也是在鍛鍊「超覺知(meta-awareness)」。覺知到悲哀、就不悲哀,覺知到恐懼,就不害怕。禪修帶來的意義是觀照心中升起的所有現象、感受、念頭,對這些都保持覺知的能力,不做反應也不再連帶牽扯更多念頭情緒,覺知後放下。
凡能吸引我們注意力的,背後就有一股執著,越執著就越容易受誘惑。如果我們放下執著,會對自身經驗和他人更加開放,更能同理他人,貼近自己和他人真實的想法。
具有安全感的孩子,身上有良好的神經影響,他的大腦是由同理心、關懷所呵護的親子教育所形塑,使得成年後一生氣就很快平靜下來。
而甚麼事都不做就會快樂嗎?根據丹和理查有個相關的實驗證明,持續散亂、渙散的心,同時偵測大腦也會發現,顯示大腦中自我中心的區塊活動會更活躍,認為這些念頭情緒都是「我」的,帶來的則是更不快樂。而專注於工作的心則會降低自我中心的區塊活動,降低自我感則能不被來去的念頭卡住。
決定我們快樂與否的是自己對事件的感受,而非事件本身。透過持續覺知和觀照,把感受和發生事件分開來看,已發生的事件不可控制,但感受卻是可以鍛鍊控制的,慢慢地練習,進而找到平靜的心。
那麼,可以怎麼開始鍛鍊心智呢?像是「原子習慣」中所運用的,從每天靜心十分鐘開始吧!就試試看每天撥十分鐘,數數自己的呼吸,分心了就覺察並慢慢拉回注意力。
另外透過慈心禪的練習,則能增進對人的同理心、加強人際關懷。每天撥五分鐘念念,「願我平安、願我健康、願我的生命自在。」首先祝願自己、接著是所愛的人、中性的人、一切眾生、再試試看祝願有過節或曾傷害過我的人。
若要在更進一步,就像「刻意練習」中提及的,每次多加一點點原本不會的練習,再加上定期參加禪修營找合適的教練指導。
最後,附上達賴喇嘛所說的人生追求,來持續提醒自己持續鍛鍊心智,「內心平靜、以慈悲心來導航,用行動來改善世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會員
30內容數
Eileen的閱讀隨筆(閱讀。生活。寫作。親子。) 10+的工程師生涯、2個男孩的媽。 喜愛的旅遊方式是隨意散步、騎腳踏車時觀察城市與路人。熱愛閱讀與思考,一直都很老派只愛紙本書,包包裡總要放本書隨時都可以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Eileen L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正向教養繪本 #6Y #4Y 本文內容部分來自書籍原文 在前陣子居家上班期間,長時間在家面對小孩同時要上班,就常常發生需要處理兩個孩子爭吵、情緒爆棚等等狀況。 嘗試了多種方式,其中一個就是跟著孩子一起閱讀這本正向教養的繪本,從辨識情緒、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之後,再檢討下次可以有甚麼改進的地方。 認識
筆記部分內容來自書籍原文 偶然間在Podcast聽到了「聲音教練」小芬老師介紹了對於不同人聲音的差異,光是自我介紹,講出自己的名字,就可以聽出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感受。這真是個好有趣的領域,透過觀察自己的聲音,更了解自己,肯定自己也找出想改善的部分,讓溝通更順暢。 我一直都還蠻喜歡自己的聲音,不過書裡提
Ask More. The Power of Questions to Open Doors, Uncover Solutions and Spark Change. 本文內容部分來自書籍 在我從事工程師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理性的面對各種問題跟工作任務,自我限制覺得需要屏除人性的一面,排除情緒才能
寫在習慣致富之後的好習慣養成實踐方法 內容部分來自書籍原文 預約好久的圖書館熱門館藏書籍終於到手!我想這麼熱門應該是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擾,如何養成好習慣,並持續執行呢? 一樣是從Be、Do、Have開始思考。 習慣的背後存在一組身分認同,確認自己想成為甚麼樣的人,並像那樣的人一樣行動。對於我自己設定
習慣致富、致富心態、財務自由 內文部分來自書籍-習慣致富1&2、致富心態、財務自由 一口氣看了跟理財有關的幾本書,接下來應該會持續再看一些相關的書籍。一開始看了「習慣致富II」,像是看小說故事一樣,很生活化地去描述兩對收入背景差不多的夫妻,因為習慣不同,長久累積下來到最後的生活差異。後續再一口氣瀏覽
如何寫出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文章打動人心? 內容部分來自書籍 我一直想透過寫作,寫下自己真實的想法,但是在寫得時候,常常有許多疑問,像是「寫得很長,但不知道重點」、「該寫些甚麼?」、「對於主題沒有甚麼想法。」等等。本書作者山田紫霓為寫作指導專家、有著多年作文教學經驗,對於寫作相關的問題, 提供了一些
正向教養繪本 #6Y #4Y 本文內容部分來自書籍原文 在前陣子居家上班期間,長時間在家面對小孩同時要上班,就常常發生需要處理兩個孩子爭吵、情緒爆棚等等狀況。 嘗試了多種方式,其中一個就是跟著孩子一起閱讀這本正向教養的繪本,從辨識情緒、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之後,再檢討下次可以有甚麼改進的地方。 認識
筆記部分內容來自書籍原文 偶然間在Podcast聽到了「聲音教練」小芬老師介紹了對於不同人聲音的差異,光是自我介紹,講出自己的名字,就可以聽出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感受。這真是個好有趣的領域,透過觀察自己的聲音,更了解自己,肯定自己也找出想改善的部分,讓溝通更順暢。 我一直都還蠻喜歡自己的聲音,不過書裡提
Ask More. The Power of Questions to Open Doors, Uncover Solutions and Spark Change. 本文內容部分來自書籍 在我從事工程師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理性的面對各種問題跟工作任務,自我限制覺得需要屏除人性的一面,排除情緒才能
寫在習慣致富之後的好習慣養成實踐方法 內容部分來自書籍原文 預約好久的圖書館熱門館藏書籍終於到手!我想這麼熱門應該是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擾,如何養成好習慣,並持續執行呢? 一樣是從Be、Do、Have開始思考。 習慣的背後存在一組身分認同,確認自己想成為甚麼樣的人,並像那樣的人一樣行動。對於我自己設定
習慣致富、致富心態、財務自由 內文部分來自書籍-習慣致富1&2、致富心態、財務自由 一口氣看了跟理財有關的幾本書,接下來應該會持續再看一些相關的書籍。一開始看了「習慣致富II」,像是看小說故事一樣,很生活化地去描述兩對收入背景差不多的夫妻,因為習慣不同,長久累積下來到最後的生活差異。後續再一口氣瀏覽
如何寫出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文章打動人心? 內容部分來自書籍 我一直想透過寫作,寫下自己真實的想法,但是在寫得時候,常常有許多疑問,像是「寫得很長,但不知道重點」、「該寫些甚麼?」、「對於主題沒有甚麼想法。」等等。本書作者山田紫霓為寫作指導專家、有著多年作文教學經驗,對於寫作相關的問題, 提供了一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上週三晚上到臺大的博雅館聽北醫心智意識與腦科學研究所吳昌衡教授講《正念解壓說》,身為心理師我雖然熟悉正念,但「累積知識」和「累積經驗」兼具的現身說法,仍在有限約一小時裡傳遞了新的印象: 先說結論:每天數分鐘的「專注於呼吸」的正念的活動,有助於滋養大腦、清心解壓。 1. 介紹了大腦的「預設模式(簡
Thumbnail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的專注力容易分散,焦慮增加。一行禪師的正念實踐方法,如觀察呼吸、釋放身體緊張,能有效提升專注力,帶來內心的平靜。《怎麼專注》這本書輕巧便攜,隨時翻閱都能帶來啟發,幫助我們在日常中實踐正念、減少焦慮。如果你想提升專注力或對正念感興趣,這本書非常值得收藏與實踐。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這時候的首要工作,是從刺激你的對象那邊,把注意力收回來,注意你自己的呼吸,然後注意自己的心念,那麼你的心馬上會平靜和安定下來。接著再以平常的呼吸,注意自己一呼一吸之間的感覺和感受。你的心情放鬆下來,身體也會隨著放鬆,這時候,人家要你生氣,你也氣不起來了;人家要你反擊,你也不會反擊了。
Thumbnail
冥想和正念對於現代忙碌的生活非常重要,這篇文章介紹了冥想和正念的概念、區別和如何練習。同時還提供了四個生動的比喻幫助你沉澱內心。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分享了冥想和正念對於保持內心平靜和清明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最後,文章還提供了與冥想和正念相關的延伸閱讀建議。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正念(mindfulness)是近幾年開始流行起來的心理治療方式,源自於佛教的概念。從字面上來看,似乎是指正向的念頭,但其實正念跟正向心理學沒什麼關聯,正念指的是覺察當下自己的想法及身心狀態。 一、要怎麼來執行正念呢 目前正念已經被醫學界證實,是最有效治療物質濫用的療法了,只要能夠將自己的腦子清
Thumbnail
打坐/冥想/靜心/禪修 這活動有很多不同的名字 也有很多不同的方法進行 對我來說 這段時光能讓我可以脫離大腦的控制 可能你會疑問,腦袋不是受我們掌控的嗎?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系列研究的第二個實驗,用以檢驗冥想練習對注意力的影響。通過認知心理學的行為實驗以及神經機制的研究,作者發現對於沒有冥想經驗的人,經過短暫的正念引導練習後,執行注意力會有所提升。此外,研究還指出神經質的人格特質對此具有調節作用,提供了詳細的研究過程和結果。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短暫的正念練習對注意力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即使只有 10 分鐘的正念練習,可以顯著提升注意力分配的能力。此外,神經質較高者對正念練習的注意力提升效果較差。該研究結果對於正念練習和注意力能力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寶貴的見解。
Thumbnail
科學已經證明,冥想、觀想、沉思有助於淨化情緒。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上週三晚上到臺大的博雅館聽北醫心智意識與腦科學研究所吳昌衡教授講《正念解壓說》,身為心理師我雖然熟悉正念,但「累積知識」和「累積經驗」兼具的現身說法,仍在有限約一小時裡傳遞了新的印象: 先說結論:每天數分鐘的「專注於呼吸」的正念的活動,有助於滋養大腦、清心解壓。 1. 介紹了大腦的「預設模式(簡
Thumbnail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的專注力容易分散,焦慮增加。一行禪師的正念實踐方法,如觀察呼吸、釋放身體緊張,能有效提升專注力,帶來內心的平靜。《怎麼專注》這本書輕巧便攜,隨時翻閱都能帶來啟發,幫助我們在日常中實踐正念、減少焦慮。如果你想提升專注力或對正念感興趣,這本書非常值得收藏與實踐。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這時候的首要工作,是從刺激你的對象那邊,把注意力收回來,注意你自己的呼吸,然後注意自己的心念,那麼你的心馬上會平靜和安定下來。接著再以平常的呼吸,注意自己一呼一吸之間的感覺和感受。你的心情放鬆下來,身體也會隨著放鬆,這時候,人家要你生氣,你也氣不起來了;人家要你反擊,你也不會反擊了。
Thumbnail
冥想和正念對於現代忙碌的生活非常重要,這篇文章介紹了冥想和正念的概念、區別和如何練習。同時還提供了四個生動的比喻幫助你沉澱內心。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分享了冥想和正念對於保持內心平靜和清明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最後,文章還提供了與冥想和正念相關的延伸閱讀建議。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正念(mindfulness)是近幾年開始流行起來的心理治療方式,源自於佛教的概念。從字面上來看,似乎是指正向的念頭,但其實正念跟正向心理學沒什麼關聯,正念指的是覺察當下自己的想法及身心狀態。 一、要怎麼來執行正念呢 目前正念已經被醫學界證實,是最有效治療物質濫用的療法了,只要能夠將自己的腦子清
Thumbnail
打坐/冥想/靜心/禪修 這活動有很多不同的名字 也有很多不同的方法進行 對我來說 這段時光能讓我可以脫離大腦的控制 可能你會疑問,腦袋不是受我們掌控的嗎?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系列研究的第二個實驗,用以檢驗冥想練習對注意力的影響。通過認知心理學的行為實驗以及神經機制的研究,作者發現對於沒有冥想經驗的人,經過短暫的正念引導練習後,執行注意力會有所提升。此外,研究還指出神經質的人格特質對此具有調節作用,提供了詳細的研究過程和結果。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短暫的正念練習對注意力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即使只有 10 分鐘的正念練習,可以顯著提升注意力分配的能力。此外,神經質較高者對正念練習的注意力提升效果較差。該研究結果對於正念練習和注意力能力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寶貴的見解。
Thumbnail
科學已經證明,冥想、觀想、沉思有助於淨化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