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兒童引導

跟隨兒童引導是互動的基礎,因為由孩子自己選擇的活動,孩子參加的品質會比大人幫忙選擇來得好,而且讓孩子更能有機會自己主動引發互動。

█如果可以,請讓兒童選擇活動
特別是小小孩,讓孩子有探索的時間,孩子能夠思考要選擇哪個玩具,就多了動腦的時間與機會。
即便孩子可能很快地失去興趣,改玩下一個玩具,我們也要耐住性子,跟著改玩下一個。
當你對於後面單元的技巧更為熟練之後,你就可以影響孩子活動的持續時間,而不用命令或者用教導的老方法讓孩子失去興趣。

█請保持跟孩子面對面
眼神接觸是很重要的成分,它不僅跟注意力有關,也是互動參與的基礎。你要成為孩子活動的一部分,才有可能引導跟互動。如果孩子沒看到你,或者你不在他視線範圍內,他可能就察覺不到你的存在,或者沒有把你當成互動的一部分,只注意自己和眼前的玩具。

█加入孩子的遊戲
要注意一點,沒有所謂「正確的」玩法,所以請抓住自己的手跟忍住不要教導。
你可以透過
  1. 給予協助(孩子在玩積木,你幫忙拿,或者跟著放積木)
  2. 加入變化(孩子在玩車,你放個玩偶在車上)
類似這樣的方式參與,讓孩子喜歡遊戲的經驗,而你是這經驗的一部份。

█描述遊戲但不要問問題或要求
問問題或者要求會奪走遊戲的主導權
所以請讓互動停留在描述或者感想階段
「你在玩OO」「你在用積木蓋高高」「這個看起來好好玩」「你玩得很開心」
「你比較喜歡這個顏色的車」

█等孩子互動或溝通
如果上面的動作你都做了,孩子是不是也有反應?
他發現你加入他的遊戲了?他的反應是什麼? 是看你、有手勢、發生,還是離開不玩了?
這些反應都叫做自發性反應,是溝通的雛形。
對於父母最大的困難在於要忍住不要預期孩子需要什麼,問他要什麼? 還有克制自己不要告訴他接下來要做什麼。
孩子自己開啟的活動跟反應,才能增加孩子的注意力與動機。

█保持敏感,不要害怕
孩子在遊戲或者活動中可能會有拒絕、退縮或者挫折的反應,但身為父母此時不要害怕退縮,因為生氣抗議也是一種互動。
辨識跟思考原因,不要放棄互動,或許試著用別的方式加入
  • 孩子不想要你把積木放在他的作品上,就改成遞給他材料
  • 孩子不想要你靠近,你就在旁邊拿同樣的玩具自己玩
加入跟互動的方法不會只有一種,孩子也從你身上學習這樣技巧
未來他不能加入別人遊戲的時候,也會用得上

█依然要有底線
儘管之前都強調要跟隨孩子引導,但是不能期待孩子自己懂分寸,所以最後的底線跟規則我們還是要說清楚跟徹底堅持。
  1. 不能破壞東西
  2. 不能傷害自己或別人
這兩項是我會強調的堅持,如果發生的時候遊戲會暫停,造成問題的玩具或物品會拿走。
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任何的互動都是一種好互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