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6|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諮商信念】次級作用:「打蒼蠅不打老虎」

原始、次級、工具性的概念
案主對自己的情緒是否接納與理解,往往是諮商過程裡很重要的關鍵。情緒反應價值觀、動機及潛意識的需求,光解讀情緒其實就能大致讀懂案主所遇見的困境。然而也因為如此,案主會隱藏、壓抑情緒,產生防衛機轉,它讓案主不碰壓力源及危機,代價則是喪失感受及改變的機會。
針對情緒反應,Greenberg 和 Safran(1987)曾提出三種情緒類型,除了原始情緒是本能外,其餘兩種算是加工過的防衛機轉:
1.原始情緒(primary emotions)
個體對環境最原始、基本、直接的情感反應,是此時此地、立即性的。正面情緒多數會直接表現,如滿足、喜悅及興奮;會被隱藏的多屬負面情緒,如生氣、悲傷及害怕。
2.次級情緒(secondary emotions)
次級情緒是針對於原始情緒再次反應的結果,是反應性的而非基本情緒,案主因過去挫敗經驗無法面對原始情緒,潛意識選擇抑鬱、防衛,替代以較能控制、較被接受的情緒呈現。Greenberg 和 Safran(1989)將上述細分為兩種次類別:
(1)自我批評反應:面對情緒威脅,以自我批評替代真正的感覺。如不敢抱怨父母照顧不周,會以「連自己都照顧不好」自我批評。
(2)安全感操作反應:選用較被接受的情緒類別,如男生失戀常以生氣掩飾真正的悲傷,生氣便是次級情緒,比較不丟臉。
3.工具/操作性情緒(instrumental emotions)
工具性情緒帶有目的,此情緒能讓案主獲益,尤其是人際間的獲益,屬人際操作模式。如母親以情緒威脅子女做某些事情,或兒童以哭鬧獲取注意及得到想要的禮物。
最後一個概念:情緒是以一種不斷演變的序列存在,如:「悲傷-生氣-內疚」、「生氣-悲傷-羞愧」、「害怕-自責-攻擊」等,心理師必須能同理到真正的情緒,才不會被最外層/次次級的情緒所蒙蔽。除了理解隱藏的情緒經驗,對於阻擋案主直接體驗和表達情緒的障礙也要探究與同理(那是案主之所以防衛的原因),最後協助案主體驗、接納與明確表達情緒及需求,當它們被辨識及接納,就會有改變的力量。

「次級作用」:打蒼蠅不打老虎
「次級作用」就是不直接面對原始議題所產生的潛意識替代品。拉岡(LACAN)解釋精神病的邏輯,「次級作用」是自我治療的一部分,潛意識做出替代行為(或稱行動化)以陳述欲望,精神病人面對缺乏而強迫產生有意義的幻想,精神官能症則抑鬱真正情緒,產生多元型態的次級行為(強迫症系)、次級情緒(恐慌症系)及次級思考(憂鬱症系)轉移焦慮,以為處理這些次級行為便可解決焦慮,由於它們不像精神病人會有故事主題或人物,以致案主自己或旁觀者會感覺到混亂。
講白點,次級作用是案主「打蒼蠅不打老虎」的防衛及自我治療,蒼蠅是可以控制和安全的,「打」的動作則有抒壓效果。心理師別過度討論蒼蠅,而接近老虎時要謹慎、做好安全網。

如何分辨次級作用,並轉向真正議題
故事:
青少年來談打工困境,他覺得工作壓力大,跟不上進度、背不好餐點作法,覺得自己笨,當他遠遠看見老闆夫妻吵架,總以為他們在說自己而更心煩,也擔心被開除。
我請他描述更多事件與細節,卻感受他被動、心不在焉、思考緩慢,心理能量阻塞。問他工作多久了?說兩個月,記憶力不佳多久了?竟然從國中就開始。
我直覺並非是職場適應,在壓力源下撐兩個月不離職?是經濟因素嗎?另一個推理,國中時性格改變、常常放空,就心理發展來看,不是家裡就是學校曾經發生過事情。於是我不再問他一開始討論的主題,我跟他說明,放空常代表有心結,而心結會影響工作能力,既然那麼久前就開始,就有可能跟家裡有關。
「你國中時家裡發生過什麼事情嗎?」我單刀直入問。
他說沒什麼,卻開始紅眼眶掉淚。
「是父母吵架或離婚嗎?」我就通常的原因猜測。
他點點頭,「爸爸有小三」。
這些訊息從下意識釋放出來時,他掉淚得更厲害,不是嚎啕大哭,而是矛盾感。等他平靜些,他第一個問句:「該不該原諒父親?」他覺得母親獨自養大孩子很辛苦。原來父母離婚時的互動極差,只把結果告訴小孩,他全觀察在心裡不敢問,自己做出詮釋與決定默默幫忙母親,包括情緒分擔。家裡都沒人提起,他也以為自己該忘記,結果這些年來性格因壓抑悄悄改變了,常常放空、悶悶不樂、覺得一事無成。
由於他長年未碰此議題,如大夢初醒,想起姊姊哥哥也是如此,我說今天不深談,回去時可沈澱一下,或找兄姊聊聊,但明天一定要再來。之後他的能量恢復流動,能描述的細節甚至感受也就多了。

如何分辨:三類原則
如何辨識欲望,尤其在精神官能症(抑鬱)的影響下?拉岡的大原則是「傾聽」,累積足夠的材料,我的經驗則是加上3小原則,以釐清案主真正的困境在哪。
1.對應原則
壓力源的描述及壓力反應的對應。案主在描述核心壓力/議題時,其實會有情緒張力,出現不合理的對應時便是切入點了,如講悲傷的過去卻過度平靜,認為是困境卻講不出細節,或莫名焦慮自己都無法解釋。
2.心理推理
推理需具備社會、心理及文化的通論對應,如發展角度而言,青少年的嚴重壓力,除去重大意外及經濟因素,多數是在他們生活/歸屬的場域內發生,不是家庭就是學校,可旁敲側擊試試。
3.情緒感受
現場互動的時情緒感受。「放空」與心不在焉、思考緩慢同類,心理能量流動阻塞,如矛盾、衝突、自責…這類情緒會出不來;「焦慮」這類的情緒則會躁動,講很多不太相關的話題或動作;「害怕」會跟退縮連結;「悲傷」能量會沈重、低落,但能量會流動。
以上三項原則是直覺、是基本解讀,有賴心理師平常自我覺察練習分辨,原則只能分辨出大方向,細節仍需要與案主再討論。分辨出次級議題,也不急馬上解釋,「分析」從來不缺,重要的是要把後續的步驟想好,像接近案主的老虎一樣,伏行前進且做好安全網(如理解抗拒、如何建立同盟關係、引導方式…),案主若「僅聽分析」,看是看見了,但意識層面仍是排斥,通常會得到「放空、晃神」結果,因此案主的抗拒也需要理解背後意義,有時是暫時停止,有時則堅持不懈。
次級作用的分析可以運用在初談,也可以在工作期,完全視案主此時此刻狀況而定,如果案主在初談猶豫不決是否繼續,那麼正中目標與支持(給予情緒正常化的資訊、同理、同盟)才會讓對方有動機繼續下去,如果是在工作期,則要考慮卸除防衛後的替代、治療方向、引導方式等等連續性的規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林仁廷心理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