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週 《覺察身體感受》
這幾週學習靠近情緒,身心有甚麼變化嗎?
(學習薩提爾模式的這幾年,身心狀態漸漸安穩許多,不論是內在只有自己能感受到的部分,還是外在與家人之間的相處。當然日子仍是晴雨風雷變換著,偶爾也會困在某種情緒裏好ㄧ陣子,持著晴耕雨讀的心態,在情緒中依舊覺察自己,陪伴自己。)
深呼吸,慢慢的覺察自己。專注的陪伴自己。
感覺你的呼吸、感覺你的身體。
邀請你,在心裡默默呼喚自己的名字。
當你這樣做的時候,身體、心靈有甚麼感受呢?
(我很喜歡在靜心裡呼喚自己的名字,感覺很溫暖,有時也會流淚。被自己懂得,被自己接納與陪伴。)
為什麼要認真學習連結感受?
因為,感受是一個訊息。
憤怒,是為了保護自己能對抗外面的世界。
焦慮,是為了提醒自己小心一點。害怕也是。
難過、流淚,能讓情緒能量流動(排毒),迎來安慰、擁抱與溫暖。
如果未能照顧感受,思考便伴隨著感受升起,不斷糾纏交疊,引來更多複雜不安的感受。經常練習覺察感受,有助於安頓思緒。
不過有一點很重要必須釐清,
並不是持續練習,你就不會再有情緒。
練習的目標是學習敏銳的覺察,
並且懂得應對照顧自己的情緒。
真實面對自己的情緒,不避諱、不說謊,
而不是消滅情緒。
透過持續練習,被情緒影響的頻率、時間會減少,
被影響的深刻程度也會減少。
Dr. Gabor Mate在「創傷的智慧」中提到,人的身心狀況是一個整體概念。
他的研究發現,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倉、一大部分的癌症,都是情緒的不流動所引發。
大腦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多動症的孩子是起自大腦的變化,而大腦的變化來自環境的應對。與大腦皮質醇分泌有關,是一種毒性壓力。
憂鬱症、強迫症也是與內在情緒的不流動有關
妥瑞症、選擇性緘默 則可能是先天條件帶來的,而非環境應對造成。但是這樣的孩子容易伴隨著多動症。
因為妥瑞的各種症狀會帶來大人的不接納,因而造成這類孩子的毒性壓力引發多動症。雖然這類孩子情緒較不敏感,後天的應對仍有助於他們打開內在情緒,很多妥瑞、選擇性緘默的孩子來到阿建老師面前,便穩定了,開口說話了。
老師說這跟內在情緒與能量運行有關。(我覺得這句話很玄…,但又很認同。)
《本週練習》
在一天當中任何時間,刻意覺察身體的感受,有沒有感覺到胸悶、煩躁 (常見的感受)。如果有,請練習運用6A照顧自己。辨識覺察照顧自己後,留下來的情緒是甚麼?是放鬆、難過還是喜悅?
《練習紀錄與分享討論》
如果刻意覺察身體感受,我最常出現的身體感覺就是胸悶。
天啊!所以在我沒有刻意覺察並且照顧自己的感覺時,我的胸口一直是悶悶的嗎?雖然運用6A照顧了胸悶,當下可以獲得緩解,但是當我下次再覺察時,還是胸悶,這讓我有點煩躁,我到底在悶什麼呢?所以,我要先照顧煩躁嗎?我好像不能接納自己總是胸悶的狀態,我是怎麼了?
夥伴A分享自己很常覺察到頭痛,頭痛背後好像常伴隨著緊繃、煩躁。他問自己,頭痛想跟我說甚麼?我在抗拒什麼呢?好像對頭痛多一點好奇,或是覺察到自己花很大力氣在抗拒的時候,身體的不適感會稍微鬆動。但真的很不容易。
夥伴B發現當他刻意練習覺察身體感受時,胃痛的頻率似乎多了起來。他好奇自己,是平常都會胃痛而不覺察?還是覺察了以後才胃痛?他運用6A專注回應自己的胃痛,可以感受到胃痛的位置、痛感、頻率,是一種溫柔的陪伴。
夥伴C說一但開始專注在身體的覺察,發現自己怎麼到處都在痛。這分享也太奇特。我們曾經在課堂學習過,讓意識在身體感覺間擺盪,就是專注感覺身體疼痛不適的部位,再換到感受正常的部位,讓專注力擺盪在二個不同的身體位置。或是練習用一個中性的眼光、觀察者的角度觀察疼痛的感覺。
不過這對我來說都很難做到,我不喜歡痛的感覺。誰喜歡呢???所以每當我感覺不舒服的時候,我會做各種努力來減輕疼痛。比方說胃痛時,我會運用6A,當做完6A感覺到胃痛舒緩時,感覺神奇且放鬆。但有時疼痛會很快再度來襲,這時會有一些伴隨而來的其他感受,比方說擔心、煩躁、沮喪。
所以說,單純陪伴自己的感覺,甚至是接納,其實都不容易。頭腦的分析批判經常很快就介入了。
我們常說,身體不說謊。有時思緒紛亂理不清時,回頭覺察身體感覺,也許會有最誠實的回饋。就從小小的覺察開始吧,願意一次又一次的陪伴回應自己的狀態,經過一段時間再來看看會有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