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池畔》序言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22/0705 良因法師 著

要調伏煩惱,首先便要先看到生起煩惱的根源「心」。
不然,縱然佛法研究再深入,也只是流於世間哲理的層次,與解脫無關。
正如上懺下雲老和尚曾深深地感觸:「三生有幸,今生為僧。 」
更如一位住山四十多年的老喇嘛說:「修行是最幸福的事情。
一如過往的禪師們,優遊於山林流泉之間, 寂然於梵刹叢林之際,內心自然流露出來的法喜、自在,透過詩歌、偈誦、開示等方式表達出來,縱經千百年後,靜心閱讀之時,仍然不禁神往。慨嘆何來如此之攝受力?並非僅是山林流泉之美,梵刹叢林之力,實在是由於禪師們安住於自性的光明,因而大樂所顯,照耀古今……
紛擾塵世間,我們營營碌碌地追尋著,趕往一個個看似能給自己帶來安樂的目標,卻總是不由自主地被捲入下一段行程……終點永遠是起點。
當我們最終疲憊不堪、茫然回首,卻發現一切的努力, 最終都不過是「無常」的戲碼,我們不得不停下來沉思,什麼是自己可以主宰的?什麼是人生究竟的價值?
在無盡地追問和反思中,我們幸運地遇到了佛法。從最初的一念相應得到法喜、生起信心,進而對佛法的學習一點點深入,我們從單純地聽聞, 逐漸切入實修,在每日堅持完成的定課中得到平靜和安全感,因為深信三寶的功德無處不在。
每日的誦經拜佛、聽經聞法,乃至定期地布施放生,都將最終帶給我們安樂的果報。然而漸漸我們發現,平靜只是暫時的,「一遇順緣,依舊牽去。一遇逆緣, 依舊打失。」境界現前時,依舊煩惱不斷。
良因法師曾教誡:「我執就像魔術師,隨時變幻著面目來迷惑我們,一不小心就會上當。每天做定課,就是修行了嗎?」
佛法是心法,心念一動, 就是十二因緣一轉
因此,古德反復強調修行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去聖時遙,雖有諸佛菩薩和歷代祖師大德慈悲留給我們的眾多經典開示,然而身陷塵世的我們,對自己的念頭很難保有時刻地清醒和覺照。即使聽聞了無常空性的道理,卻因無法生起力量而依舊迷失,為「求不得」和「已失去」熱惱交煎,痛苦不堪。
「我希望真的如書名,讓大家在熱惱的濁世中, 到清涼池。」
良因法師如是說。淡淡的幾個字,讓人不禁為修行人「不忍眾生苦」的慈悲情懷所感動。法師以平白精煉的文字、直指人心的提問,在高僧大德與迷惑眾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引領我們反觀自心,省察修行,走入自性清涼的境界。
本書精選良因法師指導弟子修行時,結合大德教言所編寫的每日開示輯成。普願一切有情,見聞此書,生歡喜心,行菩薩道,修般若法,達清涼池, 直至離苦得樂,永沐佛光,成就無上菩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6.9.25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曰: 「學者立身,須要正當,勿使人竊議。 一涉異論,則終身不可立矣。 昔太陽平侍者①,道學為叢林推重,以處心不正, 識者非之,遂致終身坎坷,逮死無歸。 然豈獨學者而已,為一方主人,尤宜祇畏。」 《與一書記書》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草堂善清禪師說: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再來請看到: 丑四、不離願 所以不離,就是不離師長、教授善知識的加持提攜,還有不離同行善知識,不管教授還是同行善知識,總的來說就是為了不離一乘圓頓之法。接著看到頌文: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丑五、供養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說明「一切妙行皆成就」。「一切」就是在一切世間當中來度化眾生;「妙行」是指在度化眾生的時候,不著空、不著有。因為凡夫是著有,而二乘人是著空的;唯菩薩能夠依止中道的智慧,所以稱之為「皆成就」,因此一切妙行皆成就就是十波羅蜜的一個總說。 丑三、「成熟眾生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看十大願的同時,跟看前面十大願王文字的時候,都要體會兩種菩提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及勝義菩提心。菩薩依著這二種的菩提心而發起這十種偉大的願力,若你依著這兩種菩提心,再體會這個願文的時候,才有辦法感受到菩薩心量的廣大及菩薩的偉大。 丑二、「修行二利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七面,中間的部分,我們接著來講: 癸二、「頌恒順眾生」。 相信我們大家都一樣,可能過去也是邪知邪見,或者罪業很重,然而菩薩不捨棄我們任何一個眾生,然後生生世世陪著我們,陪著我們、引導我們漸漸能夠出離生死。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隨學佛的身口意之後,還要學佛的因跟果,佛在因地為了度化眾生,為了成熟眾生的善根而不斷精進修行,《法華經》有云: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乃至如芥子許的土地,這麼小如塵埃的一片地方,不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為了度眾生而捨生命、捨頭目腦髓的地方。 迴向!
2016.9.25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曰: 「學者立身,須要正當,勿使人竊議。 一涉異論,則終身不可立矣。 昔太陽平侍者①,道學為叢林推重,以處心不正, 識者非之,遂致終身坎坷,逮死無歸。 然豈獨學者而已,為一方主人,尤宜祇畏。」 《與一書記書》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草堂善清禪師說: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再來請看到: 丑四、不離願 所以不離,就是不離師長、教授善知識的加持提攜,還有不離同行善知識,不管教授還是同行善知識,總的來說就是為了不離一乘圓頓之法。接著看到頌文: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丑五、供養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說明「一切妙行皆成就」。「一切」就是在一切世間當中來度化眾生;「妙行」是指在度化眾生的時候,不著空、不著有。因為凡夫是著有,而二乘人是著空的;唯菩薩能夠依止中道的智慧,所以稱之為「皆成就」,因此一切妙行皆成就就是十波羅蜜的一個總說。 丑三、「成熟眾生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看十大願的同時,跟看前面十大願王文字的時候,都要體會兩種菩提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及勝義菩提心。菩薩依著這二種的菩提心而發起這十種偉大的願力,若你依著這兩種菩提心,再體會這個願文的時候,才有辦法感受到菩薩心量的廣大及菩薩的偉大。 丑二、「修行二利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七面,中間的部分,我們接著來講: 癸二、「頌恒順眾生」。 相信我們大家都一樣,可能過去也是邪知邪見,或者罪業很重,然而菩薩不捨棄我們任何一個眾生,然後生生世世陪著我們,陪著我們、引導我們漸漸能夠出離生死。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隨學佛的身口意之後,還要學佛的因跟果,佛在因地為了度化眾生,為了成熟眾生的善根而不斷精進修行,《法華經》有云: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乃至如芥子許的土地,這麼小如塵埃的一片地方,不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為了度眾生而捨生命、捨頭目腦髓的地方。 迴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Thumbnail
說到彌陀經,不得不說到中峰明本禪師的三時繫念,佛教徒的生離死別,總免不了請高僧大德來誦經渡亡,而最常念誦的,便是以阿彌陀經為主的三時繫念,其中白文便為禪師所寫的懷淨土詩: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Thumbnail
多生累劫的因因果果,在世間法很多的學問、學說沒有交代甚至沒有去觸及,如何去解決?人的心性要保護它的純潔,只要是正確良善的宗教,很多跟佛法相應之處,但是最究竟的問題是在佛法中得到答案。什麼答案?生生死死,不斷地六道輪迴,不斷投生到很多的境界,比如投到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境界
Thumbnail
在人世間受苦或者是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到頭!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的本質,蓮花生大士開示:「世間上的快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究竟安樂、永恆的歸處。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佛陀說,所有痛苦的因都在我們心中。 所以必須把內心深處的問題解決之後 痛苦才不會再發生。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真如老師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Thumbnail
說到彌陀經,不得不說到中峰明本禪師的三時繫念,佛教徒的生離死別,總免不了請高僧大德來誦經渡亡,而最常念誦的,便是以阿彌陀經為主的三時繫念,其中白文便為禪師所寫的懷淨土詩: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Thumbnail
多生累劫的因因果果,在世間法很多的學問、學說沒有交代甚至沒有去觸及,如何去解決?人的心性要保護它的純潔,只要是正確良善的宗教,很多跟佛法相應之處,但是最究竟的問題是在佛法中得到答案。什麼答案?生生死死,不斷地六道輪迴,不斷投生到很多的境界,比如投到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境界
Thumbnail
在人世間受苦或者是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到頭!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的本質,蓮花生大士開示:「世間上的快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究竟安樂、永恆的歸處。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佛陀說,所有痛苦的因都在我們心中。 所以必須把內心深處的問題解決之後 痛苦才不會再發生。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真如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