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史學論析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歷史學最初不過是文字使用者為了描述他所身處的真實世界之過去而寫作的一種文體,這種文體除了是描述過往以外,在方法論上並沒有嚴格的規範,也因此古代史學的處理資訊或寫作目的都可以是為了五花八門的理由而寫作,有神話、藝術詩歌、文學、時事評論、宗教教育與街談巷議等等。然而,近代史學在現代大學制度中成為了一門專業的學問,必須依照學院之內所規定的制度和典範來進行歷史的研究與教育。歷史學的材料也漸漸從原先較為自由多元的資訊來源轉為嚴格定義且並須符合學術習慣邏輯的文本資料(例如外交檔案或重大政治事件的紀錄文本等),歷史寫作的主題(至少在學院體制之內)也不得過於遠離學院之間習慣或可接受的創作主題(基於嚴格學術審查制度的承認,學者不可能去寫作太過特立獨行的主題,就像在世俗大學裡不太可能有展示神學價值的歷史作品出現,不論作者是否持有信仰)。於是當代史學在學院制度逐漸強大且具有壟斷合法性的情況下,成為了當代絕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人審視歷史的唯一途徑,即使學院之外也就有一些受人景仰及信任的文史工作者或歷史作家,但他們也不過是在學院史學價值觀上稍微游離至人類更多元的接收歷史方式一點,絕非能夠在同一個社會中打造能與學院史學相對立的歷史典範或價值觀。
當代學院史學的強大正如同當代物理學不可能脫離牛頓的引力法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電器與熱能的普遍理論等等。從利奧波德‧蘭克( Leopold von Ranke)所開啟的學術典範直到由各國各地學術圈進而發展、修改的史學寫作模式主導著世界各地人們對過去世界的普遍認知以及認知的途徑,除了被學院加以承認的「正典」以外,大多數古代描述過去的文本或傳說都是能被放在文學、神話學或者僅僅只是具有部分參考價值而已。但即使是學院史學也必然是不斷更新及不斷反省,而促使這些反省與更新不斷進行的便是社會的變遷以及史家作為一個佔據獨特時空的個體在認知上所具有的獨立性。歷史的寫作之所以有必要就是因為每個個人都是生活於一個特定的時空無法重疊,而這一特定時空中所能經驗到的一切必然又會與另一個時空所經驗到的一切截然不同,每個當下所經驗到的又與另一個當下不同。人便是為了要傳達或克服出這些經驗的不同,才使用描述經驗的方式來表達,而歷史也正好是一種描述經驗(不論是親身體驗或知識認知上)的學問。
所以說,對一位歷史學家來說,不論他是否願意遵守自己社會中的學術規範,他都必然要誠實面對自己的經驗以及對真實和真理的價值認定。以台灣的歷史學界為例,過去將近有五十年的時間學術圈所流行的都是由梁啟超時代所訂下的傳統中國史觀及中華民族認同,那是由中國國民黨遷佔台灣所位了維持其統治基礎所扶植的學院生態與制度的產物。然而,隨著一九八O年代國民黨的權威走向衰弱,新一代成長起來並且成為繼承體制中間的台灣人有感於反抗既得利益權威以及更新不合於新世代台灣人認知的觀點,於是嘗試去建構一套以台、澎居民為認知主體中心的歷史觀點,也就是當代台灣史觀的起源。近來更是由於對中國強權權威的質疑,而誕生了一系列對東亞王朝史觀的全面反省,這很多更是得力於留學歐美日等地的學者依照有別於中華民國傳統學術的研究方法訓練而獲得的突破。從政治變遷的角度來看,更是因為台灣人漸漸能夠取得中華民國體制的執政權,而漸漸衍伸去和過去強調悲情、社會進步、改革與革命等左派台獨史觀不同的右派台獨史觀,如劉仲敬或余杰等流亡右派反中歷史作家,之所以如此受歡迎也是在於這一批作家一定程度上能夠給予台灣人對掌握權力的責任具有肯定價值,而不會在政治實踐上採取消極否認的態度,同時又滿足了學院派史家過於審慎、規矩而遲遲不敢給予台灣人統治正當性的缺憾。對於生活在當代的台灣歷史學家來說,如果他是一位勇於面對未來變遷以及誠實於自己對某些價值的堅持,那麼,或許他應該試著游離出循規蹈矩的「職業」,並努力在「志業」當中打造出適合當代或下一代台灣人的歷史典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本沙龍用於發表豐原社會科學高等專門學校課程之講稿、評論與論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歷史並不僅僅只是單純的紀錄過去而已,或者說即便只是記錄過去也同樣都是為了某個目的而記錄過去,這些目的都是渴望透過歷史書寫的方式去影響寫作者在寫作當下所身處的那個外在環境。所以我們可以說,歷史學即為一種精神動力學。
一部歷史作品對一個社會來說具有怎樣的象徵意義?
歷史學家不僅僅只是「記錄過去」,而是為了「豐富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想像」而記錄過去。
所謂歷史的真實不過就是個體所認知的現實的延伸,即便個體能夠發現更多的歷史材料,終究也逃不過被個體的現實認知加以詮釋的命運,除非個體本身並不承認那些材料的存在。
是什麼樣的動機能夠致使一個人願意突破自己最直接的記憶,通向那由無數自己所無法直接體會的時空所構成的歷史世界?
台灣的歷史不只是因為其本身就是多種族群和文化不斷累積、磨合而形成的歷史,更是由於我們當今因為對某些價值的重視(如民主、多元和群眾視角等等)而造就了我們能從更有別於以往的眼光和歷史思維方式來看待這塊土地的過去,並且由這樣的審視進一步思考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屬於我們自己如何面向未來的知識
歷史並不僅僅只是單純的紀錄過去而已,或者說即便只是記錄過去也同樣都是為了某個目的而記錄過去,這些目的都是渴望透過歷史書寫的方式去影響寫作者在寫作當下所身處的那個外在環境。所以我們可以說,歷史學即為一種精神動力學。
一部歷史作品對一個社會來說具有怎樣的象徵意義?
歷史學家不僅僅只是「記錄過去」,而是為了「豐富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想像」而記錄過去。
所謂歷史的真實不過就是個體所認知的現實的延伸,即便個體能夠發現更多的歷史材料,終究也逃不過被個體的現實認知加以詮釋的命運,除非個體本身並不承認那些材料的存在。
是什麼樣的動機能夠致使一個人願意突破自己最直接的記憶,通向那由無數自己所無法直接體會的時空所構成的歷史世界?
台灣的歷史不只是因為其本身就是多種族群和文化不斷累積、磨合而形成的歷史,更是由於我們當今因為對某些價值的重視(如民主、多元和群眾視角等等)而造就了我們能從更有別於以往的眼光和歷史思維方式來看待這塊土地的過去,並且由這樣的審視進一步思考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屬於我們自己如何面向未來的知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社會中理工科與文科之間的對立與優劣評價,分析了背後的文化與歷史脈絡,特別是在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後,數字主義如何影響社會對學科的價值判斷。作者以自身經歷探討人文社會科學在當前社會中的地位,以及對於個人意義與價值的思考,並鼓勵讀者反思自己在這個數字化世界中的存在與價值。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Thumbnail
藉由歷史的往前推進,藝術不斷的在質疑舊的典範。 在西方的現代性觀念中,現代主義常被理解為持續挑戰舊有典範的一種態度。通常,我們對現代主義有這樣的認識,而在這種現代性中,時間性概念通常不被強調。曾經我閱讀過《歷史的天使》這本書,書中談到了現代哲學如何看待時間概念。基本上,有一個被稱為歷史主義的觀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社會中理工科與文科之間的對立與優劣評價,分析了背後的文化與歷史脈絡,特別是在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後,數字主義如何影響社會對學科的價值判斷。作者以自身經歷探討人文社會科學在當前社會中的地位,以及對於個人意義與價值的思考,並鼓勵讀者反思自己在這個數字化世界中的存在與價值。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Thumbnail
藉由歷史的往前推進,藝術不斷的在質疑舊的典範。 在西方的現代性觀念中,現代主義常被理解為持續挑戰舊有典範的一種態度。通常,我們對現代主義有這樣的認識,而在這種現代性中,時間性概念通常不被強調。曾經我閱讀過《歷史的天使》這本書,書中談到了現代哲學如何看待時間概念。基本上,有一個被稱為歷史主義的觀